他“凡爾賽”地說自己不應該玩遊戲:
他“不授權”讀者去看他的書:
“鄭爺爺,快祝馬上要三十的我,早日脫單,早日被娶,這樣我才能讓我的孩子看你的皮皮魯,魯西西~”原本一句“祝早日脫單”就能應付的事,鄭淵潔卻鄭重其事回覆了一大段:“可我是有底線的人,寧可世上沒有孩子童書再無市場,也不能祝沒有緣分的人脫單生孩子就為了我的童書有人買。我祝您早日遇到意中人,沒有合適的堅決不能為皮皮魯圖書的銷量勉為其難脫單生育。與其同床異夢生不如死不如孤獨求敗傲視群芳。”
鄭淵潔卻在這樣的細節處,勸誡讀者,寧可孤獨,也不要同床異夢。
他又一次和常理唱了反調,一如既往。
01
鄭淵潔自小,就是個喜歡唱反調的人。
四年級的時候,老師佈置作文題目《早起的鳥兒有蟲吃》。鄭淵潔卻改寫成了《早起的蟲子被鳥吃》。
但老師並不在乎鄭淵潔的創造力,只覺得他在挑釁自己的權威。為了懲罰羞辱鄭淵潔,老師讓他念了 100 遍——“鄭淵潔是全班最沒出息的人”。
最後,鄭淵潔又羞又氣,引爆了兜裡的爆竹,炸得教室噼裡啪啦全是白煙。
接著,鄭淵潔就被理所當然地開除了。
畢竟在長輩眼裡,一個小孩子,最重要的品德就是“聽話”。聽老師的話,聽家長的話,就是不要聽自己內心裡的話。
而那個怒斥鄭淵潔“不聽話”的老師,怎麼也想不到,當年那個不好好寫作文的男孩,長大後竟然會成為作家富豪榜的常客。
鄭淵潔,自 2006 年以來,在作家富豪榜上多次前三,從未缺席。
唯獨在 2018 年的榜單上,鄭淵潔缺席了。
有網友質疑他,天天說自己的作品銷量高,榜單上卻連他的名字都沒有,還拱火地來了一句:“你敢迴應嗎?”
鄭淵潔當然敢。
去年 4 月 19 日,鄭淵潔甩出一篇千字長文,指責中國童書銷售泡沫極大,自己主動拒絕上榜。
矛頭更是直指作家曹文軒,透過教育部明令禁止的進校賣書,才取得了這樣的銷量。
作家曹文軒,北大教授,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一個怎麼著也不該得罪的人。但鄭淵潔不僅要得罪,甚至可以說是直接指著鼻子罵。
他寫道:
“孩子看書,應該是自己選擇:孩子於週末坐在書店的地上邊看書邊微笑然後讓爸爸媽媽買書。透過學校老師用向學生髮購書單不買書見不到作家的方式讓孩子獲得童書,不是在孩子幼小的心靈埋下可以利用權威投機取巧不正當競爭的骯髒種子?”鄭淵潔又一次唱了反調。
進校賣書,是童書界,甚至可以說整個圖書界心照不宣的潛規則,名人賣書露張臉,學生買書看名人。
可唯獨只有鄭淵潔站出來,罵這種規則噁心,嘲這些作家下作。
他想為孩子們堅守,堅守那個在其他人眼裡只是用來賣書的童話世界。
唱反調的結果,往往是被排擠被孤立,但鄭淵潔並不在乎,他只會譏笑這個社會。1980 年,鄭淵潔參加一個作家筆會。有人問他是否讀過俄國某著名文學家,鄭淵潔沒看過,對方驚訝:“你連他的書都沒讀過,你怎麼寫作?”
等輪到鄭淵潔發言時,他說自己最近在看庫斯卡婭的書,一個俄國當紅女作家,特別受啟發,諸位看過嗎?
在座各位紛紛點頭後,鄭淵潔說,這人是我瞎編的。
這就是鄭淵潔對待世界的方式,永遠真實,永遠虛偽,永遠揣著一把利刃。鄭淵潔又透過文字,把利刃交給孩子們。
02
有的作家會覺得,把“利刃”交給孩子,是一件危險的事。但在鄭淵潔看來,孩子永遠該被平等對待,永遠有資格看到這個真實的世界。
鄭淵潔透過文字,一次次把童話的外衣撕碎,露出現實社會的猙獰。
在他的小說改編電影《訓兔記》裡,每一個聽老師話、順從家長、從不頂嘴、從不頑皮的孩子。
而皮皮魯是個唱反調的孩子,所有同學都在老師家長的鼓勵下變成了兔子,只有他,不願意變成兔子。
於是,老師逼迫他,同學孤立他。
就連父母,為了讓他儘早變成一隻兔子,每天只給他胡蘿蔔吃,把牆都刷成紅色。
原本活潑的皮皮魯沉默了,最終,他把一隻兔子頭套戴在頭上。他終於變成了一隻兔子。故事的結尾,皮皮魯走進一片樹林,遇到了一個穿著大熊貓衣服的鄭淵潔。
鄭淵潔輕聲安慰皮皮魯:“孩子,沒關係,這只是一個童話。”
這哪裡只是一個童話?
每個看《訓兔記》的孩子都會明白,這是赤裸裸的現實。在我們的教育裡,似乎不需要獨立的思考,只需要一個又一個可愛的溫順的兔子。
鄭淵潔沒有像其他童書作家一樣,用父母老師對我們的愛,去美化這種現實。
反而是直接把問題攤到孩子面前,讓孩子明白,永遠不要變成兔子。
去質疑,去堅守,去做一個不變的人,唱反調,是鄭淵潔給孩子們的“利刃”。
在中國這片孝道為大的土地上,鄭淵潔甚至用童話教會我們,敢於和父母唱反調。
人人都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但鄭淵潔教會我們,父母也會犯錯,父母也會失職。在《魔方大廈》裡,主人公來克,被父母一個人留在家裡。
他解不開數學題,也解不開魔方,父母的缺位,導致連一個教他的人都沒有。然後他陰差陽錯,進入了魔方大廈的世界。
在這裡,孩子可以管理家長,還能把家長關進罐頭裡懲罰。
孩子不再被看作無知無用的,相反大人才是貪婪無知的,他們被財寶迷惑,困在了“黃金島”,只有孩子能去解救他們。
這部動畫被網友稱之為“童年陰影”,可在孩子心裡,可能父母的缺位失職,才是真正揮之不去的童年陰影。
童話本來是家長教育孩子的工具,但鄭淵潔卻把童話,變成孩子教育家長的論據。
03
為孩子說話,保護孩子的成長,被鄭淵潔視作一生的使命。
他會在童話書裡,教孩子們如何預防性侵:
他把帶女友流產的經歷稱為“第一次殺人”,教孩子們安全性行為:
他還會讓舒克,離開自己的小偷家族,告訴孩子們善惡是非:
2001 年,《今日說法》曾點名鄭淵潔,說他的作品“少兒不宜”。因為孩子父母們覺得,鄭淵潔的書“髒”、“不健康”、“怎麼能給孩子看這些”。
可我們這些看鄭淵潔童話長大的孩子明白。鄭淵潔一點也不髒,髒的是這個世界。
他只是把世界放到我們面前,並且教會我們怎麼去面對“髒”。
很多文藝批評家說,鄭淵潔在培養孩子們的“反骨”。
與其說是反骨,不如說是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敢於表達的勇氣。
學會和常理“唱反調”,是鄭淵潔送給我們這些孩子一生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