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中國銅元的研究,主要由於誕生晚,因此受傳統錢幣學的影響很深,長期徘徊在對版式或個案的收集、分類,屬於表面描述型別,未能在鑄幣藝術上有所涉及。

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至今,各種出版的圖書、雜誌,都沒有論及銅元的審美價值。事實上,研究中國銅元審美和文化內涵具有理論現實兩方面的意義。

從理論方面看,由於中國文化自身的直覺性和錢幣的實用性更在於形而下的體驗,所以純粹思辨性的理論資料不及與實用性有關的描述性文字豐富。

傳統錢幣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國家政府機關、關注社會經濟生活的官員以及對考古金石有興趣的文人之間進行的,其中也有實際的收藏家從探討鑄造工藝或歷史背景出發的一些歷史敘述性研究,但多從經濟社會角度、歷史發展角度進行。

但是,對於任何一種文化現象來說,理論都可以被當作是對其本質所進行的最清晰明瞭的某種概括和揭示。

美學要做的是揭示出事實現象背後的原因和隱含於事實之中的一般規律,並據此揭示出作為精神存在的人類審美意識的現狀和歷史。

本章嘗試從美學角度實證地、整體地對銅元藝術進行分析,希望會在理論上對這一研究領域有一定突破。當然,這種嘗試也許不是全面和深刻的,也許會是有很多偏頗的,不能達成理想的效果,但我的研究工作無非是向著縮短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努力而已。

如果在我之後,還有更多的專家學者沿這條道路走下去,開創出更科學、全面、深刻的銅元美學研究,那我將欣慰無憾。

銅元雖然在歷史貨幣中是最晚出的一種,但其蘊涵的美學價值與收藏價值還遠遠沒有得到開發,銅元自身蘊含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意蘊依然在經濟利益的掩蓋之下為大多數人所忽視。

這種現象不利於錢幣收藏研究的健康發展,也不利於中國藝術精神的健康舒展和表現。研究凝聚實用與藝術功能的銅元,對其作相對全面的歷史和文化回顧,發掘它的文化底蘊,闡釋其本身的圖案藝術之美,對於研究我國近現代的書法、裝飾、文化觀念等方面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

本文因體例限制,難以具體展開全面的研究,這裡分兩個層次,對銅元的文化內涵與藝術特徵作一介紹。

漢字書法,出現在銅元上的,有楷書、隸書、行書、篆書四大型別。其中楷書是最常見的一種,基本上每個省的銅元都以楷書為主,有的只有楷書。

如廣東銅元,楷書莊重大方,代表了貨幣的嚴肅性的一面,也可以說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穩重實在的一面。

楷書有許多種變體寫法,比如福建官局二十文銅元,大體上是楷書,但每個寫法都有自己的變化,這大約也算是穩中求變的一種心態的體現吧。

隸書僅見於民國時期的“開國紀念幣”十文南京版及其他幾種民國十文如安慶版等,前者是普通隸書版,後者是隸書的變體,文字特別圓潤美觀。隸書典雅舒暢,端莊中另有一種優雅,幾乎就是士大夫階層的審美要求,讓人不由得要想起魏晉士人的風度與思想。

尤其是南京版為代表的一類被收藏界稱呼為“大圓國”的十文,每個字幾乎都是圓而豐滿,加上同一面上構圖的流暢舒緩,給人一種富足的愉悅感,這種字型古代未見,後來也不再見於鑄幣之上。行書主要見於部分湖南“光緒元寶”與四川馬蘭代用幣上。

前者如秀體五角星,整個正面字型均為行書風格,筆畫稍嫌懶散,但鐵畫銀勾,筆筆有力。後者如四川馬蘭系列中的“青蚨飛去復飛來”,字字都有神韻,非著力於此有年的內行是寫不出來的,靈動的書法,加上旁邊飛舞的“瑞蟲”青蚨,構成了一幅祈福求財、表達人們美好願望的生動畫面。

篆書在銅元中出現不多,只在四川民國鑄幣中出現,流通幣有民國十五、十九年四川鑄造的“邊鑄”百文,“生活過高地方請求鑄此平價”,一共12個字,是中國銅元中銘文最多的一種。

其次是馬蘭類代用幣中的“德淳制贈”、“方舟制贈”等。篆書古樸而又華麗,筆畫富於裝飾性的變化卻堅守根基,她是最古老的中國書寫文字,直接從刻畫文字-金文演變而來,銅元上書寫的篆字雖然與古人書寫的有了很大的不同,而且數量有限,但其中包含的豐富文化氣息依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錢幣上的這幾個篆書例子,雖然不多,卻為今天的錢幣愛好者提供了豐富營養。

13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銅元打假初探3,銅元辯偽能力從哪裡來?部分假銅元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