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疆域幾乎被印度包圍的國家,孟加拉既不像巴基斯坦那樣強硬,為領土紛爭頻頻與印度發生武裝衝突,也沒有像不丹那樣直接俯首稱臣,將外交和軍事主權交出去,而以低存在感的方式保持了自身的獨立性,併成為南亞擴張魔王印度唯一“容得下”的溫和鄰居。
這個領土14.7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6億,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國家如何在印度環伺之下形成這種溫和而低調、不強又獨立的奇特生存狀態?這要從其奇異的文明發展歷程和曲折的獨立之路說起。
孟加拉,一個夾在中華文明和印度文明中間的伊斯蘭文明小孤島
孟加拉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地處南亞次大陸東北的三角洲上,接壤國家只有兩個——印度和緬甸。國家向南面向孟加拉灣,東南有一小塊地區與緬甸接壤,其餘從東到西三面都被印度包圍。
從歷史地緣來看,孟加拉其實恰巧夾在印度文明圈和中華文明圈之間,然而它最終卻並沒有被人類四大文明之二中的任何一個同化,反而形成了一小塊孤島式的伊斯蘭文明。
伊斯蘭文明如何穿透龐大的印度文明區傳到孟加拉,並孤島一般在這塊土地上傳承下來呢?這種怪誕現象必須從歷史和地理兩方面去細緻追溯才能發現端倪。
作為一塊熱帶三角洲,孟加拉境內河流眾多、水源豐沛、土壤肥沃,很早就有人類聚居。早期的一批是亞奧人,之後東北的蒙古族人和雅利安人陸續入駐,各族融合後形成了孟加拉族。
9世紀,孟加拉有了統一的封建政權,當時國家文化主要受印度文明影響,主體宗教是佛教和印度教。伊斯蘭文明崛起後向東入侵,13世紀時擴張到印度,並憑藉卓絕的戰力建立了強大的王朝和政權。
為了發揮文化影響力,伊斯蘭執政者開始在印度地區推廣伊斯蘭教,但印度文明自有其強大根基和影響力,未被伊斯蘭文化撼動。
幾個世紀過去,南亞的絕大多數地區主體信仰還是佛教和印度教,只有兩個地區被伊斯蘭文化成功同化——印度西側的印度河流域,即現在的巴基斯坦;南亞東北的恆河三角洲,即孟加拉國。
從地緣輻射影響來看,巴基斯坦與伊斯蘭國家毗鄰,是伊斯蘭入侵印度的切口,與印度之間卻有塔爾沙漠阻隔,這一地區的佛教和印度教影響力被強大的伊斯蘭文化取代很好理解。
但與印度共享恆河,與伊斯蘭勢力隔著整個印度的孟加拉為什麼會摒棄傳統宗教,被伊斯蘭文明主導?扒開南亞地圖仔細去看,會發現孟加拉其實是中印兩個文明的末梢。
孟加拉與印度東北側接壤的地區其實是印度最邊緣的蠻荒之地,遠離國家中心,文化向心力薄弱,至今仍渴望從印度分裂出去,與之接壤的孟加拉接受到的印度政治和文化輻射就更有限了。
西南側有德干高原做天然屏障,將孟加拉與印度中心文明切割開來。東側則與中華文化圈接壤,受中華文明影響很深。陸地特性註定孟加拉成為中印兩個文化圈的末梢,大大削弱了印度對孟加拉的影響力,讓伊斯蘭文明有機可乘。
與此同時,善於航海的阿拉伯人也充分利用海權優勢,透過最後一扇門——孟加拉灣登陸孟加拉。在這樣的海陸兩棲侵蝕下,鬆散的印度文明在孟加拉的生存空間註定不斷被強大的伊斯蘭文明擠佔。
英國殖民的推據拉扯,孟加拉與印度分分合合那些年
在被英國殖民之前,印度並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片眾多大小國家和政權林立的混亂地區。
工業革命爆發後,英國強大的工業力量對農業國家形成了降維打擊,伊斯蘭在南亞的勢力被英國接管。為了便於統治,英國統治者將混雜的印度地區統籌成一個國家,孟加拉也被併入其中。
眾所周知,英國最善用的手段就是激發其他國家的民族、文化、種族等內部矛盾來達到自身的控制目的。在殖民印度期間,英國選擇推動伊斯蘭教和錫克教發展來壓制主體印度教。藉著這股東風,伊斯蘭教在孟加拉快速發展,漸漸成為主體文化。
但隨著孟加拉勢力越來越大、越來越集中,英國又開始擔心孟加拉形成威脅,於是在1904年將該地區拆分為東西孟加拉,並鼓動印度的宗教、政治分裂。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風俗習慣、教義宗旨截然迥異,比如印度教多神,伊斯蘭教一神;印度教講求等級,伊斯蘭教講求平等;印度教講究熱鬧,伊斯蘭教講究沉寂等等,習俗互衝本就導致兩教信徒矛盾重重,導致兩教的對立情緒越來越高漲,甚至產生了流血衝突。
宗教矛盾對映到地區上就形成了孟印之間的矛盾,當時的孟加拉雖然在國別上歸於印度,但文化上開始反對印度。政治上,印度教主導的國大黨為了霸權對少數黨派施壓,穆斯林黨派在欺壓之下憤懣不滿。
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國的煽動如同火上澆油,導致兩地的撕裂越來越嚴重,在強大的英國統治時期尚可維持,英國走衰後,原本只是一個國家概念的印度再次走向分裂,孟印巴的對立也流到了表面上。
1947年英國殖民終結,早已經因宗教、風俗矛盾,政治權利分配不均不滿的伊斯蘭教區趁此時機推動印巴分治。
雖然印度分裂不是剛上任總理的蒙巴頓樂於看到的結果,但局勢比人強,經過各種對立衝突和協商後,印巴走向分家——國境東西兩側伊斯蘭文化主導的巴基斯坦和孟加拉脫離印度,獨自建立巴基斯坦國,孟加拉更名東巴基斯坦。
國家拆分、地區獨立從來都是國家大事,但蒙巴頓卻處理得相當草率,以近乎烏龍的方式劃分了印孟、印巴邊界線,導致了整個地區格局鉅變,將自己拖入漫長的戰爭和對抗深淵。
印度總理蒙巴頓要求東西兩巴分別交出糧倉旁遮普和麻黃種植地孟加拉邦,這兩個地區可以說是印度的搖錢樹,兩巴最重要的經濟產區,蒙巴頓的要求受到兩巴強烈反對,經過多方調整,最終三方各退一步,旁遮普、孟加拉邦各自分半,印、東西兩巴各佔一半。
在協商邊境劃分時,蒙巴頓沒有細緻計劃,非常隨便地派了隨從官員去處理,結果這位官員對於印度和孟加拉地區和歷史都不甚瞭解,對著地圖隨便勾畫兩筆,給印巴和印孟邊境問題留下了無窮後患,孟加拉和印度砂石散落一般混亂的奇葩邊境線也就此形成。
三地之亂,工具國孟加拉的獨立抗爭之路
1947年印巴分治後,印巴為克什米爾歸屬問題反目,打響了激烈的印巴大戰。當時巴基斯坦與印度在西側邊境線上對戰,東巴孟加拉在東線做策應,對印度形成了夾擊。
印度被兩面圍堵,終於對自身的處境有了深刻認識——在地緣上面對著巨大而長遠的威脅,為此印度政府決定學習英國的攪亂之法,設法引起兩巴內鬥,破除兩巴同國關係。
兩巴分處印度東西兩側,地理上完全不連通,本就有團結壁障,交通通訊都極易被印度阻截,而除了這些天然因素影響,巴基斯坦內部治理矛盾也相當嚴峻。
當時巴基斯坦是兩巴的絕對中心,不僅把控政治權利,還經濟富裕,軍事強硬,而東巴孟加拉則窮困軟弱,連糧茶、醫藥、官員任免都由西巴安排,被當做工具國吸血,在政治政策和經濟上被全方位欺壓。這種不對等的關係很快引起東巴不滿,兩地分歧逐步激化。
1970年,東巴的赫拉曼在兩巴大選中勝出,但戀權的西巴卻擔心自己的勢力被東巴擠佔,一再拖延權力移交,東巴爆發反對遊行。年底,颶風席捲東巴,東巴由於平時收入都被西巴吸走沒有條件做任何防護,導致近50萬人喪生、百萬人傷亡。
天怒人怨之下,東巴爆發瞭解放戰爭,赫拉曼喊出了孟加拉獨立的口號。西巴自然不能放任東巴獨立,直接出兵鎮壓,兩巴矛盾激化。印度趁機挑撥兩巴關係,聲援並誇大東巴難民問題,協助東巴聯軍抵抗西巴,並公開支援東巴建國,營造友好關係。
1971年12月,印巴爆發第三次大戰,印度切斷兩巴聯絡線,一面空襲西巴,一面多面圍剿東巴,兩巴左右支援不急,東巴全面失守,最終向印度投降。12月16日,孟加拉在印度支援下獨立建國。
雖然領土近乎被印度包圍,不是暢快獲勝而建立的國家,但孟加拉總算在艱難掙扎中實現了獨立,從此世界地圖上再沒有東巴基斯坦,只有孟加拉國。
巴基斯坦
印度半包圍之下,兩國邊界那些大圈套小圈的奇葩飛地
孟加拉從印度聯邦獨立後,與印度的邊境劃分就遺留了了許多令人頭疼的問題,最不可忽視的就是兩國交界處那些大圈套小圈,小圈還有小圈的飛地。
飛地是隻遠離行政主體、與國家本土割裂的異域疆土,從地理上來說只能飛過去,因而被稱為飛地,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飛地,最典型的就是美國的阿拉斯加。但印度與孟加拉不長的邊境線上有近200個飛地,印度在孟加拉境內的飛地有106個,孟加拉在印度境內有92個。
這些飛地面積極小,而且有一些還是飛地套飛地,外層屬於印度,中層屬於孟加拉,最裡面的地區還是屬於印度。因為兩國的身份證件,享受的公共服務都不一樣,這種尷尬的地區劃分給政府治理和當地人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不便。
這種套圈式飛地其實是印度傳統產物。在被整合成一個國家之前,印度其實是眾多小邦分治的模式,地區權利和政治混亂。印度和孟加拉邊境有兩個叫比哈爾、蘭格普爾的邦,這兩個幫的某屆國王都喜歡玩兒紙牌,於是搭成了牌友。
比哈爾
他們的賭注不是金銀財寶,而是自己名下的土地。本就不大的兩個邦被分成很多塊,輸掉的國王就把自己的村鎮給對方。
就這樣,邊境線上的奇葩飛地就形成了,印度統一和孟加拉獨立後都沒有進行土地和政權革命,這些飛地就被儲存了下來,如砂礫一般散落在兩國境內,形成了全世界最複雜最奇葩的邊境線。莫迪上臺後,強力推行擴張主義,助推印度成為南亞霸主。
解決與孟加拉之間的複雜邊境線成了他的一個目標,為此,他在訪問孟加拉時主動提出兩國互換飛地,統一領土,飛地上的民眾可以自選去留,自動更換屬國。孟加拉積極與印度達成協議,這項成果被莫迪譽為打破了亞洲柏林牆。
作為一個伊斯蘭文化主導的國家,孟加拉顯然是個少數的溫和派,但也正是這種溫和保證了它能在各方勢力的夾縫中生存下來,並且維持了獨立和完整主權。
孟加拉對印度支援獨立的感激猶在,但被印度攻陷的歷史也尚未遠去,因而孟加拉人對於印度的認同與畏懼如影隨形。弱小的孟加拉是一個安全的存在,即便嵌入印度也不會對其造威脅,因而兩國可以和睦共處。
但富強起來的孟加拉呢?孟加拉作為一個自然條件優渥的人口大國有發展經濟的天然優勢,十幾或者幾十年後,當孟加拉的人均經濟超過印度時,民族主義盛行、渾身是刺的印度還能對孟加拉友善支援、聽之任之嗎?
可以想見,對於孟加拉,發展經濟與鄰國對立註定是並存的,半包圍的疆域之下,印孟還能和睦多久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