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藥王孫思邈在禹州”系列之5】

文‖鐵紹文 王國斌 許敬生

老虎洞

老虎洞位於西山頂,海拔高度390多米,洞深約五、六米。

據老人的老人講,從前有個叫孫思邈的,一天採藥歸來,忽聽門外有驚天動地的叫聲,抬頭一看,一隻斑斕猛虎正向這裡衝來。孫思邈嚇得幾乎昏了過去,定了定神,卻見那猛虎來到門口不曾進屋,只在門外伏下身來,張著大嘴向屋裡發出呻吟聲。

孫思邈看了一會兒,明白了,這虎來此沒有傷人之意,看它那張著嘴和搖頭呻吟的樣子,肯定是虎口裡有病。孫思邈便不害怕了,他上前向虎嘴裡一看,果然有一根長長的骨頭卡在了虎的上顎處,他順手摸起身邊一隻串鄉行醫時用的銅鈴撐著虎口,手伸進去一使勁,把那骨刺拔了下來,那虎疼得一合嘴,牙齒正好磕在銅鈴上,才沒有傷著孫思邈的胳膊。所以,後來行醫的都把串鈴叫做“虎撐”。

老虎為了感恩,孫思邈外出採藥就讓他騎在身上,孫思邈回來後,老虎就蹲在門口為孫思邈看門。老虎守門,嚇得患者不敢來看病了。孫思邈自己知道老虎不會傷人而鄉親們不知道,老虎在,人們就不敢來看病,孫思邈只好讓老虎去山上看守杏林,老虎就在山頂找一洞住下,日子久了,大家就叫它老虎洞。這就是虎守杏林的典故。

老虎洞在虎頭山上,位於龍門村的右側。老虎洞洞口若如虎口,老虎洞上面石質斑斕,層層疊疊,宛似虎皮,所到遊客驚歎不已,觀感如真虎猶在。

下圖:虎皮紋。

孫家南谷堆與孫家墳

據龍門村七組組長李國斌、王江海講述:龍門村四面環山,猶如兩條大的巨龍盤旋和若干個小龍銜接相環,且山外有山,層巒疊嶂,望之似蓮花瓣瓣,中間有三座大丘從北向南相排,北高南低。龍門村村民世代傳說北面那座最高的丘叫孫家南谷堆,北面高丘下面百米外是孫家墳。經過道教界人士及堪輿大師考察,認為孫家南谷堆就是一座古冢,分析孫家南谷堆就是孫家古冢,應為孫思邈之墓冢。原因有四:

1) 北面孫家墳應為孫思邈之後代為孫思邈守墓之人所葬墳塋。

2) 南面之丘是藥鋪山,山下是孫思邈弟子盧照鄰之墓,盧照鄰之墓對孫思邈之墓呈仰望之勢。

3)墓冢為深層巖化石質,與周圍土層完全不一樣。

4)符合唐代高處墓葬特點。

孫思邈是道家高人,在唐代自然生態沒有破壞,具茨山是中原地帶動植物資源較為豐富之地,龍門村亦為中州大地氣脈較好的寶地,孫思邈選擇此處為墓地,應是早有考慮。

歷史資料記載,孫思邈於682年完成《千金翼方》後陡然而逝,根據當時地理狀況和交通運輸條件,不要說運屍至外地,即便運送到山下縣城也是較為困難的事情。據說當時孫思邈所採挖和收集的藥材,都是靠雨季山水順流運出,山間之路運輸應相當困難。

孫思邈在龍門村,盧照鄰在龍門村,孫思邈的醫藥徒弟跟隨孫思邈一起在龍門村生活的人還不會少。為此,孫思邈在禹州以嵩山、具茨山為半徑行醫採藥的事蹟與歷史記載相吻合。

藥王與藥都

“醫不見藥王不妙,藥不進禹州不香。”“醫不拜藥王不靈,藥不過禹州無味。”這是千百年來人們對藥王與藥都禹州的讚譽。

1、禹藥因“藥王”而興

禹州是中華民族傳統中藥發祥地之一。從軒轅黃帝在禹長期修煉以草為藥開始,禹州就與中醫藥有著割捨不斷的淵源,尤其是藥王孫思邈來禹州後,猶如花木逢春,綻放了中醫藥之奇葩。

他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深入民間,向群眾與同行虛心請教,收集校驗秘方的醫生,也是第一個倡導建立婦科兒科的人。

他第一個提出“防重於治”的醫療思想,又是第一個完整論述醫德的人。

他第一個提出“針灸會用,針藥兼用”和預防“保健灸法”,也是中西醫結合工作的第一人。

他第一個創立“阿是穴”,又第一個擴大奇穴,選編針灸驗方。

他第一個提出多樣化用藥外治牙病,又第一個提出複方治病。

他第一個用胎盤粉治病,又第一個將美容藥推向民間。

他第一個用砷劑(雄黃等)治療瘧疾病,又是第一個治療麻風病的專家。

他第一個用羊饜(羊甲狀腺)治療甲狀腺腫,又第一個用動物肝治眼病。

他首創地黃炮製和巴豆去毒炮製方法,又第一個治療腳氣病。

他第一個發明手指比量取穴法,又是第一個創繪彩色《明堂三人圖》。

他是第一個提出用草藥喂牛,使用牛奶治病的人,又是第一個提出並試驗成功野生藥材在家種植。

他第一個系統、全面、具體論述藥物種植、採集、收藏方法,又編撰了第一部臨床醫學百科全書《千金方》。

孫思邈創立的二十四個“第一”,是對中華醫藥學乃至世界醫藥學的重大貢獻。大禹之州這片沃土成就了一代藥王,藥王的成就奠定了禹州在中醫藥界不可動搖的“藥都”地位。

孫思邈在禹州編寫《千金方》,使最先受益的禹州人體會到了醫藥價值,認識到了醫藥與健康的人生密不可分,行醫做藥有利於己,有益於人,因此,自唐宋始,禹州之藥業已有店、鋪、堂、館,亦開始小面積種植藥材。

到明朝,禹州種植藥材已形成區域化規模。從明太祖朱元璋詔令藥商雲集禹州建立全國性中藥材集散地,周定王朱橚《救荒本草》問世,到清乾隆時期形成春、秋、冬三季定期藥材交易會,規模之大,範圍之廣,以致“內而全國十二省,外越西洋、南洋,東及高麗,北際庫倫,皆舟車節轉而至。”

藥材市場的形成,促進了醫學的發展。明清之際禹州湧現出三名太醫和14位名醫聞名全國。歷經四百餘年時間,禹州已從區域醫藥地發展到世界範圍的交流與融匯。

(未完待續)

下圖:老虎洞。

【作者簡介】鐵紹文,男,1955年出生,禹州市民族宗教局原局長,禹州市孫思邈醫藥研究院總監,中醫藥文化學者,著有《中華藥王孫思邈》一書。

王國斌,男,曾用名王斌,禹州市人,中共黨員,生於 1965 年 3 月,系禹州市孫思邈醫藥研究院副院長,為禹州市中藥加工炮製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代表性傳承人。任執行主編出版了《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一技之長專業委員會論文集》多部中醫藥論文集;參與編寫《禹州市中藥志》《美麗鄉村志》《中國鈞瓷年鑑》《禹州年鑑》《褚河鎮志》《禹州老藥工》等多部著作。

許敬生,安徽蕭縣人,1945年3月生,河南中醫藥大學教授。中華中醫藥學會醫古文研究會會長,全國“醫古文資深名師”,全國“中醫典籍與語言文化研究專家學術傳承與人才培養”首批專家。現任世界中醫藥聯合會儒醫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醫藥文化》雜誌編委會副主任、河南省儒醫文化研究會會長、河南省古籍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等。從事醫古文、中醫古代文獻及中醫藥文化的教學和研究近50年。

11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拒絕與拜登會面?特朗普又要打破美國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