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20世紀的亞洲"四小龍"名譽全球,其經濟和社會發展模式為世人所津津樂道,尤其是佔據首位的新加坡更是令人矚目。

新加坡是一個海島型城市之邦,國土面積僅712平方公里,小如星辰。從19世紀開始新加坡淪為英國的殖民地,直到20世紀50年代新馬分家後,才取得獨立自治。

但終因沒有經濟基礎、國力單薄,在60年代委身於馬來西亞聯邦,後又因宗教信仰問題被迫於1965年脫離,走上獨立之路。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國小地貧,甚至糧食和淡水都需要進口的國家,卻透過不懈奮鬥,僅用一代人的時間,就成長為全球化程度最高、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彈丸小國"四字對新加坡確為實至名歸,其在崛起時,充分發揮貫通亞洲、歐洲和澳洲的海上交通要塞的位置,以小城之身行大國之事,被迫獨立後,新加坡靠著嚴格治理髮展成了小城"大國"的典範,而它到底是怎麼逆襲的呢?

一、經濟為先,駕馭海洋

立國之初,新加坡全境只有2000公頃的可耕地,幾乎沒有任何礦產資源,甚至連居民使用的淡水都無法滿足,一半以上的用水需靠馬來西亞供應,當時只有漁業和少量的橡膠種植業算是可堪入目。

自1965年李光耀成為新加坡的首任總理,和他一手創設的人民行動黨贏得獨立後的第一次選舉後,新加坡就成為一個議會民主制國家。從那時起,他開始領導這個新興的國家實施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走上了一條嶄新的崛起之路。

當時,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發展經濟成為當務之急。剛建立的李光耀政府決定開展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經濟發展戰略,具體為"貿易立國"、"人才強國"、"資本富國"三大策略。

第一策:貿易立國。建國之初,新加坡唯一優勢是扼守馬六甲海峽的港口碼頭,因此,新加坡一直將海上貿易視為經濟的生命線,全力打造現代化港口,並使相關配套措施實現最優。

最初轉口貿易佔貿易總額的90%以上,在此基礎上,新加坡政府透過"進口替代",開始啟動出口加工工業,扶植勞動密集型產業,繼而大力開闢以電子產業為主導的工業園區。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本地出口貿易反超轉口貿易,貿易發展成為新加坡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繼而新加坡政府實施工業軟化,大力發展金融、資訊資訊等貿易關聯服務業,打造經濟增長的"第二引擎"。

貿易立國之策的成功是顯而易見的,早在6年前,新加坡貿易總額就已突破萬億新元。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新加坡開始推進產業轉型升級,走高階產業發展之路。

迄今為止,新加坡已成為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東南亞最大的修造船基地,以及僅次於美國的世界海上鑽井平臺建造中心。

第二策:人才強國戰略。新加坡提出"沒有資源靠人才"原則,政府堅持"由外到內"的教育發展方向,堅持 "經世致用"與"精英主義"的教育培養方針。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設定學校和課程方案,培養實用性人才。

新加坡政府特別注重引進外來人才,透過優厚的福利待遇,既積極引進海外優秀人才,也吸收普通勞工,補充國內勞動力資源,減輕人口老齡化壓力。

第三策:資本富國戰略。資本對於新加坡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新加坡政府自始至終都將"吸引外資"作為工作重點,並且長期致力於打造"亞洲的蘇黎世"。

20世紀60年代,利用發達國家資本向亞太地區梯度轉移的時機,建立起亞洲的美元市場。1978年開始全面放開外匯市場,增加外資存貸款吸引力,並逐步開放銀行業,提升新加坡資本市場的影響力,目前,新加坡己經發展成為國際第四大金融中心。

同時,積極吸收外商直接投資(FDI),使得新加坡成為外商直接投資的重要流入國,每年新加坡吸收FDI流量數百億美元,位居全球前十。

這事實上是一種富商篩選機制,對富商而言,投資移民新加坡成為資本保值增值的商業活動,一舉兩得。最終富商和新加坡政府兩者各得其所,商界精英集聚新加坡。

新加坡三策齊發,使得這個彈丸小國在上世紀短短的30年內,一舉成為引人注目的"亞洲四小龍"之首。並在去年全球城市500強評選中位列第8名,新加坡模式為各國反覆解讀、學習。

新加坡的三大戰略為何能夠取得卓越成效?

首先,發展戰略與制度保障相互支撐,實現良性迴圈。1967年新加坡出臺《經濟擴張激勵法案》,為外國投資者公司和本土小型製造公司給予福利支援和稅收優惠。

新加坡是世界上稅負極低的少數國家之一,全國僅有海關稅等9個稅種,個人所得稅最高稅率僅為20‰,起徵點為年收入2萬新元。而且徵稅範圍窄,極力規避國際重複徵稅問題。

福布斯稅負痛苦指數排名全球倒數第五,新加坡的低稅負對外國投資者具有極強的吸引力。

實行貿易稅收補貼政策,只對酒類、石油類、菸草以及車輛等少數特殊商品徵收進口關稅,是世界上名副其實的自由貿易港。

其二,完善政策綜合配套,構建競爭優勢和比較優勢。20世紀70年代初,新加坡政府透過《就業法案》制定就業標準,以預防和解決員工與僱主之間的問題。

1972年還成立了全國工會大會,來監督就業和工資問題,構建具有新加坡特色的人才吸引和用工比較優勢,形成一套完善的政策運轉體系。

新加坡政府一直強調基礎建設的重要性,設定專門機構對其進行改革管理,投入大量資金建設基礎設施,不斷為外資進入以及本國經濟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新加坡政府還強力推行中央儲備金計劃增強政府財力,實現多方互利共贏。

其三,充分運用"看得見的手",合理發揮政府作用。在新加坡的經濟發展中,政府各級機構間的相互配合與支援非常重要,新加坡政府針對不同的發展問題設立專門政府機構進行控制與管理。

通常情況下,不同的機構有相同的政策制定者,不同機構之間透過建立完善的公開資訊體系,國民能夠及時瞭解每日工作情況,工作透明度極高,而且各政府工作流程極盡簡化,外國投資者和國民辦事簡單快捷。

二、務實為主,遊刃有餘的平衡外交"大國"

新加坡奉行積極、靈活和務實的外交政策,彈丸之國同樣在地區國際事務中發揮著積極作用。新加坡在對外政策上遵循三大基本方針,努力建尋求自身在國際社會間的生存之道。

方針之一:以東盟為立足點,努力維護東盟團結、合作,推動發揮更大作用。新加坡是東盟的主要創始成員國之一,一直致力於推動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形成。堅持東盟國家間平等協商,在國際事務上"用一個聲音"說話。

方針之二,奉行"大國平衡"政策,重視發展與美國等區域外大國的關係。

新加坡強調美國等大國在其政治和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主張政治"多邊支撐",經濟"多邊捲入"。視美國為"最密切的夥伴",不但積極參與美軍主導的聯合軍事演習,還允許美軍使用其軍事基地,以此來保證新加坡的安全和經濟發展。

方針之三,以亞洲戰略為依託,注重發展與亞洲國家特別是與中、日、等國的合作關係。

新加坡施展渾身解數,在與逐漸復興的中國的經濟關係,以及與美國、日本等傳統貿易伙伴的關係之間進行平衡,永遠尋求在大國間走一條平衡的中間道路。

自1990年新加坡與中國建交後,雙方高層領導交往頻繁,經貿關係發展迅猛。新加坡對華貿易和投資均居東盟國家首位,中國成為新加坡重要的貿易伙伴。

新加坡重視日本在東南亞地區安全和穩定方面的作用和影響,但並不主張日本在本地區扮演愈益重要的軍事上的角色。

新加坡與臺灣關係問題也是中新關係中的一個敏感問題,新加坡雖然多次宣佈支援"一箇中國"政策,但同時也會利用臺灣在國際外交上的弱勢,有條件地向其示好,這也是其平衡外交政策的一個具體體現。

新加坡之所能夠以一個彈丸小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一個類似於地區性大國都無法發揮的作用,主要原因是:

首先,新加坡信奉"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國家利益"外交理念,始終在最大範圍地交朋友,最小心地避免製造敵人。

其次,奉行"對話產生智慧"的理念,新加坡透過巧妙構建各類正式、非正式的對話平臺,不斷提升新加坡在國際外交事務中的參與度,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比如倡導建立東盟地區論壇,召開歐亞會議等,把新加坡的理念上升為東盟的意識,並推廣到全世界。

它還淡化名利,主動承辦由英國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主辦的20餘國防長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平臺機制,促成各國防長的非正式交流。甚至當年為世界矚目的"汪辜會談"也是在新加坡舉行的。

三、環保為綱,綠意滿眼的花園城市

新加坡土地面積過小,沒有腹地可以騰挪,於是在初期發展建設中發現環境遭到汙染後,立即著手進行治理和規範。

新加坡政府將飲水潔淨、空氣清新、土地乾淨、食物安全、居住環境優美和傳染病率低等定為環境建設目標。透過健全法律,強化管理,使環境保護成為新加坡人共同的理念。

政府制定多項條例和禁令,規定高層建築佔用面積不能超過國土面積的35%,其餘65%的面積必須用於綠化。同時實行嚴厲的罰款制度,由此換來一個國際花園城市。

高度的現代化建設與自然環境保持平衡,把城市結構與綠色地帶、山丘、沙灘、海洋交織在一起,綠蔭處處,鳥語花香,蕉雨椰風,美不勝收,城市居民宛如生活於大自然之中。

新加坡之所以能成為世界著名的花園城市,每年吸引遊客400多萬人,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完備的法律制度和嚴格的執法手段是環境保護的根本保障。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環境保護條例和相關標準,對於水、電、氣等都有嚴格規定,並且條文內容詳盡明瞭,權責規定清晰,處罰規定透明度高,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

在執行上,實行預防、執法、監督、教育為一體的系統模式。諸如隨地吐痰、亂扔雜物、破壞草坪等違規者會收到罰單,若不按時交納罰款,就會受到法院的傳訊。

新加坡執法以"不近人情"著稱,嚴酷的鞭刑在西方看來甚至是侵犯人權。有的犯規者穿印有"垃圾蟲"字樣的黃色夾克掃馬路,在人格受辱的同時杜絕重犯的可能性。

其次,合理的規劃和高額的投入是環境保護的先導。新加坡實行"全民水源"政策,並且將水源保護和土地開發結合起來運作。

設立專職部門處理垃圾、廢水、廢氣,減少廢物的產生。新加坡設有五座垃圾焚化廠,垃圾焚化時產生的熱量回收用於發電,所產生的電能除供應焚化廠所需電力,剩餘的供應給新能源電網。

超前規劃,投資6.4億新元興建位於新加坡本島之外的"垃圾島",預計到2045年將能填滿。屆時"垃圾島"將成為一個新型人工島嶼,既能起到填埋垃圾灰燼的用途,又具有商業開發價值,透過變廢為寶,體現出新加坡政府對環境建設和保護規劃的高超水平。

新加坡,一個小小的島國,一個曾經是荒灘漁村的不毛之地。在20世紀後半葉短短几十年時間,就能夠迅速崛起,其治國經驗和富民政策值得很多國家借鑑。

新加坡的崛起不僅給小國、弱國以自強的信心,而且驗證了一個真理:任何國家只要制定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戰略,努力奮鬥,都必然會在世界民族之林得到承認和尊重。

13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變異病毒傳播到美國?日增確診40多萬,死亡人數已超二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