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本來勞動價值論在學術上就是已經被效用理論給幹掉的老古董。而理解現實世界經濟問題,熊彼特的創新理論更有實際意義。新機器就是生產方法的創新(熊彼特的五種創新)。在西方經濟學的理論中,生產效率提高,供給曲線右移,在需求不變的條件下,產量提高,價格降低,所有商品的總價值即所有商品的價格之和可以暫時簡化為產量與價格的乘積,這個結果相比與以前不一定會有所提高。

人有社會屬性自然是一部分,但是歸根結底究竟哪個才是因哪個是果呢,如果是黑奴、奴隸制,那就不是勞動價值論了嗎?

所以說勞動價值論是正確的廢話。大家都同意體力腦力勞動不同,也可以比較,定性問題回答了。但是恰恰最關鍵的就是怎麼比較,這是定量的問題。老闆的管理佔利潤的1%也符合這個理論,佔99%也符合這個理論。一點用都沒有。

馬克思說比較是依靠市場的,到最後還是要靠市場經濟那套。勞動價值論唯一的用處是告訴我們工人和老闆都不能拿走全部的利潤,沒什麼意義。

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石。很多理論其實是它的延伸,比如它其實提供了革命的倫理學依據。

所有價值都是勞動者創造的,但是資本家付給勞動者的報酬少於他們創造的價值。透過這個手段,資本家佔有了勞動者創造的剩餘價值,這是對勞動者的剝削。

潛臺詞:勞動者們應該起來推翻資本家的政權,消除這種剝削。如果資本家獲得剩餘價值,分享勞動成果是正當的,那推翻資本家政權的正當性在哪裡? 按照勞動價值論,從倫理學的角度,資本家獲取剩餘價值是不正當的。而在無利可圖的情況下,也沒有私人提供生產資料,只能有國家來提供。所以生產資料公有制和計劃經濟,是從勞動價值論裡得出的。

然後生產資料公有制和計劃經濟的社會實踐就失敗了,所以你說的是對的。僅僅從正當性出發,來指導社會實踐是不行的。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根本上指的是交換價值,不是使用價值。產品的使用價值千差萬別,但用貨幣這種交換價值的具體化形態來衡量時,所有產品都有它的價值量(價格)。現象上是生產材料、機器的損耗以及各種轉移,但形形色色產品中流淌的是貨幣流,即價值的轉移。

勞動者創造剩餘價值,資本家透過與社會交換價值獲取利潤,完全沒問題啊。只是資本家拿得太多了,假如這個工作必要勞動時間四小時,那資本家一天就要叫你幹八小時。除開四小時以外全部歸資本家佔有。這才是問題的關鍵,賺錢可以,但資本家拿的太多了。

物物交換中,交換價值確實淹沒在使用價值中。貨幣出現之後,交換價值就以具體的形態出現了。尤其是電子貨幣的出現,貨幣排除了實物貨幣如金銀的使用價值,而以純粹的交換價值形態而存在。現在討論的問題是:有沒有交換價值。你認為如果交換價值不能現實的轉化為使用價值,那麼交換價值就不存在。這裡你用使用價值來規定交換價值,這沒問題。我想說的是,貨幣的出現,尤其是電子貨幣的出現驗證了馬克思所說的交換價值的實在性。因為,你支付本里的每一分錢都可以轉化為使用價值。你不要用是否等額、公平、等價的轉化來堵我,這裡討論的是是否能夠轉化,而不是轉化了多少的問題。

我的理解是,不管什麼社會,統治階級獲得利潤的方法都是資訊差。古代為什麼商品經濟沒有支配,因為古代的獲利階級,只能壟斷很小一塊的經濟差但是隨著物流的發達(蒸汽機)和金融的普及,期貨,股票,全球化。現在的獲利階級,可以壟斷大片地區的資訊差。

我認為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經濟危機一來,要影響一大片的原因。經濟危機的本質,就是獲利階級無法控制供應和需求了。貧富差距導致普通貨物消費量萎靡,而供應端又拿不出新產品。獲利階級要獲得利潤,只能透過壟斷民生產品。但是這又導致了貧富的愈加分化,需求端繼續萎靡。

最後,引起大量的產能過剩,形成經濟危機。而經濟危機,只會發生在,沒有形成壟斷的行業,特別是小而散,並且自由競爭的行業。每次經濟危機,都會在一些小而散的行業,塑造出一些巨頭。最後,全部都被巨頭壟斷,社會經濟崩潰。(比如封建王朝,每次經濟危機後,都會有大量的土地兼併,和貨幣壟斷,主要指白銀,但是老百姓其實用銅錢)。

因為價值只屬於人,價值是機器的價值,其實沒什麼用。或者換個角度說一個工人佔有了他自己的價值,而那部分創造出來並且屬於機器的價值,被歸於了出錢買這些機器的資本家。所以透過佔有生產資料,佔有剩餘價值才是有邏輯的。

資本不是指錢啊,資本是一定歷史形態下的生產關係,其中包涵生產資料所有制關係,勞動力商品是處於這個關係當中的。

而勞動力的抽象勞動是價值的來源。科技什麼的只是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無論什麼機器,做出任何有關生產的行為,必然是人的意志,就算將來只需要人動一動腦子機器就可以生產產品,產品中的包涵的價值是人的腦力耗費和機器價值的轉移兩部分構成,只有人的勞動新創造了價值,機器只是轉移了自身價值,不創造價值,其自身所包涵的價值歸根結底是人給的。除非有一天機器有了自我意識,不然價值一定是人的勞動產生的。

根據勞動價值論,所有價值都是工人勞動創造的,機器不創造價值。生產只是把機器自身的價值轉移到商品中去。所以可以推匯出:資本家沒有資格分享創造出來的價值(他只有資格收回生產資料的價值),他佔有生產創造的價值是對工人的剝削。

請問在奉行勞動價值論的社會里,誰來提供生產資料?私人肯定是不會幹了,只有國家會幹吧? 那生產資料公有制+計劃經濟,效果如何? 這就好像在爭論陷入胳膊和大腿哪個器官對身體更重要。只有a+b才能產出c。這時,爭論a和b的重要性就很沒有意義。於是就迴歸a和b的達成難度上。

日常邏輯中,誰更重要、更關鍵?這個問題通常看可替代性:越不可替代的、越難獲得的就被認為越重要。這就回到了資本主義的市場的邏輯。在這個意義下,工人是低賤的。工人廉價、源源不斷,隨時可被替代,因此工資可以壓低到日常開銷的水平。在例子裡,起重要作用的無疑是研發機器的團隊的勞動而非大多數的可替代的勞動。

問題是,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要肯定馬克思必須首先從人本出發。首先肯定人應當有尊嚴的生活作為第一公理(而不是作為工具)。人的勞動是為了人自身,而不是資本家備選的工具庫。

都是不可替代的,缺了哪樣生產此時此刻的這項活動都不能進行。你糾結於以降低生產效率來“提升”工人的必要性,這一邏輯就將匯出工人的父母更重要,因為只要有一對男女慢慢繁衍,最終一定會繁衍工具、工人和一切,所以一男一女才是最重要的,但你考慮了時間的漫長嗎?毫無疑問,只有此時此刻的考慮才是有實際意義的。

8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看完《如懿傳》原著才懂:阿箬並非完璧,早被乾隆“吃幹抹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