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賣草場就到了大石橋,橋上坐了一個架鷹的老人。”
麗江人熟知的由納西知名音樂人肖煜光演唱的《溜達》這首歌一開頭,唱到的第一個場景就是大石橋上架鷹的老人。
(大石橋上的賣鷹人▲)
在麗江,不少納西族男人熱衷於鷹獵這項傳承了千百年的運動,所以你可能在任何場景裡遇見一個架著鷹的納西男人。
有時可能與他們在街上擦肩而過,有時可能在公交車上遇見他們,還有最誇張的一次,讀本君和一隻眼神兇猛的蒼鷹一起看了場飛虎隊的比賽!
看著納西男人手架蒼鷹的威風架勢,你是否好奇過他們出獵的樣子?今天,就讓我們跟著他們一同去放鷹吧!
走,放鷹去!
風高雲淡的秋冬季是出門放鷹的好時候,馴鷹人們正悉心調教著獵鷹的“膘水”,期待著出獵那一天的鷹擊長空。
給鷹調膘水可是門經驗活,膘水肥了鷹不想捕獵,膘水瘦了鷹又沒體力追擊獵物。經驗豐富的馴鷹人僅憑肉眼觀察,便能透過獵鷹的眼神、體態、動作分辨出膘水肥瘦。
控制好每天的進食量,等到獵鷹眼光犀利、羽翼豐滿,出獵的時間就到了。
納西男人把出獵叫作“出拳”。到了出拳這天,一幫人便架著鷹、牽著狗向麗江城區周邊的山林進發,大家分工明確,有人負責發鷹,有人負責牽狗攆山,有人負責瞭望,還有人負責準備野炊。
茫茫山林,枝椏橫生,就算人們擁有再敏銳的眼力也無法捕捉到獵物的蹤跡,只有嗅覺靈敏的獵犬才能尋找到隱匿在山林裡的“蛛絲馬跡”。
當獵犬開始伏地搜尋,大家的神經也開始慢慢緊繃,一旦獵物被攆得竄飛起來,架鷹手立馬撒手放鷹,稍有遲疑,獵物就有可能逃離。
“有香!注意!”
獵犬的鼻息開始加速,尾巴開始劇烈搖擺,牽狗人舉手示意同伴,可能發現了獵物蹤跡,所有人屏息凝神盯著叢林裡像天線一樣豎起的狗尾巴。
突然間,一隻野雞撲騰而起,安靜的林間突然沸騰起來,架鷹人順勢將手臂一伸,獵鷹飛速朝著獵物撲去。這電光火石的一瞬,就在幾秒鐘內發生,以至於獵鷹落地時,那些第一次出獵的新人還盯著獵犬尾巴,全然不知剛剛發生的一切。(對,那個全程蒙圈的人就是讀本君。)
納西人多選用蒼鷹和雀鷹,這些體格較小的獵鷹在捕獲獵物後會原地落下,不再叼著獵物飛向別處。根據這一特性,人們只用盯準了獵鷹的落點,就能找到鷹和獵物。
為了找回獵物,在遠處瞭望看“砸頭”的人開始指揮大家獵鷹的落點方位,所有人就聽著指令開始在山間狂奔。衣服被樹枝扯破,不管它;被絆得連滾帶爬,不管它。當然,要是遇上了不靠譜的,整隊人馬在山上就有得跑咯。
整個出獵活動,常常耗時一整天,大家中午就在戶外野炊,烤粑粑、燉豆腐、鑼鍋飯……捕獲的山雞、野兔是難得的山珍,還得回城裡找個館子好好烹飪。
整個秋冬季節,熱愛放鷹的納西男人們就這樣在山間奔走。當然,每次他們都會換山頭,這是老祖宗傳下的規矩,不能竭澤而漁。
人·鷹·犬
“在城裡架起鷹,鈴鐺嘩啦啦呢響,像王孫公子一樣得意得很,山上下來以後就像個叫花子。”
68歲的李實身穿一件藍色衝鋒衣,皮鞋和褲腳上還沾著土灰,一副普通麗江老倌兒的模樣,但當你見過他架鷹牽狗的樣子,心裡一定會想起蘇軾那句: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麗江上了點年紀的人都熟悉曾經大研古城裡的這樣一道風景:每到秋冬季節,古城四方街的大石橋上,便聚滿了手上架著一隻鷹的納西男人,他們在陽光下眯著眼睛,閒適地聊著天,所聊話題多為誰新近又獲得了一隻獵狗,誰的鷹特別厲害……而他們手上的鷹,則威風凜凜,目光敏銳地觀察著周圍的一切。在人們的印象裡,沒事兒架著鷹四處晃悠的人大多是玩物喪志的子弟,但李實不一樣,他著書立說,代表中國參加國際鷹獵節,硬是玩出了名堂。
而李實對鷹的痴迷還得從他的祖輩說起。
李實外公桑嶽生▲
“以前,我外公獵鷹的時候,為了追獵物連滾帶爬的,牙齒掉了都不知道。”李實回憶說,外公桑嶽生是個“鷹痴”,光緒年間隻身帶一條狗、一隻鷹、一張弩弓,從麗江徒步出發,沿石鼓、老君山、黎明,經維西縣翻越高黎貢山,順瀾滄江南下,穿過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越南直抵湄公河入海口,目的是為了考察鷹的習性、種類和形態動作。
桑嶽生還歷時11年繪製了5本《鷹譜》,在圖譜中,他詳細描繪了鷹在各種不同環境下所表現的體態,共繪各種鷹類280只,描述鷹之不同形態174種。
“他的筆觸雖然很粗糙,但是從我們國家猛禽研究的歷史來看,他算是最早用圖譜形式記錄猛禽品類和習性的人。鷹想睡覺的情況,口渴的情況,準備起飛的情況……他都畫好了。”
李實說,鷹獵是人、鷹、犬互相配合的活動,馴鷹、馴犬都是人類積累了幾千年的智慧。
馴鷹人得到一隻鷹後,首先要“熬”,將野性未消的蒼鷹架在手上,讓它不斷接受人類環境的刺激,跟人熟、跟狗熟、甚至和交通工具熟,持續半個月左右,一隻老鷹就能順服地聽從人們的指令了。
當然,熬鷹不是件一勞永逸的事情,三五天不架手,蒼鷹就不聽話了,馴鷹人需要時刻與蒼鷹接觸,不斷訓練它。
據說,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麗江城中部分富商紳士,每年會不惜重金,購置好鷹,委託馴鷹高手馴養。當時鷹價昂貴,頭撥黃鷹價格在十幾塊大洋,好的放鷹犬有高達300塊大洋另加三匹大青布、三捆沱茶的交易例項。
馴鷹只需半月,想要訓出一隻優秀的獵犬,卻需要三五年的功夫。
德國波音達和英國波音達是最優良的獵犬品種,嗅覺異常靈敏,與人配合默契。幼犬四、五個月時,主人就要將它帶到獵場去,讓它熟悉山雞、野兔的味道,喚起它血液裡的捕獵天性。幼犬要跟著團隊不斷出勤,一次次熟悉主人指令,慢慢等到三歲以後,就能夠成為一隻合格的獵犬。
“叫它上前就上前,叫它躺下就躺下,叫它叼著獵物回來,它就會叼著回來。”李實說,一條出色的獵犬,主人使起來得心應手,好似隊友一般,但實在難得。
春節前後,按照老規矩,馴鷹人就要將鷹放歸自然,一隻鷹與馴鷹人的相處只會在秋冬那短短几個月。
“我每天都要餵它精牛肉,成本划不來了嘛。”李實打趣說,“很少有一直飼養的,它要換毛,要談戀愛,要結婚,我們幫助不了它了嘛。”
非遺傳承
納西人是古羌人的後裔,繼承了祖先用鷹捕獵的傳統,千百年來從未中斷。
如今,國家對野生動物保護的力度不斷增強,也出於對納西族文化遺產的傳承,麗江成立了鷹獵文化基金會、鷹獵文化保護傳承協會來保護和傳承鷹獵文化。李實作為發起人,目前擔任著兩個組織的秘書長。
“我們向有關部門申請了四隻蒼鷹,進行獵鷹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同時,要對鷹進行培育繁殖,不再野捕,破壞野生動物生態環境。”
201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鷹獵文化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比利時、捷克、韓國、蒙古、卡達、沙特等十多個國家鷹獵協會共同推動的結果。
目前,納西族馴鷹習俗已被列入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李實的終極目標則是讓納西族的鷹獵文化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遺名錄。
“每次回去都衣衫襤褸,手架起鷹也無法參與家務,家人以前還是十分反對的。現在,作為一種民族文化的傳承,家人能理解了。”
作者手記
人稱“京城第一玩家”的王世襄也玩鷹,晚年時他曾自嘲:“我自幼及壯,從小學到大學,始終是玩物喪志,業荒於嬉。”
實則,王世襄正是靠著“玩”勁成了著名文物專家、學者,還享受過國務院特殊津貼,而在李實的身上,我也看到這樣“玩即學,學亦玩”的精神。
相比於許多文化遺產的衛道士,李實這樣樂在其中的方式,不僅娛樂著自己,還讓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顯得不那麼苦大仇深,或許這樣更有利於吸引人們關注並喜愛上這項趣味十足的傳統活動。
放鷹的樂趣何在?
李實說:“玩鷹的樂趣,是在它不可預計的事情多,不知會捕獲什麼獵物,也不知會遇見什麼風景,狗和鷹的表現也令人期待。當然,有的時候跑了一整天都一無所獲,但我們不在意結果,在意的是這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