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羅翔說:

“一個知識越是貧乏的人,就越是擁有一種莫名的勇氣和自豪感。

因為知識越是貧乏,所相信的東西就越絕對,根本沒聽過與之相對立的觀點。”

“殺人女魔”博眼球?

前幾天,時隔20年的“勞榮枝案”迎來了開庭,不少人把目光都聚焦在這件案子上,希望這個揹負七條人命的“殺人女魔”能得到應有的懲罰。

而就在這一關鍵的時候,網上卻出現這樣一件事:

一位美妝博主在自己的社交賬號上釋出一組自拍照,照片中的她模仿勞榮枝的妝容,還配上文字說明:某榮枝模仿秀,像不像。

雖然該美妝博主稱“自己只是在開玩笑,沒有蹭殺人犯熱度的意思”,但從照片發出來的那一刻起,早已和這件事分不開。

果不其然,照片釋出之後,迅速引起了眾多網友的熱議,一時間在各個平臺廣為流傳。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為了獲得流量,這位美妝博主費盡心思化了一個和“殺人犯”相似的妝容,大張旗鼓展示出來。

也許她那時候還沾沾自喜,認為自己無比聰明,但事實上,這位美妝博主所做的一切,只會讓人感到可悲。

有網友直言:““殺人犯”也能模仿?你到底是有多無知。”

誠然,作為一位美妝博主,依靠妝容去獲取流量無可厚非,但生而為人,理當遵守道德底線。

任何一個瞭解“勞榮枝事件”的人,都知道這個“殺人犯”的罪惡有多大。

以追逐、模仿的心態,堂而皇之地將勞榮枝作為仿妝物件,不僅是對“殺人犯”的美化,更是在那些受害者家屬的傷口上撒鹽。

人,可以卑微如塵,但不可扭曲如蛆蟲。

寧願被“家暴”也不讀書的女孩們

“美妝博主模仿勞榮枝妝容”這件事,不禁讓人想起了此前在網上大火的“家暴妝”。

所謂的家暴妝,其實就是指在臉上塗抹化妝品,形成一種被“家暴”後的模樣。

在相當一段時間裡,“家暴妝”一度佔領了人們的視線。

在平臺上搜索其資訊,隨可見播放量幾百上千萬的影片。

而影片內容,卻讓人感到低俗而不堪,簡單來說,就是一群女孩用化妝效果做出自己被家暴的樣子,然後對著鏡頭搖頭晃腦,自以為楚楚可憐,又帶著無比的自豪。

看著這群無藥可救的女孩在那賣弄風情,宛如一場“瘋癲且無知的聚會”。

面對流量,這些“家暴女孩”可以瘋狂到讓人難以置信。

有幻想自己被“家暴”的,也有聲稱寧願被家暴也不願上學的。

連文案都低俗無知,不堪入目:

寧願被“家暴”,我也不想去上學;

整個“家暴妝”,效果真不錯;

……

在影片中,這些女孩臉上畫著五顏六色,爸媽都分不清的濃妝,用一種很自豪,很驕傲的樣子,聲稱自己被“家暴”了,用不知從哪找來的自信,把這些畫面放在網上。

網際網路時代,我們每天都在接觸新的事物,與其說“勞榮枝妝”、“家暴妝”是人們創造出來的東西,倒不如說這是一場對於現代女孩的思想認知考驗。

遺憾的是,在這場考驗中,現代女孩們不僅敗了,而且還敗得狼狽不堪,特別無知。

一個影片,展現出來的不是美,而是某些人的無知,她們沒多少文化卻還愛顯擺,拿“殺人犯”當追求,把被“家暴”當成就。

越是無知,就越是無畏

在“家暴妝影片”的下方,看過這樣一條發言:

“我被家暴了,閒的無聊,給自己畫個傷妝吧。”

不知大家看完這句話是什麼感想,反正阿柒只覺得一陣可悲。

用“家暴”來粉飾自己,以受傷博眼球,拍出“毀三觀”的影片還不夠,還要大聲宣揚自己被“家暴”,這是什麼奇葩行為。

在這些女孩的眼裡,被“家暴”是幸福的,因為只有這樣她們才能突出自己的楚楚可憐,比起讀書,她們更願意“家暴”這件事。

看著那個個毫無營養的影片,沒有半點人性底線的文案,真不禁讓人感慨:越是無知的人,就越無畏。

更讓人感到可笑的是這些女孩對於“勞榮枝”、“家暴”等的無知,她們取樂的東西,卻是他人無法承受的傷痛。

20年前,年僅19歲的勞榮枝,跟隨著法子英在各地多處作案,兩人殘忍殺害了7條人命,儘管事後法子英伏法,但勞榮枝卻逃之夭夭,過上了滋潤的日子。

而那些被害者的家屬,卻只能沉浸在失去親人的痛苦中,尤其是那個無辜被害的小木匠,留下了29的妻子和三個孩子,一個7歲,一個4歲,一個2歲。

小木匠的妻子終生未改嫁,而是帶著3個孩子艱難求活,沒有了家庭支柱,母子4人過上了形如流浪的生活,最艱難的時候連一包榨菜都買不起。

同樣的還有那些被“家暴”的女性們,對於她們來說,“家暴”兩個字是永遠忘不掉的夢魘。

全國婦聯曾釋出一組資料:在全國2.7億個家庭中,有30%的已婚婦女曾遭受過家暴,平均每7.4秒就有一位女性遭到丈夫家暴。

這些年來,我們所聽到關於“家暴”的事情比比皆是,數都數不過來,而每一場“家暴”的背後,都有著一個悲劇的生命。

一位曾經遭受過“家暴”的女性,在接受採訪時一直戴著墨鏡,旁邊的人不解,問她這是為什麼?

那名女性說:“我的眼睛,在“家暴”中失去了。”

輕描淡寫的話中,帶著讓人心悸的悲傷。

不管是“勞榮枝”也好,“家暴”也罷,它們的背後都代表著一個傷痕累累的群體,用她們的傷口去博人眼球,無疑是對這個群體最大的侮辱,也是對人性道德的踐踏。

把無知當底氣,是為人的可悲

在《家暴之殤》中,就曾揭露了那些被“家暴”的女性所面臨的悲慘生活。

在許多人看來,“家暴”更像是夫妻的私事,不宜插手,而對於許多女性而言,她們認為自己被“家暴”是可恥的,不敢告訴別人,在這樣的情況下,悲劇延綿不絕。

有的內心崩潰,自殺解脫;

有的在憤怒與失望中,同歸於盡;

還有的牽連到下一代人,家庭支離破碎。

就像這部紀錄片所講的,那些被“家暴”的女性,她們所面臨的困境和痛苦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得多,殘酷也不足以去形容,更別提被無辜殺害的人,他們的家屬更是艱難。

所以很難想象,在如今的中國,居然還會有女孩以“家暴”為榮,以“殺人犯”為追求目標。

把無知當底氣,是為人的可悲。

與其說這些女孩不懂得自己行為的無知,倒不如說她們壓根就沒了解過這些事物的背後,到底有著怎樣的含義。

“你知道這種行為代表著什麼嗎?”

面對網友的質疑,這位影片作者的回答著實驚呆了人們:

“感覺也沒啥呀,不就是娛樂嘛,沒必要這麼上綱上線的”

之後還扯出一堆“大道理”:

“憑什麼別人能模仿英雄,我們就不能模仿“家暴””;

“怎麼做是別人的自由,我又沒指名道姓的。”

所謂無知者無畏且無知,大概指的就是這種人吧。

越是無知的人,就越發相信自己的觀點是正確且唯一的,他們最喜歡用莫名的底氣,向他人闡述自己那離譜到不能再離譜的觀點。

在書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孔子的弟子在門口遇到一個人,對方向他詢問了一個問題:

“一年有幾個季節?”

孔子的弟子不假思索的回答:“有四個季節。”

對方搖頭,說:“一年有三季。”

兩人為此爭辯不休,吵了好久,最後把孔子叫了出來。

孔子看了一眼那個人,說:“一年有三季”,對方聽完心滿意足的走了。

弟子不解,孔子說:“你沒看到那個人全身綠色,他是螞蚱,春生秋死,從來沒見過冬天,你和他爭辯到天黑都沒結果,隨他去吧。”

這個時代,所謂的“三季人”並不少,眼界越是狹隘,就越覺得自己不可一世。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求生之道,對此阿柒不予評價。

但生而為人,不管做什麼都應該遵守著道德底線和人性的善良,而且利用別人的傷痛去成就自己的目的,這種行為並非靠真本事,只會讓人覺得無知和自大。

那些還沉浸在“勞榮枝案”傷痛中的家屬,以及被“家暴”的女性們,她們的噩夢如今卻成了別人取樂的笑話,這不是開玩笑,而是無腦。

人可以對某些事一知半解,但不能把自己的無知當成展示的資本,那些正遭受著痛苦的人,她們的淚,至今還讓人難以忘懷。

試問這些“勞榮枝妝”、“家暴妝”的女孩們,你們怎麼就能演的下去?

7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曾經的“金飯碗”職業,電影放映員,現在演變成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