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我們每天瀏覽國際新聞資訊時,常常會發現,澳大利亞政府的實際掌權人為其總理。但眾所周知,總理只是一國政府的首腦,而非國家元首。那澳大利亞國家元首又是誰呢?在日常有關澳大利亞的新聞報道中,我們偶爾會看見有一個職位名叫“澳大利亞總督”的官員出鏡。這是一個什麼樣的職務呢?事實上,時至今日,澳大利亞的國家元首,在名義上仍然是英國君主,而這個“澳大利亞總督”,就是代表英國君主在澳大利亞行使國家元首職務的人。一國元首竟是他國君主?英澳兩國聯絡何以如此緊密?

英國與澳大利亞國旗

澳大利亞的英文單詞“Australia”,原意為“南方的大陸”這一名詞來源於17世紀發現這塊澳大利亞時,誤以為這是一塊直通南極的陸地。然而實際上,早在6萬多年前,澳大利亞當地就有土著居民居住繁衍。然而,由於孤懸於南半球的汪洋大海之中,澳大利亞對外交通聯絡不便,當地土著與外界交流甚少,僅僅與北邊居住於印尼群島的居民有少量交流,因此,他們的文明程度極為落後,長期處於石器時代,僅僅依靠捕獵打漁為生,只懂得簡單的石器和木器製作。低下的生產力,造成澳大利亞土著在廣闊的大陸上分佈極為稀疏,多數是數百人的規模,逐水草而居。數萬年來,澳洲土著過著與世無爭的平靜生活。但這一切,隨著歐洲殖民者的到來發生了變化。

圖中黑色為澳大利亞

1606年,西班牙航海家託雷斯的船隊駛過位於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島之間的海峽。同年,荷蘭人威廉姆·簡士所乘坐的船隻杜伊夫根號涉足過澳大利亞。這次,是首次有記載的外來人在澳大利亞的真正登陸。荷蘭人將此地命名為“新荷蘭”。但真正讓古老而平靜的澳大利亞大陸發生變化的,是英國人的到來。18世紀,業已打敗西班牙人、荷蘭人、法國人的英國海軍,縱橫世界各大洋無人能敵。英國的航海家們率領英國船隊到達了一個個此前未有人涉足的陸地和海洋。1770年,英國航海家詹姆斯·庫克船長發現澳大利亞東海岸,並將其命名為“新南威爾士”,並宣佈這片土地屬於英國。

詹姆斯·庫克船長

由於這塊大陸實在太過蠻荒偏僻,因此,英國人首先把澳大利亞作為一個流放囚犯的地方。17、18世紀,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展,生產力得到巨大發展,英國海軍在海外也開拓了大量殖民地,特別是在美洲新大陸,所開拓的土地面積數十倍於英國本土。但新大陸由於開發的緩慢滯後,需要大量先進勞動力來參與開發。但享受慣了工業革命帶來便利的英國人,不願離開本土,去往尚屬蠻荒的美洲新大陸。於是,為解決美洲勞動力不足的問題,英國制定法案,將大量處刑的罪犯流放美洲去開發土地。這些罪犯到了美洲,既能開發建設當地,又可以減少國內罪犯數量,還能為英國在國際輿論上博得好名聲,如此一舉多得的買賣,英國人何樂而不為。

然而,隨著美洲大陸的建設開發,越來越多的北美居民開始要求更多權利和利益。這勢必造成北美殖民地與宗主國英國的衝突。1776年,英國北美十三州宣佈獨立,成立美利堅合眾國,並與英國打了長達八年的獨立戰爭。最終,在法國人的大力支援下(法國人要噁心英國人,報七年戰爭之仇,上一篇遺漏了英法這樁恩怨),美法聯軍取得勝利,英國被迫承認新生的美國獨立。就這樣,英國不能再將罪犯輸送到美洲去了。

北美獨立戰爭

外送罪犯的長期渠道突然中斷,英國監獄內很快就人滿為患。但1770年,庫克船長將英國米字旗插上澳大利亞大陸,又讓英國人找到了新的罪犯流放地。於是,當時的英國國王喬治三世,決定將大量罪犯流放新佔領的澳大利亞,來開發當地,鞏固統治。1788年1月18日,由英國菲利普船長率領的一支有6艘船的船隊共1530人組成的“第一艦隊”,抵達澳大利亞的植物學灣,當中有736名囚犯。八天後的1788年1月26日,他們正式在澳大利亞傑克遜港建立起第一個英國殖民區,這個地方後來隨著人口不斷增長而成為澳大利亞的第一大城市悉尼,這個名字是為了紀念當時的英國內政大臣“悉尼”(Sydney)。從此,每年的1月26日就成為了澳大利亞的國慶日。

截至1868年,英國向澳大利亞已經輸送了接近16萬名罪犯,依靠這些罪犯及其後代,今天的澳大利亞逐漸被建立起來。一定程度上來說,“澳大利亞”就是“英國罪犯及其後代們建立起來的國家”。從1770年起至今,英國人開發澳大利亞已有兩百餘年的歷史,這就是今日澳大利亞人宣稱自己有兩百多年曆史的原因。

澳大利亞6大殖民區轉變為聯邦行政區

1790年,第一批來自英國的自由民移居澳大利亞,以悉尼為中心,逐步向內陸發展,至1803年,殖民區已拓展到今日的塔斯馬尼亞島。1900年,澳大利亞大陸上的全部六個殖民地的居民舉行了一人一票的全民公決,用投票決定是否把六個殖民地統一成一個聯邦國家。投票的結果是六個地方要求統一,建立起一個單一的澳大利亞聯邦。當年7月,英國議會透過《澳大利亞聯邦憲法》和《不列顛自治領條例》。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亞各殖民區改為州,六個殖民區統一成為聯邦,成立澳大利亞聯邦。同時透過該國第一部憲法。

隨著殖民地和之後的澳大利亞聯邦的建立,居於統治地位的澳洲白人,也就是英國人的後代,開始對當地土著民搞起種族隔離。比如,將公交車位置拿給白人坐,電影院裡白人和原住民的位置分開且好位置均是白人的,優越的社會資源優先分給白人等等。但最重要的是,澳大利亞政府限定了澳洲土著居民的活動區域和時間,比如,土著人白天不得進入游泳池,土著人不得與白人結婚,對違反規定的土著人澳大利亞政府可以直接抓捕等等。雖然隨著時間的發展,這些帶有強烈種族歧視色彩的法案逐漸被廢除,白人和土著人也漸漸開始通婚,但當地原住民後代所受到的隱性歧視還是很嚴重,白人依舊在社會上保持著優越地位。

澳大利亞土著民

除此以外,當時對於土著人和白人所生的孩子,澳洲政府經常派人強行將他們從親生父母身邊搶走,把這些混血孩子送到指定地方,教他們學習英語和英國白人的文化禮儀,還讓他們強行改信基督教,以此慢慢消滅澳大利亞原住民的文化信仰。透過種種措施,澳大利亞進一步鞏固了英國白人後代的統治地位,盎格魯·撒克遜英語民族享有澳大利亞的主流話語權,眾多澳大利亞人對他們的文化精神母國英國一直保有好感。

澳洲白人

1927年,澳大利亞將首都從悉尼遷往堪培拉。1931年,英國議會透過《威斯敏斯特法案》,使澳大利亞正式獲得了內政外交獨立自主權,成為英聯邦中的一個獨立國家。1986年,英國議會透過《與澳大利亞關係法》,澳大利亞獲得完全立法權和司法終審權。可以說,澳大利亞從上到下,從國體政體到民眾日常生活,全都被打上了深深的英國烙印。英國的影響,全方位深入到澳大利亞各個角落。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澳大利亞騎兵

此外,由於澳大利亞人一直將英國視為自己的文化精神母國,因此,澳大利亞將自己的國家利益與英國利益高度繫結。一百多年來,澳大利亞為英國全球霸權利益多次甘當“馬前卒”和“炮灰”角色。從1899年至1902的英布戰爭,到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再到1939年至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多場影響英國國運的大戰中,澳大利亞每次都派出大量軍隊,跟著英國人遠征南非、歐洲、太平洋等地。

究其原因,是因為澳大利亞作為一個孤懸海外的“島國”,與英國一樣,對自身安全有著天然的強烈危機感,害怕附近的大陸國家和民族阻斷他們與外界溝通的渠道,妨礙他們獲取海外利益供養自身。面對一個與自己同文同種,建構了自己國家,且領土遍佈各大洲的強大日不落帝國,澳大利亞天然就具有親近英國的需要和必要。同樣,隨著英國全球霸權在二戰後的衰落,澳大利亞逐漸放棄了唯英國馬首是瞻的外交戰略,開始緊跟同是英國人後代、同屬同文同種國家的美國的步伐,將美國利益視之為自己的利益,將保衛自己國家安全和文化安全的希望寄託在美國人身上。也許,跟著盎格魯·撒克遜民族內的“帶頭大哥”亦步亦趨,就是澳大利亞國家的宿命吧。

11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在這一天,2345瀏覽器的V2.2版本,大跳著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