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鄰居絲絲(化名)昨天因孩子生病的事和婆婆打了起來,原因竟是婆婆經常嚇唬孩子,導致孩子被醫院確診為“驚嚇性癲癇”。

絲絲兒子在出生後就一直由婆婆帶,由於孩子比較調皮,婆婆管不住時就會拿“媽媽會打”來嚇唬孩子,晚上孫子不睡覺就會拿“再不睡就會被鬼拖走”來逼迫孩子早點睡覺,孩子對於這種嚇唬的方式很受用。每次只要這麼一“嚇”,孩子立馬乖乖聽話,婆婆愛上了這種教育方式。

哪知就在昨天晚上孩子睡覺時開始了抽搐,絲絲立馬把孩子送到醫院,結果被醫生告知是驚嚇過度引起的“驚嚇性癲癇”。並嚴肅批評了絲絲,教育孩子要講究科學方法,不要用這種驚嚇(傷害心理和身體)的方式來唬住孩子。

家長常用這三句話嚇唬孩子危害會伴隨一生,孩子再不聽話也不能這麼“嚇”

嚇唬孩子是家長們慣用的管教孩子手段,有些家長喜歡利用孩子的心理進行“嚇唬”;有些家長喜歡用“不明事物”嚇唬。不管哪種嚇唬方式都會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和性格上的問題,有些甚至會傷害到孩子的身體發育,家長不可忽視。

利用“不明物體”嚇唬

作為家長你是不是曾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

“外面有鬼,專門抓不睡覺的小孩”;“你再不聽話我就把你關小黑屋,裡面會很多壞東西打你”;“你要是不聽話,大灰狼就會吃掉你”……

這些事物可能並沒有存在於孩子的生活中,但家長如果總是用這些事物來嚇唬孩子。不僅會導致孩子出現各種睡眠問題(夜驚、做噩夢、恐懼黑夜等),還容易導致孩子膽小。

利用“孩子心理安全感”嚇唬

“你不聽話媽媽就會打你哦”;“你不聽話,我等下見到媽媽就讓她教訓你”;“你不聽話,媽媽不要你了”……

在孩子的世界裡,家長本應該是最親密的存在。雖然孩子怕某個家長這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一味地強調“媽媽會打”、“媽媽會罵”不僅破壞了親子關係,破壞了孩子內心的安全感;還容易讓孩子變成家庭裡的“雙面人”。

利用“孩子恐懼的事情”嚇唬

每個孩子都有恐懼的事物,這些恐懼的事物要麼來自曾“吃過的虧”、要麼來自家長的影響。比如家長經常這樣嚇唬孩子:

“你不聽話,出去狗狗會咬哦”;“你不聽話,等下醫生叔叔來打針了”;“警察叔叔就喜歡抓不聽話的小孩”……

這種利用“孩子恐懼的事情”嚇唬是在強化孩子內心的恐懼,導致孩子始終無法戰勝自己,更容易對職業產生誤解。

孩子不聽話,比起嚇唬,這樣教育更有效

面對不聽話的孩子,家長們都會有不耐心的時候,通常這個時候用嚇唬、命令乃至打罵的方式最有效。然而見效快同樣也帶來了巨大的副作用。所以比起嚇唬這些極端手段,家長不妨試試這樣做。

理解孩子

首先家長們要理解孩子,因為你曾在這個年齡也會有不聽話的時候,這是孩子成長必經的過程。0-3歲的孩子通常愛搗亂、幫倒忙,家長不要覺得他們天生磨人,這其實是他們在學習和探索。

3-6歲的孩子他們心理在快速發育,會有小情緒,家長要學會理解並加以引導。引導好了你會收穫一個陽光善良的好孩子;引導錯了孩子以後難改。

弄清背後的原因

孩子不聽話總是有原因的,比如孩子晚上遲遲不睡覺是不是因為白天睡久了或是精力沒釋放出來、身體不舒服等。大人比孩子容易疲勞,不要把自己認為的作息時間表強加在孩子身上。瞭解孩子不聽話背後的原因,再想辦法解決。

冷處理

孩子會有無理取鬧的時候,看到什麼玩具都想買,不買就撒潑打滾。家長看到當然不能縱容,打罵反而哭得更兇,這個時候冷處理是個不錯的選擇。家長可以讓孩子哭夠,宣洩情緒,無需理會,等孩子哭完了再帶著孩子離開。比起打罵威脅嚇唬,家長要選擇更好的辦法來讓孩子聽話。

事後溝通

一場不聽話的鬧劇完了後,家長要和孩子進行一對一的溝通。溝通的內容主要有以下三點:

1.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能無限制滿足他的要求;2.希望孩子能用“好好說”的方式替代“哭鬧”;3.共情得到孩子的理解,約定以後怎麼辦。

你嚇唬過孩子嗎?看完本文後,千萬不要總是用嚇唬的方法來教育孩子哦。

9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大秦賦結局:秦滅六國!天下凝一!都結束了——橫跨十四年的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