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華人比例那麼高,為什麼泰國的中文普及率那麼差?泰國上福布斯排行榜的前幾位富豪都是華人排第一位的,就是正大集團的謝國明,包括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紅牛太子案的紅牛集團的老闆也是華人。但是為什麼泰國的中文普及率會那麼差呢?泰國有百分之十九的人口為華人,但是有人指出至少有百分之四十的泰國人具有華人血統,泰國華人與東南亞其他幾個國家比較,華人地位也是比較高的,但是泰國與馬來西亞相鄰,為什麼沒有像馬來西亞一樣保留中文?
這是因為馬來西亞中文是被作為官方語言的,所以馬來的華人可以學習到非常系統的中文,而在泰國之前,華文學校一般只有華人才會有,而且大部分的教學條件還不太好,泰國華人通常也被稱作是華裔泰國人,因為他們基本上已經完全融入了當地的社會,很多華人都將自己的中文姓名泰語化了,他們中大部分人已經不會說漢語了,他們更接受的是自己泰國人的身份。所以我們會發現很多泰國的店鋪上會掛上了紅燈籠,而且會有中文招牌,但是店鋪裡卻沒有人會講中文,在泰國很多的二代、三代華人基本已經不會講中文了,我們去了很多的華人村,村裡的老人基本都會講中文。那這是為什麼呢?這個就要從近代的歷史說起了,其實泰國的華人並不是自願被泰國化的,被泰國同化的過程可能還有點兒那麼不心甘情願,其實是在一九零八年的時候,在曼谷的石龍軍路就已經開了第一所華文學校,叫華裔學校。
此後泰國的華文學校蓬勃發展,一直到一九三八年的時候,全泰國一共有華文學校二百九十四所,我認為就像遊戲裡一樣,一開局選角色的時候啊總是有法師啊、武士啊、精靈啊等等,每個角色都有特有的能力,華人我覺得上天賦予的能力就是同化和滲透。你們想啊,我們華人歷來就顯現出這種能力,歷史上多次被外族侵犯,無論是蒙古族也好,滿族也好,哎打不過你們啊,但是你們一旦進來了,嘿嘿對不起,我們華人透過通化的能力,從語言到文字到血統,搞到你自己都找不到祖宗。所以在世界各地也都一樣,華人到了的地方時間再長,也一直保留著自己的文化傳,過自己的節日,吃自己的食物,所以到了四十年代,由於政府推行大泰民族主義和實行反華排華的政策,頒佈了名校條例,關閉了二百四十二所華文學校,剩下的幾所華文學校也是風雨飄搖、苟延殘喘,後來幾乎到了全泰國沒有一所華校倖存的狀態。
那麼直到政府後來第二次採取措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形勢發生了變化,中國成為了戰勝國,華僑華人也就感到了揚眉吐氣,然後很多華人也就自發地創辦了華文學校,全泰國華文學校又如雨後春筍般的湧現,正式註冊的華文學校一下子就達到了六百多家。這一次泰國政府雖然迫於形勢是允許了泰國的華文學校教授中文了,但規定只能在小學階段學習,而且只能到四年級就不能再繼續了,道理是什麼呢?泰國政府的想法是華人民意如此的堅決,堵是堵不住了,那就象徵性的開放一點,小學階段其實華文也學不了多少。如果華人不會說中文,那就不會去維護中國文化,這項政策一下子就執行了幾十年,然而好景不長,許多華文學校最終還是先後遭到了被停辦的命運,到了一九八五年,只剩下了一百多所華文學校,在艱苦之中苦苦支撐泰國的華文教育經歷了長達半世紀的厄運,終於迎來了風光明媚的春天。一九七五年,中泰建交,從那以後兩國之間的政策、經濟和文化交流迅速發展,迫切需要大量通曉中泰文的雙語人才,在這樣的形勢下,泰國政府終於放寬了對華文教育的限制,所以在一九四零年到一九八零年代華文教育環境並不寬鬆,中文在這個時期啊幾乎處於一個斷層的狀態,所以造成了一代華僑沒有受到良好的中文教育。
其實是一直到一九九二年,泰國政府才正式對華文教育開始採取相對開放的政策,華文正式享有了英、法、德、日等外語教育的同等地位,小學劃分授課也可以到六年級了,我前面也說了,過去只能到四年級的華文,後來也成為了中學外文選修課之一。放寬華文教師資格管制,也准許聘用不認識泰文的外籍教師教授華文了,時間到了現在,現在的中文在泰國幾乎是每個學校都有的必修課了,大部分泰國的私立學校和泰國的公立學校都會從一年級開始學習中文,泰國也意識到了掌握中文的重要性。
如果能同時掌握多門語言,那麼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都能夠帶來非常多的好處,中國每年也會派出漢辦志願者到泰國的各個學校去教授中文,雖然近年來中文熱,但是由於經歷了之前四十年的華語教育的斷層斷代,所以造成了現在泰國華人很難像母語一樣掌握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