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現在我們開始探討人類最基本的幾種情感。與肝相關的就是“憤怒”,也就是“生氣”。隱語將其稱為“無煙火”、“無明火”。肝屬木,木生火,這可以很五行。

人類最基本的情感之一:憤怒

我們每個人都會憤怒。但不是每個人都能靜下心思考憤怒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我們會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憤怒。憤怒的時候,我們的眼睛會大睜,但我們的瞳孔會收縮,出氣會變粗,會感覺血朝頭上湧,會感覺胃不舒服,呼吸會變快,肌肉會緊繃,汗水會出來。但最關鍵的是,我們有種立刻行動的衝動。不管是為自己辯白還是攻擊引發我們憤怒的那個人。這些都是行動。

當我們還是孩子時,我們就知道憤怒。抱起小孩,如果他不高興的話會又掙扎又叫,小拳小腳朝你招呼,才不管是否會讓你疼痛呢。其實這就是因為他們感覺我們冒犯了他們的身體。這也就是小孩唯一能自主的所有物。

所以我們知道,憤怒源於冒犯,而這冒犯是基於對所有物的認定。隨著小孩逐漸長大,他們慢慢有了一些屬於自己的東西。比如文具、畫書,衣服等等。而孩子之間的爭吵往往源於此。我動了你的水筆呢。他用了我的水杯啦。但對於自己身體的保護是這種情感的根本。最近網上有名的一個男孩毆打外籍女孩的事件就是因為這些女孩對他採取了攻擊性的動作。

現在似乎只有孩子能毫無顧忌表達憤怒。

網上有傳言,說這小孩說了“外國佬,滾出中國去。”的話。這就是所有權意識的一個更高層級,那就是領域意識。我們所認可的屬於我們的範圍區域,不再只限於物體和我們自身,而上升到空間這一層級。

隨著人的成長,這個空間會一步步擴張,膨脹到家庭、單位、國家等區域。在相應的區域中,我們為每一個進入不同等級空間的人設定各種不同的行為等級。如果破壞了這些我們所認定的秩序就會引起我們的不快,嚴重的話,那就是憤怒。西安有名的那個毆打讓路男子的行為就是此類。本來人家只是路人,無冤無仇。但那些施暴者就是認為自己的尊嚴受到了挑戰,因此爆發了衝突。

經過允許的行為不會引起憤怒。比如說吧,你是我的朋友,經過允許,你是可以進入我的家,這不會引起我的不快。但是如果你在我的家裡沒經過我的同意,拿出我珍藏的好酒,自顧自的喝起來。這時會引起我的不快。也許還不會成為憤怒。但如果你還拿酒杯來砸我,這時就是泥人也有三分火了。

但這個憤怒也是因人而異的。像我的父親,他就做過不經我同意喝我酒的事。這樣不會讓我不快,因為他和我的關係,有時我還會感覺高興。同樣拿杯子砸人這事,如果做出來的是剛會走路的小朋友。那也不會引起不快,只會引起大人的擔心,害怕他劃傷自已。

有時這個“破壞”也會指規則這樣無形的東西。比如在需要安靜的房間裡打鬧,在領導講話時竊竊私語。憤怒有時會針對背叛。就象在年初眾志成城抗疫的關鍵時段。有人與大眾唱反調,拿日記在外國出版,這就引起了憤怒。

漢奸是最容易引起憤怒的一群人

有時他人的拒絕也可能導致我們的憤怒。那是因為我們已經設定好了對方的行為模式,但無奈對方不配合。這也可以理解成“領域模式”的一種外延。對方一般都是你比較親密的人,這時的拒絕,往往就被你認為是一種背叛,也形成了種對你權利的冒犯。

作為情感的一種,憤怒有時會進入“共情模式”,即雖然你這個行為沒有直接影響到我,但是影響到了我認可的人或事,那麼同樣會觸發相應的感情。就象秦檜害死岳飛吧。雖然兩個人事實上與你我都沒關係。但是因為我們認可岳飛(但也不可排除認可秦檜的部分人的存在。)那麼秦檜的作為同樣會引起我們的憤怒。而秦檜的作為,正是破壞了傳統所認為“臣子”的規則。這種行為往往是單向的。像岳飛這樣的古人,當然我們不可能希望他能給我們的共情什麼樣的反饋。但是我們依然會這樣做。

對於憤怒來說,感覺“生氣”其實只是個開始。它其實是最輕微的。往往一段時間後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再見還是好朋友”。改正了就好。但是如果一直得不到改正呢?那它就會轉化為其他的情感。比如說“怨恨”。見到你就感覺不舒服,很容易再次發火。再進一步就是“仇恨”,那就是不管不顧,你好好的活著就讓我感覺不舒服,這種情況就很麻煩了。

隨著憤怒的加劇,人們會傾向暴力解決問題。

隨著憤怒的加劇,對於造成憤怒的源頭,人的心態會逐漸從開放轉化為封閉。往往人在憤怒的時候是聽不進他人的辯解的。因為憤怒會造成大腦的理解力下降,原因是身體不願意分配更多的能量在思考問題上,而要將這些資源用在別的地方。

憤怒最危險的一點就是它容易轉化成為暴力,也就是攻擊性。當然不必動手,語言也是一種暴力。

憤怒所產生的攻擊力往往超出想象。有時候我們會驚訝於一個平常和善溫和的人在憤怒的驅使下采用過激的行為。有時女性發起火來比男性更難抑制。不過她們有時候會以哭泣作為一種情感發洩的方式。其實男性也會,只是機率要少很多。

人們通常認為憤怒這種情感對身體具有不好的影響。所謂“怒極傷肝”。從醫學角度來分析應該是憤怒時,肝臟會大量轉化糖原為血糖進入血液,為接下來的戰鬥做準備。這自然會加重肝的負擔。但在需要戰鬥時這些能量物質會有更重要的意義。我們都知道,無論是進行逃跑和戰鬥都會消耗能量。與此同時,你的胃會不舒服,這是因為消化系統會暫停,把能量更多地應用到其他需要能量的地方,如大腦和肌肉。而後胃酸會報復性分泌,以消化更多的食物以補充消耗的能量。如果沒有及時進食的話,胃酸就會對胃本身造成傷害。長此以往,胃部就要發生疾病。

怒傷肝

而且經過測量發現,經常憤怒者很容易心肌缺血。雖然現在尚不能確定兩者間的直接關係。但是因憤怒而導致的心臟病卻時有發生。因此,憤怒不可不慎。

因為憤怒容易造成對自己和他人的傷害,因此在現代社會,它一般被視為一種要規避的情況。特別在客戶是上帝的當下,很多憤怒都是被禁止的。要做到這點就得重新制定規則。就象有種說法,那就是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前,美國唐人街中餐館服務員是跪著進行服務的。

如果這種說法是真實的話。那麼很明顯,中國人以下跪為低人一等標誌的規則在美國被重新設定了。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管理者希望下跪不會引起這些服務員的憤怒。因為那樣會影響他們對客人的服務。但很明顯,這是不成功的。中國人的尊嚴不容玷汙,因此在後來被修改了回來。

當然,在其他手段的刺激下,這一行為有時也有可能成功,比如說用更多的金錢刺激。很多人是一見錢就膝蓋發軟的,財富給他們帶來的喜悅會徹底掩蓋其他情感。被金錢戰勝的有時不光是憤怒,還有良知。

拜金主義

長期不生氣,這人可能被稱為脾氣好,有佛相,但就一定是好的嗎?雖然現在還沒有因為不生氣而生病的記載。但是《呂氏春秋》卻記載了一個以怒治病的故事。

戰國時,宋國有一位名叫“文摯”的名醫,聲名遠播。很多貴族都來找他醫治。他人生最後一次行醫,病人是名聞天下的霸主齊閔王。這時齊閔王得了瘡病,專門請文摯來給自己看看。但文摯來到後仔細看了對方的狀態後,神色卻很古怪。齊太子請他一定要說出來,文摯便說:“大王的病我是可以治好,但大王好了後,一定會殺了我。”太子問他原因。文摯就說:“大王的病只有激怒他才能醫治,如果大王發怒,那我一定會死。”

於是太子向他叩首強行請求道:“如果你能醫好大王的病,我和我母親一定會拼死和大王抗爭。大王一定會聽我和我母親的意見的,希望先生你不要擔心。”

文摯就說:“好吧,那就讓我為大王拼一次命吧。”於是和太子定下了看診的時間。

但等到期了,文摯卻再三失約。這已經讓齊閔王很生氣了。然後,文摯來了,不脫鞋子就上了室內的床榻,踩著齊閔王的衣服詢問他的病情。齊閔王氣得不和他說話。而文摯卻說了幾句讓齊閔王更是怒上加怒,大吼一聲跳了起來,病真的好了。

但齊閔王的憤怒並沒有平息,他支起了一口大鼎,想把文摯活煮了。這時太子和王后急忙為文摯求情,但齊閔王說什麼也聽不進去。最後,文摯當然被殺了。但世人評價文摯這作為,全是為了太子的孝心,正是忠義無價。

齊閔王距離一統天下曾經很近,但卻失敗了。

隨便說一句,齊閔王如此不知好歹,最後終於把齊國給做沒了。太子九死一生,繼位為王,也算是報應。

憤怒會讓人失去理智,所以人們採用各種方法控制憤怒。戰國時著名的官員西門豹就是一位。他個性比較急,容易衝動,所以他配帶了一塊牛皮,這叫做“韋”,以牛皮的彈性不斷提醒自己,要注意緩緩。因此就有了個成語叫:“佩韋佩弦”。但有些時候我們需要憤怒,特別的情感要用在特別的地方。有個美國的案例。有一個罪犯,姦殺了一對夫妻的女兒。在最後對他行刑時,母親憤怒到了不可抑制的程度,出手打了這個罪犯。但父親沒動手,因為他控制住了自己。然而父親隨即很後悔,說以自己摔跤教練的身手應該絞斷對方的脖子的。因為這個混蛋從頭到尾沒有說出一句道歉的話來,反而輕鬆地笑著。

有些時候,對於某些還不具備正常人性的人也只有用憤怒才能給他們補上一課。一位研究情緒問題的專家深有體會。他的還不懂事的女兒有個壞習慣是經常向馬路衝刺,並以看爸爸著急的反應為樂。有一次,他實在是忍不住,痛打了女兒的PP。從此以後,女兒就再也不這樣調皮了。這可能是憤怒引起了孩子的恐懼意識,才明白了安全的重要性。

憤怒是戰鬥,恐懼是逃跑

由是可見,憤怒與恐懼這兩種情感也很有關聯性。如果你不能戰勝引起你憤怒的源頭,那很有可能轉化為恐懼,讓你產生逃避的想法。相反的是,如果你發現引起你恐懼的東西也許只是一場惡作劇,那可能就會轉化為憤怒。

因此現在感覺恐懼的情況要比能讓你憤怒的事多太多了。因為憤怒是你尚有所能為,恐懼是無能為力。而我們在忘記憤怒後,往往也不會理解他人的憤怒,甚至將其看做性格不成熟的表現。就象現在對劉備徵吳,一個個都在分析劉備是不是以此為藉口擴充套件勢力,而不願意相信他真的是為關羽之死而憤怒。其實從劉備的一生來看,這事他還真的做得出來,因為自幼他就任俠好義,比較衝動。怒鞭督郵其實是他做的,而不是張飛。

這種衝動甚至可以追溯到劉姓皇族的源頭劉邦。傳說當年他就是在芒碭山一醉之下,任氣放走了戎卒,不得不斬蛇起義。而在行將離世時,老劉再一次發氣,拿金子砸走了醫生,驕傲地迎向了死亡。

看歷史,我們心情激盪,有時候感覺能摸住古人的脈膊。但是憑心而論,如果我們也在當時當地,我們會站出來嗎?會像古人一樣憤怒嗎?有時候憤怒的確是種高貴的情感,因為只有地位才能帶來不容置疑的權利,所謂“天子一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而普通人只能聽憑他人劃定範圍。就象那些服務員們一樣,要他們跪著服務時,他們根本無力反對。大部分人的感情對這世界沒有任何影響,他們的憤怒只會傷害自己:免冠徒跣,以頭搶地

於是弱者才放棄了自己的憤怒的權利。而一些不願意麻木的人才有了很多英雄的瞬間:“彗星襲月,白虹貫日,倉鷹擊於殿上。”

敢於持劍威脅秦王的唐睢,名傳千古

可惜的是,這些英雄早已遠去了。世上太多人都是做壁上觀時可以自命為魯迅,可以“橫眉冷對”。而當真正要面對“千夫指”的時候,就象一隻鵪鶉了吧。這裡面也許也包括我。

因為我們太多顧忌了,過度防衛怎麼辦?有失風度怎麼辦?觸犯法律怎麼辦?因此大多數時候我們只能在網上表達自己的憤怒。

但是這樣多少也是曾經憤怒過吧?如果有一天我們連這樣的憤怒都已經消失了,那不知道多可怕。

所以,可能的話,釋放憤怒吧,趁還能夠憤怒的時候!

有時候找個沙包是好主意

12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喜歡在背後捅刀子的星座,白羊座上榜,第一名簡直無法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