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蘭 馬靜楠
從肅慎至女真,滿族一直生活在白山黑水,隨著滿族入關,飲食文化不斷豐富,飲食上的禁忌也越來越複雜。這些飲食上的禁忌不僅僅反映了滿族的宗教信仰,更是滿族與白山黑水的東北寒冷地理氣候條件相適應的結果,這使得滿族這個民族有著集體的向心力,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激勵滿族不斷傳承和向前發展。
滿族食物禁忌的種類
1、日常食物的禁忌
滿族最為廣泛的飲食禁忌是不殺不食狗肉和烏鴉、喜鵲之肉。但需要注意的是滿族先民在漁獵文化的飲食文化屬於求生型文化,生產不穩定,尚不具備產生飲食禁忌的條件,狗肉也不在禁食中。如在《魏書·勿吉傳》載勿吉男子衣“豬犬皮裘”;《三朝北盟會編》中也有男子、女真男子著犬皮的記載。女真人時期,還尤其喜好以“生狗血及蔥、韭之屬”與半生飯攪拌而食。[1]滿族忌食狗肉大多數人認為這是因為狗救了努爾哈赤,這也是不準確的。“與滿族忌食狗肉有直接關係的重大事件 ,當是皇太極天聰六年的禁狗令 。”[2]後來逐漸形成了滿族的習慣法,併成為各地滿族民族認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生產行為活動的禁忌
滿族入關前的經濟文化型別為狩獵和捕魚。人們最為重視的便是食物,有了食物才可以生存,因此在食物的來源上必須把持一定的度,既可以滿足日常的生存又可以保證日後的可持續發展。在滿族中有“春不打母,秋不打公”的說法。“夏天,滿族獵人對‘葷菜不打,所謂‘葷菜就是指油腥較大的動物如熊、野豬等,到了冬天才打這些野獸;對‘素菜即野雞、狍子等瘦肉多的動物,也要找好季節,只有當對味時,才下刀開槍;打小牲口(野雞、兔子)時也不打大牲口。”[3]更為重要的禁忌就是不殺小崽,這點在捕獵和捕魚上具有規定和要求。
3、祭祀中食物的禁忌
滿族崇拜祖先,要在固定的日子舉行祭祀,祭祀中的食物,如打糕、餑餑等,也同樣有著禁忌。“這些祭祀供神的食物不能擅自食用……在祭天吃小肉飯時,只此一鍋不許再做,以吃淨或吃不夠吃視為大喜,忌諱吃不完。”[4]在祭祀吃剩下的肉和骨頭必須送到高崗上,或撒入江河之中。
4、特定人群的食物禁忌
在滿族,懷孕的婦女是忌諱吃兔子肉和騾子肉的。在民間有傳言說懷孕的婦女如果吃了兔子肉生下來的孩子會有兔唇三瓣嘴。同時,婦女也不能吃獐子肉,因為吃了這種肉可能會導致流產的發生。
滿族食物禁忌原因
“人們之所以相信這些禁忌的正確,是因為認為共同的想要相信。”[5]滿族人的食物禁忌是人們所公認的,想要共同維持和堅守的。
1、宗教信仰的要求
首先,滿族對祖先有極高的信仰,在每年都會在特定的時間段對祖宗神和自家祖先進行祭祀。在民間流傳的故事《罕王的傳說》中黃狗救主,也使得滿族人對狗有了更深的情感。這個故事不一定真實,但不吃狗肉、鴉肉的禁忌確實受到了滿族宗教信仰的影響變得更加確定和神聖。有人甚至將狗作為自己的祖先加以崇拜,“犬則胡俗以為始祖,切不宰殺,我國人有挾狗皮者,大惡之雲。”[6]
其次,滿族人的自然崇拜也使其有諸多食物禁忌滿族最早發源于山林之地,對各種飛禽猛獸有著特殊的依賴和畏懼,在此畏懼心理、崇拜心理之下,逐漸形成了對這些動植物的禁忌。所以在漁獵的時候會遵循特定的自然守則,不能過度破壞,唯恐這些森林中的神對他們進行懲罰,造成自家來年的食物不足。
最後,滿族所信仰的薩滿教也在飲食文化的禁忌上有體現。在滿族的薩滿祭祀中,食物的選擇和擺放有著固定的規定,獻祭給神靈的食物,人是不可以吃的。
2、生存策略的需要
我國北方地區是屬於溫帶溼潤、半溼潤大陸性季風氣候,表現出冷溼的特徵,夏季短暫而冬季十分漫長寒冷,經常是大雪紛飛,出入十分不方便。漁獵成為滿族先民的主要生產方式。狗不僅可以為獵人在森林中指引方向,而且是打獵的好幫手,在面對大型猛獸的時候,狗會在第一時間衝過去保護主人免受傷害。在大雪封山的冬季,人們的出行大多都是依靠狗,用狗拉車、拉雪橇又快又方便。“從根本上說,這是因為作為食肉動物的狗是一種無效的肉食資源。”[7]在滿族人眼中,狗的現實經濟價值大於它的食用價值,是一種重要的家產,是朋友,所以自古滿族就很少隨意的殺狗吃狗肉。至於“春不打母,秋不打公”等禁忌,雖說為了動物的繁衍,但也是為了自己的生存延續,避免竭澤而漁。
3、現實生活經驗的總結
在過去滿族生活的地方條件惡劣,生產力水平不高,人們的認知程度往往是過去經驗的總結。例如,滿族的懷孕婦女在生產期間不能吃兔子肉和騾子肉,雖有吃兔子肉的孕婦生下來的孩子會有兔唇的說法,但是在醫學方面來說兔子肉是一種涼性的食物,既能夠活血,卻又很容易損人陽氣,吃多了兔肉很容易會造成流產。滿族根據先人的經驗而確定孕婦吃了它,可能會造成小孩的不健康畸形的生長,甚至會導致流產,所以才會產生這些禁忌。這些經驗在日常的狩獵生活中也有著體現,滿族人規定打獵的時候不可以打小崽子,這也是源於先人的經驗,因為把小的動物食用完,來年的情景可能會更差。
滿族食物禁忌的功能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人們的飲食習慣源於一個地區的自然條件,反映出一個歷史時期的生活特點。這種習慣也孕育了一個地區群體的性格。這種性格又反映在人們日常生活行為之中,影響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8]食物禁忌“對外它是一面旗幟,一種號召,一種宣誓;對內它是一條紐帶,一個標誌,一個傳統。”[9]
1、教化功能
滿族在飲食上的禁忌是從生存所需最基本的食物入手,從而對本民族的社會起到一種教化和整合的作用。狗在滿族社會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它能更好地協助滿族人的生產生活,因此忌殺狗吃狗肉是約束滿族人的一種手段,使得滿族人受到一種社會集體性質上的管制,因此人們遵循這種規範,以使得自己能夠融入社會之中。這種集體意義上的觀念促使滿族有了本民族社會規範的條例,滿族透過集體教化會更加過好生活,使自己能夠生存和延續下去,這是有利於社會的延續和穩定的。
2、增強民族凝聚力
長期以來,滿族保留著獨特的屬於自己的飲食禁忌,這些飲食禁忌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失而淡化或者同化,而是一直保留下來,至今仍然保留和遵守。例如,滿族不吃狗肉是非常獨特的,這與“鄰居”朝鮮族不同,一個愛吃一個忌食,彰顯了兩個民族不同的飲食文化。這也使滿族在遵守這種食物禁忌時有一種集體的向心力,有民族歸屬,有共同的心理素質,從而產生了一種民族凝聚力。
3、傳承滿族獨特民族文化
滿族飲食文化禁忌是在歷史的發展中不斷形成的,蘊含著這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的特點,同時不斷地向滿族人傳達著生活上的經驗。滿族人在遵守著食物禁忌的同時,不僅是對飲食文化的傳承,更是對整個民族獨特的祭祀文化的傳承,也是對民族整體文化的大傳承。
4、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滿族人的飲食文化中的禁忌,實際上是在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使人與自然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滿族先民早就意識到若強行破壞和掠取大自然,自身就不會發展下來,於是滿族根據經驗制定出很多關於捕獵的規定和禁忌,構建出了一套人與自然的和諧準則,促使著滿族這個民族能在惡劣的環境下不斷地生存和發展。例如,在狩獵中說“春不打母,秋不打公”這是符合自然界發展的規律,這樣做可以保證森林中的動物不會過度的減少或者滅絕,既讓本民族年年有豐富的、充足的食物來源,又保證了大森林的生態發展。
結語
總之,滿族飲食文化的禁忌,並不是阻礙飲食文化的發展,而是在多方面保護和促進民族的發展。這些禁忌是滿族先民的生存策略,充滿著智慧和經驗,體現了滿族愛護自然、崇敬祖先的美好品德。這些飲食文化禁忌有助於我們思考今天人與社會的發展、人與自然的相處方式。告訴人們面對自然絕不是一味地索取和無度的開發,而是保護性的合作,這才能使我們延續和發展下去。對滿族食物禁忌的研究不僅保護和繼承民族文化,同時也有利於加強各民族的認識與聯絡最終達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境界。
【參考文獻】
[1] 李自然.生態文化與人——滿族傳統飲食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49-50.
[2] 李自然.滿族忌食狗肉原因考[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0(3)81.
[3] 楊晗.淺論滿族傳統禁忌習俗及其現代社會功能[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2(3)147.
[4] 黃嵐.清代東北地區滿族飲食習俗考略[C].耕耘錄:吉林省博物院學術文集(2010-2011),2012.219.
[5] 瑪麗.道格拉斯.潔淨與危險[M].(黃建波,盧忱,柳博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4.
[6] 遼寧大學歷史系.柵中日錄校釋建州聞見錄校釋[M].瀋陽:遼寧大學歷史系,1978.43.
[7] (美)哈里斯.好吃:食物與文化之謎[M].(葉舒憲,戶曉輝譯)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1.199.
[8] 楊曉敏.中國人飲食行為的人類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5.9.
[9] 趙慧萍.忌諱[M].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