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歷史大劇《大秦賦》現在播放已經幾近尾聲,說實話看的挺糾結,網上的評分也是飛流之下,現在評分在6.3分,如果再加把勁估計能幹到6.0分以下。
在網上也是惡評如潮,批評的文章也挺多的,但是很多看了都感覺不太全面,所以今天我儘量用一些通俗易懂的大白話,嘗試著把這部劇好與不好的地方分析一下。
首先需要表揚的是這裡的演員大部分都是演技線上,再者就是裡面的道具大部分還是比較尊重史實的,尤其是在喝酒的細節,這裡的酒都是米湯樣的酒,因為當時的酒都是釀造酒,加上當時的釀造技術也不算很先進所以酒體基本上都是很渾濁的,所以才有“一壺濁酒”的說法,三國演義裡也提到關羽溫酒斬華雄,以及煮酒論英雄等橋段,那當時的酒為什麼要煮要溫呢?是因為天氣冷嗎?當然不是,主要原因就是當時的酒體渾濁需要煮熱讓一些固體雜質沉澱,能提升一些口感。
說完好的方面,我們再來說說不好的地方,首先就是前五十集的劇情太狗血,我們要看的是秦王掃六合,是七國間的合縱連橫,爾虞我詐,鬥智鬥勇,征戰殺伐,但是導演硬是把這麼好的題材寫成了狗血的愛情劇《嫪毐傳》。而且劇情拖沓基本是到了後十集才開始滅國,可謂拖沓至極。
再者就是邏輯混亂,比如在嬴政還在邯鄲的時候才十來歲,就天天喊著自己要一統天下,這樣的場景就好比十來歲的希特勒天天喊著要蕩平歐洲一樣魔幻(人家希特勒當時可是個好寶寶,可能還在幻想著要學畫畫,將來當個畫家了)。首先當時嬴政的爺爺還沒有完全繼位當秦王,就算嬴政的爺爺已經當秦王,他的父親也不一定能繼承王位,就算他的父親能繼承秦王位也不一定百分百能把王位傳給嬴政,嬴政當時的處境是連自己能不能活著離開邯鄲都不知道,不確定的因素太多太多了,不管怎麼樣當時的嬴政肯定不會那麼確定的把自己已經當成秦國的王位繼承人來定位。這是把結果想當然的當成了原因,本末倒置了。
再者就是劇裡大肆宣傳的秦國要統一是為了讓天下太平,是為了讓百姓安居樂業,這裡可以說編劇完全是在意淫,歪曲歷史並且對歷史的理解完全偏差了。
因為在周朝初期分封了一堆的諸侯國,頂峰時期諸侯國的數量幾乎達到上百個,即使到了春秋時期也還有大把的諸侯國存在。
等到戰國初期的時候諸侯國數量就少了很多
待到戰國末期的時候諸侯國的數量就只剩下七個了。
那麼這些消失的諸侯國都哪裡去了呢?答案很簡單,從春秋時期諸侯國就互相攻伐,大國消滅小國,強國吞併弱國的事情從來沒停過,比如我們上學時學過的《扁鵲見蔡桓公》裡的蔡國,杞人憂天的杞國,這些基本都是被楚國給滅了的,戰國七雄裡最弱的韓國找準機會還要把春秋小霸的鄭國給滅掉,趙國在長平之戰後即使被打的不成樣子了,只要有機會還惦記著要去滅燕國等等這些事情是因為他們要讓對方的國家的人民過上好日子才去消滅他們的嗎?這樣的說辭豈不是可笑,就如同二戰時日本侵佔朝鮮半島和中國也是打著“大東亞共榮”的口號一樣,那只是藉口和遮羞布而已,其本質就搶奪土地和資源以及人口,為了增強自己的實力而已。
孟子就說過“春秋無益戰”,當然他要是活到戰國末期的話他會發現戰國時的戰爭更不益,這樣的滅國戰從春秋時期就沒有停止過,即使一群猴子在一起打架,最後也能打出個草頭王出來,所以一群國家在一起互相攻伐兼併,其結果大機率就是最終會有一個國家統一全部的領土,就好比日本的戰國時代打到最後被德川家康統一,以及德意志最後被普魯士統一一樣的。
所以秦國統一六國的目的既不高尚,而且也不完全取決於秦始皇本人的英明神武,而是歷史大勢的必然,即使沒有秦始皇,也很可能會出個趙始皇,楚始皇,齊始皇什麼的之類的。
還有劇中嬴政跟誰見面都說自己要消滅六國,和自己的近臣說說也就算了,和燕國太子丹也天天說我要消滅六國,這個操作就有點莫名其妙了。歷史上最讓秦國頭疼的無非就是六國合縱攻秦,所以秦國要不停的以連橫之策去破解六國合縱,以及遠交近攻的戰略,就是不停的和那些距離遠又不交界的國家,比如齊國和燕國這樣的國家,要不停的和他們交好,告訴他們自己和他們是好朋友,保證自己不會攻打他們並且還要給他們好處,就是要秦國在攻打趙國韓國這些國家的時候齊燕不要來幫忙,在歷史上秦國滅其他五國的時候,齊國始終坐視不理,沒有去幫忙,其根本原因就是秦國許諾齊國自己不會打他,而齊國也真信了。而劇中嬴政逮著誰都嚷嚷著要滅六國,這不就明擺著告訴六國我要滅你們,你們快來打我吧!這樣的操作未免太過於弱智和不合邏輯了。
另外簡單提一句,秦始皇統一文字和度量衡之類這的確是功勞很大的事情,但是語言這方面在當時是有標準語言“雅言”的,比如孔子周遊列國可以和各個國家的國君自由交流的,而且孔子門徒三千,也是各個國家的人都有的,包括後來齊國的稷下學宮也是各個國家的人都有,比如楚國人李斯去齊國的稷下學宮求學,然後去秦國做官,還有一個韓國的同窗好友韓非,然而歷史很少有記載說孔子或者李斯這些人到哪裡還要帶著翻譯的,說明當時雖然各國底層的普通百姓互相交流不便,但是上層社會和讀書人在一起交流是沒有障礙的。
這也不難理解因為你下面不管怎麼打都是諸侯國之間在打,上面是有個老大“周天子”的。就好比日本戰國時,各個大名之間相互攻伐,但是上面還有一個“天皇”一樣,雖然當時“周天子”和“日本天皇”都沒什麼權力就是個吉祥物,但表面上畢竟是大家共同的王。
還有最讓人詬病的是秦始皇在歷史上已經被定性了是暴君,但是在劇裡卻總弄出小孩和秦王一起,搞得秦王好像很有愛心一樣,這就完全是要洗白的節奏啊!
但是我們要明白秦始皇不是昏君但的的確確是暴君,比如秦滅六國說明秦始皇的確是有雄才大略,而且秦始皇至始至終都沒有殺過什麼功臣能臣,比如大將王剪,蒙恬,蒙毅等等,文臣李斯等等秦始皇在世時都沒有大殺功臣,所以秦始皇並不昏庸。
然而歷史上說秦始皇是暴君,主要原因是秦法太過嚴苛,稍有不慎就是死刑,比如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就是,去服徭役的路上因為連降大雨,導致誤了行期就要判死刑,這就好比你去上班,因為下大雨遲到就要被判死刑一樣,陳勝吳廣這些人心想著反正去了也是死不去也是死,那還去個錘子啊。乾脆揭竿而起和你拼了。
當然陳勝吳廣這些是誤了期的要死,不誤期的難道就能活嗎?答案當然是大部分也不能活,當時秦始皇大興土木,修皇陵,修宮殿,修長城,民夫累死病死不計其數,比如我們熟知的孟姜女哭長城不就是因為丈夫範喜良去修長城死在那裡才哭的嘛!
除此之外還有焚書坑儒等等的都秦始皇的殘暴,所以後人一提到秦國都稱之為暴秦,而劇中卻把秦始皇搞得那麼有愛,也是讓很多人詬病的。
當然還有很多小的細節也有不足之處,比如史書上明確記載了秦始皇在知道其母和嫪毐有兩個孩子後,親自去太后的寢宮把兩個孩子摔死,這一段劇中卻沒有,很是失敗。以及與荊軻一起去刺殺秦王的秦舞陽,史書上也明確記載是在秦王大殿上緊張發抖不能行走,然而劇中卻是在殿外就走不動道了,此處也不盡人意。
還有最讓人受不了的就是一群楚國人跑去秦國,大喊著我們不願做楚人要做秦人,你選哪國都行但是就是不能選楚國,楚國大將項燕在戰死前還在大喊“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意思就是說哪怕楚國只有三戶人家也要把秦國給滅了,因為楚國確實被秦國坑的最慘,可謂對秦國有著切齒之恨。而後來那些滅秦的起義軍,不管是陳勝吳廣還是劉邦項羽韓信這些人也的確無一例外都是楚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