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美國國會眾議院部分共和黨議員要求針對社交媒體平臺的言論審查機制舉行聽證會。這已經是共和黨議員第二次提出要求,美國社交媒體的輿論環境一向充滿爭議。不過有兩個觀點會讓美國人達成共識,一是所謂的“大人物”散佈訊息更方便,二是一些普通民眾卻很難說出真相。
如果只有“大人物”才有言論自由,那麼這份特權化的言論自由也並不是真的自由。如今,“言論自由”已經成為了一些人排除不利於己的利器,美國言論自由空殼化、特權化的問題徹底暴露了。
“大人物”與“小平民”舉兩個例子,其中一個例子是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國爆發之前,前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伯爾利用職位之便,預估了未來美國疫情和股市的嚴峻形勢。
當時伯爾公開表示,美國不會暴發疫情。其在言語上“安撫”民眾,在背後,伯爾卻在瘋狂拋售持有的股票,還私下提醒一些關係親密的人,要注意新冠疫情的暴發對經濟帶來的影響。
雖然伯爾避開了股市暴跌,但是因為涉嫌內線交易,他受到FBI的調查。這就是所謂的“大人物”散佈訊息為自己謀取私利,其中也有媒體平臺監管不到位的責任。
另一個例子是疫情資料專家瓊斯在此前拒絕了修改疫情相關資料後被開除。之後,瓊斯建立起了一個民間獨立的新冠疫情資料分享系統,讓民眾瞭解疫情相關資訊。不過在12月17日,當地警方對瓊斯進行了突襲並且沒收了她的電子裝置。這就是“小平民”想要發出言論卻沒有渠道,而且還會遭到報復的例子。
言論自由?12月15日,部分眾議院共和黨議員要求針對社交媒體平臺言論審查機制舉行聽證會。因為他們認為Facebook和推特等一些社交平臺利用平臺優勢,大規模遮蔽了有利於共和黨的相關內容,轉而推廣民主黨的政治理念。但是,與他們持相反觀點的一方認為,對方只是不服氣輿論環境不利於自己,並不真正關注真相本身。
這也是共和黨和民主黨在輿論場上對對方使出的手段,一面以“言論自由”來創造對自己有利的輿論環境,另一面又利用政治特權來壓制對自己不利的訊息。再加上社交平臺在兩方角力下,缺乏有效的監管。美國社交輿論場上沒有自由可言,全是情緒化的發洩。美國疫情暴發暴露出了這份短板,美國所追求的言論自由,幾乎已經成為了一個空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