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97年,23歲,無法做到自律,一事無成,未來還有希望嗎?
這是一句很扎心的熱搜,有一個很毒舌的回答是這樣的:你都23歲了,人生過了四分之一了,還做不到自律,拿什麼跟粉絲百萬的網紅比?拿什麼跟月入過萬還沒畢業的大學生相比?
這些回答令我吃了一驚,原來23歲在網友眼裡已經“老姑娘”或“老小夥”了,那麼我們這些80後和70後,甚至是60後又該情以何堪。
儘管這些言論有點凡爾賽,但不得不說的是:很多長得好看,能力很強,甚至是有錢的人比我們還努力,還自律,就不由得有點自慚形穢了。
既然註定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那麼我們在賽道上應該如何做到超級自律,如何讓迷茫的人生多一些光亮?又該如何用自律來重新譜寫人生呢,答案皆在這本《根本停下來》裡。
01 你之所以迷茫,是因為“上癮”很多人玩遊戲、刷手機、休閒娛樂的時候很自覺,一旦去學習或讀書或工作時就會特別不自律,不是拖延就是懶得做,然後就會越來越迷茫,覺得時間全被自己“玩”沒了,而變得焦慮和後悔。
在《根本停不下來》中作者沈家宏認為,主要是因為兩個字“上癮”而引起的系列惡性迴圈。沈家宏是擁有30年工作經驗的心理學家,期間幫助了很多有“癮”的人。
所謂上癮是指無法克服的事情,比如說不自覺做某事,不受理智控制去延續某種行為,這些統稱為上癮。
這就會出現用大量的時間做一些“上癮”的事,比刷手機,消耗時間、發呆等,這些不僅讓生活越過越迷茫,同時也陷入了一種惡性迴圈,讓生活變得愈發焦慮與失控。而失控和迷茫的原因,只源於兩個字:上癮。
02 “上癮”的悲催人生,是如何形成的人人都知道上癮並不是一種好的習慣,也不是一種積極的方式,只是很多人面對“癮”根本無法自控,所以最終只能被“上癮”牽著走。
這是因為“癮”會帶給我們兩方面的感受:一方面是做某件事時帶來的愉悅和即時滿足感;另一方面是空虛與懊悔感。而上癮通常會有四個特點,分別是:愉快、帶來傷害、無法控制、反覆出現。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上癮後,就會對上癮的行為無法控制,比如說刷手機,當養成習慣後,每天不刷一會就會覺得難受和不知所措,這就是因為“癮”而形成的習慣,如果隨著時間的積累,最終會變成一種生活方式,儘管這種方式是錯誤的,但卻無法掙脫。
與之相反的則是好習慣,比如說早起、學習等習慣,當習慣變成生活方式後,那麼整個人生都會變得積極而有意義。
那麼上癮是如何產生的呢?心理學家認為人們之所以上癮,是因為當做一件習慣的事情時,如果不去做,就會很難受,也會痛苦,甚至會覺得失落或全身無力。
這時候的情緒低落和打不起精神,就會迫使人們去繼續做讓自己感覺舒適的事情,比如說刷手機,消耗時間等,雖然明知道這些事情沒有意義,但又忍不住去做。
也可以說當不去做一件習慣性的動作時,就會產生“戒斷反應”。心理學中認為戒斷反應不僅讓人們產生不適應和不舒適,還會帶來應激反應。
03 用心理學戒掉“上癮”,完成自律實際上,每個人的自律性都是可以培養的,而上癮行為也是可以透過正確的方法慢慢戒掉,只不過很多人對於上癮行為自制力不夠,這是個很大的誤區。
首先,上癮並不是意志力的問題。這也意味著並不是痛下決心就能戒掉上癮,實現自律。因為上癮的行為首先是無法控制,這也意味著上癮根本不受意志的左右。
如果想要解決上癮的問題,就要認識意志力並不能戒掉上癮,而要認識到上癮本來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同時戒掉上癮更不是一蹴而就的;
其次,戒掉上癮並戒一次就不會反彈。很多人認為戒不掉上癮的行為,就是因為自己做不到,或者說戒掉後又復發,就認為自己真的沒救了。
這些都是對戒掉上癮的誤區,也可以說上癮、戒掉、再上癮都是正常的,只要能逐漸減少上癮強度,影響逐漸減小就是成功的戒掉,也會逐漸養成自律行為;
最後,上癮並非是一個人道德問題,更不是墮落的表現。一旦人們認為上癮很丟臉甚至是恥辱時,就容易自暴自棄,甚至是打壓、控制或嚴厲懲罰時,不僅沒有用,反而會更加變本加厲。
這三點是從心理學上對戒掉上癮的一些策略,也只有逐漸失去對上癮的依賴,才會逐漸修復自控力,恢復自主感,這時候自律就變得很容易做到了。
04 結語每個人都希望變得自律、樂觀,逐漸走向優秀和卓越,而在現實生活中總有些無法控制的行為,比如說偷懶、拖延等。
也可以說追求舒適感是人性的弱點,每個人都喜歡呆在舒適區裡安逸地生活,但如果想要擺脫癮的控制,就不要過多責怪自己“做不到”,而是要多思考如何解決困難。
也只有當我們接受自己的“癮”,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時,才能逐漸一點點掙脫癮的控制,最終變得自控和可控,這時候自律也就水到渠成了。
而自律也是我們通向成功,踏上越來越優秀人生之路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