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說的是聯想京港整合私有化柳總涉嫌違規,港商空手套白狼獲利幾十億。
1996年,娃哈哈的宗老闆也考慮引進國外資金和先進技術。娃哈哈搞合資了,而且外資佔股51%。
別的國有品牌搞合資,都是自掘墳墓,而宗老闆卻藉此闖出一片新天地,他的操作更是讓人佩服,狠人一個!
當時娃哈哈雖然攻佔了鄉鎮市場,但幾款新品都只能說湊合。
而且娃哈哈還投資了一個美食城專案,美食城謀劃上市,卻因個人股超標而不能透過稽核,資金卡在那裡進退兩難。
於是,宗老闆想到了引進外資,一石三鳥:第一,解決資金問題。
第二,以洋壓官,把政府踢出局。因為娃哈哈有46%的股份屬於國有股,來自官方的掣肘太多。
第三,引入先進的管理和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
為了避免娃哈哈的品牌被外資吃掉,宗老闆又約法三章:品牌不變,董事長不變,管理層不變。
接下來幾年,外資派來的管理人員,要麼被宗老闆架空,要麼被宗老闆趕走,同時大量建立打擦邊球的國有和員工控股的子公司,為把外資踢出局而做鋪墊。
外資一邊收購樂百氏等敵對企業逼宮,一邊又逼迫宗老闆轉讓娃哈哈商標。
宗老闆有些撐不住,只能把娃哈哈品牌賣給合資公司,同時又暗中以官克洋,讓這份商標轉讓合同無法透過,最終搞出個飽含爭議的陰陽合同。
娃哈哈的集團結構,在中國是獨一無二的,這種結構就是為了繞開外資,把錢都賺到自己的腰包裡。
外資覺得自己被坑了,於是要強制收購娃哈哈,這時宗老闆一邊掀起愛國輿論,打悲情牌,一邊又找政府幫忙平事兒。
於是,外資被懟出局了,宗老闆大勝。政府、外資、持股員工,都是宗老闆手裡的棋子,利用、平衡、打擊。
一套組合拳下來,政府和外資相繼出局,得了便宜又賣乖,終於將娃哈哈牢牢掌在手中。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