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曾經立在桂平西山頂的電視塔,一度成為桂平城的重要座標。只不過,鐵塔的立起與拆除,都是社會發展與桂平經濟發展的必然。

八十年代初期,隨著各地的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外地來的節目,本地的節目,內容增多,《霍元甲》《上海灘》《射鵰英雄傳》等電視劇的引進並且電視機產業也跟著發展,越來越多的家庭增購了電視機。

茶餘飯後,人們圍著電視機的時間多了,那時的電視機基本都是黑白機,都是用天線接收,城中各處地形地勢,高低不一,間隔不一,也就對電視訊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家電視機的天線都是樹得越高越好,但依然常見雪花,噪音,遇到天氣不好,天線杆的搖擺,那隻能看電視機而不是看電視了。

明顯,在廣播電視局在桂平一寓的桂平廂東機房的收發訊號漸漸滿足不了全城居民接收訊號的實際需要,更不用說周邊的鄉鎮了。於是,在1986年,廣播電視局再次把機房搬到西山上,搭起簡易的機房。簡單說,因為高,訊號傳輸就遠,對於桂平這邊的地形,廣大地方都可以向著西山接收訊號。

那時桂平人晚上的生活就不再單一了,也就多了一項選擇,雖然電視節目依然集中在晚上,播放時間有限,但還是有很多人看到出電視臺關機的那一刻,不看見那個檢測畫面,不睡覺。

當然了,現在的年輕人,應該不知道,也不會注意到那個畫面了。不說什麼網路,線路影響,就早在十幾年前,很多電視臺都已經實行二十四小時有節目了,不存在停機檢測的說法了。那時候最記得是週二白天全天沒電視節目,晚上十一,十二點鐘基本停機,停止播放電視節目;平時也是分時段的,好像是中午放一會,晚上五六點開播。

電視臺沒有訊號的時候,要麼就是一片雪花,要麼就是這個傳說中的訊號檢測畫面。當然了,那時候都是黑白電視機,具體彩色訊號,彩色電視機什麼時候在桂平出現的,也不太清楚了。

西山上的廣播電視收發機房的簡陋,但當時也還能滿足桂平的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需求,不過畢竟也是在山上,暑熱冬寒,雨淋日曬,這樣的環境不說人如何堅持,就是機器裝置養護也是會出現很多的問題,為此,進一步建設西山頂的電視收發設施也成為了廣播電視新的目標。

但是八十年代,桂平經濟環境雖然有所改善,但財政收入依然不多,花錢的地方也不少,單靠財政是沒辦法改善這方面事情的。為此,廣播電視局開始發動全縣群眾,各單位捐款建臺。到1986年底,向全縣共集得資金7萬多元。

與此同時,在同年11月,相關技術人員也從技術上也搞好了接地難題,並在西山頂背面徵地120平方米,籌備建築材料,開始有計劃的建設比較符合規格的電視差轉檯,建設機房,職工宿舍、辦公室等。

西山是不高,海拔只有678米,但是,要在山頂上建設單層120平的樓房,困難還是很多的,不說財力物力投入,就是建築材料從山下整上山頂都要相當大的人力了。在當時,西山景區的遊覽步道也才建設到一線天這裡,從一線天上山頂這段還是比較原始的山道。

為了建設山頂廣播電視機房,於是把這段山道修整成臺階狀,再慢慢用周邊的石頭,岩石築成臺階,一級一級的向山頂延伸。如今那一段路上看到的部分這類臺階,已經不多了,剩下可見的也是經過這幾十年來不斷修整才有的樣子,在初期,這些步級臺階還是很簡單原始的。

那些建築材料,,磚頭,水泥,沙石,鋼筋等,就是這麼的由人力一點點的往上擔,往上抬。聽說當時搬運材料主要兩個方向,一從景區,二是從雞亦山上來,但無論那個方向,有什麼樣的方法,爬山都是必須的。在1987,1988年時,還流傳著有人就靠這麼挑運材料上山頂,三個月就賺了一臺手扶拖拉機的故事,當時的拖拉機多少錢,我不知道,只知道那時候在桂平街吃碗素粉是二毛到五毛之間。

這也是辛苦錢啊,想想百十來斤一擔的東西,要走多少步臺階才能到山頂啊,現在偶爾上山,路上看到有人就這麼空手上西山頂,都喊累得不行,而那時候的搬運工人,不說一天能上下幾趟,就是一天一擔都要費不少力氣呢,三個月的挑擔上山能換一臺拖拉機,掙的辛苦錢也是應該的。

至於這個電視塔是何時建起來的,倒是沒有什麼印象了,那時年少,很少爬到頂,總之,到過了1990年後,就有這個鐵塔的記憶了。

再後來,為了安全與管理,管理人員在鐵塔樓梯口加了個門,非工作人員不允許上了,塔上風光雖無限,遊人也只能望塔興嘆了。

曾經遍佈全城的有線廣播網路線路也不見有維護了,安裝在各街居民家中的幾千個舌簧喇叭,陸續的失聲了,取而代之的是電視節目的傳播,居民日常對於瞭解生活資訊,時事時政的方式,也漸漸由“聽”“視”為主了,彩色電視機也開始走進桂平,漸漸出現在居民家中了。

閉路電視技術也開始推廣,城中居民家中高高架起的的電視接收天線也慢慢收了下來。一定程度上,遇上不好的天氣,看電視也不用擔心看屏中雪花與噪影了。

桂平的廣播文位元組目也是從這時期開始,也只能透過收音機接收了,八十年代桂平廣播中的“快訊”、“新聞節目”、“農業科技”、“科學與生活”、“資訊與服務”、 “普法講座”、“潯州今昔”、“文化生活”、“園丁與花兒”等專欄,一度也是收聽的熱點,但隨著電視機的普及,聽眾日漸減少,如今,不知還有誰還記得呢?

隨著時代前進,資訊時代技術手段的更新,桂平人生活環境發生變化,同時,經濟財政也有所改觀,西山廣播電視機房也漸漸不適應當下要求。於是,就有了搬遷的意願。

為什麼不適合?搬哪去?搬與建之間,又有些什麼樣的故事呢?

當然了,西山廣播電視機房的搬遷,電視塔的拆除,都是發展的必然,有外因,也有內因,有傳說,也有計劃。無論種種,其中的故事,又有些什麼呢?

這是第二篇《西山電視塔的故事(中)》,更多故事請關注第三篇《西山電視塔的故事(下)》!

11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46歲林志玲回臺灣站臺,大紅裙美出新高度,談懷孕宣稱不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