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法國新增3093例,累計確診2591590例,新增死亡146例,累計死亡62573例;

英國新增34693例,累計確診2256005例,新增死亡210例,累計死亡70405例;

義大利新增10407例,累計確診2038759例,新增死亡261例,累計死亡71620例;

德國25日新增21400例,累計確診1625836例,新增死亡304例,累計死亡29389例。

近年來,一些歐洲國家相繼立法禁止穆斯林女性戴面紗,但與此同時,歐洲各國街頭戴頭巾/面紗的穆斯林女性似乎越來越多了。不少人認為,這是穆斯林婦女屈從於伊斯蘭父權社會的體現。一些政客更是認為,這是穆斯林群體”拒絕融入“西方社會的表現。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中新網資料圖)

《古蘭經》怎麼說?

《古蘭經》並沒有明確鼓勵女性戴頭巾/面紗,也沒有說不戴頭巾/面紗的女性會被懲罰,但經文中確實有提及這一習俗,第24章31節寫道:

告訴女性教徒,讓她們放低視線,保持貞潔,不要顯露自己的裝飾,除非是自然顯露的,叫她們用自己的頭巾遮蔽胸脯,不要顯露裝飾,除非對她們的丈夫,或她們的父親,或她們丈夫的父親,或她們的兒子,或她們丈夫的兒子,或她們的兄弟,或她們兄弟的兒子,或她們姐妹的兒子,或(與)她們(同信仰)的婦女,或她們的女婢,或無性慾的男僕,或情竇未開的男童。叫她們不要為了讓別人知道自己隱藏的裝飾而蹬足。信士們啊!你們全部都應向安拉懺悔,以便你們成功。

法國社會學者、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EHESS)博士後德非奧Agnès De Féo在自2009年起的11年間裡,接觸約兩百名、追蹤採訪百餘名穿戴尼卡布(niqab)全臉面紗罩袍的女性。德非奧在研究中發現,不少女性戴尼卡布全臉面紗只是反對禁止蒙面法的“叛逆”行為。

德非奧指出,在2010年禁止公眾場所蒙面法律之前,戴尼卡布面紗的主要是一些尋求伊斯蘭復興的女性。她們之所以戴面紗,是因為想把自己塑造成“完美穆斯林女性”的形象。信奉薩拉菲主義的男性穆斯林追隨先知,而女性則以先知妻子為例,以面紗遮臉,二者在宗教上達成默契,成為薩拉菲主義者裡的模範夫妻。

2010年10月11日,法國透過禁止在公眾場所遮蓋面部法律,於2011年4月11日生效。街道、商店、博物館、車站以及公園禁止穿戴面紗以及面罩等任何遮蔽面部之物。若違反該法條將被處以150歐元罰款或公民教育。摩托車騎士、從事有危險性之工作者穿戴頭部保護器具則不在法律規範之中。

對於強迫他人於公共場合穿戴蒙面器具者可以處3萬歐元以及一年有期徒刑,如果受害人不足18歲,處罰可加倍。

該法律容許穆斯林婦女可於私家車以及伊斯蘭教清真寺中穿戴傳統罩袍。法國警方表示,約有50萬穆斯林生活在法國境內,但穿著傳統面紗而將全身罩住者尚不及2000人。

2014年7月1日,歐洲人權法院終審判決法國政府禁止蒙面的法例合法。

但2010年的禁止蒙面法成為轉折點。自2009年法國社會對宗教面紗展開激烈討論、媒體轟炸式報道後,一些穆斯林女性給戴尼卡布面紗的行為賦予了“向社會宣戰”、“叛逆”等象徵意義。德非奧在研究中發現,這些叛逆的“新尼卡布者”通常是透過網路自學的伊斯蘭教,大部分人連阿拉伯語也懶得學,還有的連最基本的一天5次祈禱也做不到,可以說修行是非常膚淺的。此外,她們通常有社交困難,感到孤獨,一些人與家庭斷絕關係。

禁止蒙面法的出現,讓這些社會邊緣的女性產生錯覺,認為只要戴上面紗,生活中的“隱形人”也可以輕鬆攪亂社會,而其中的個別人則一步步滑入極端化的深淵。

為面紗自由和丈夫離婚

與通常認為丈夫強迫妻子戴面紗的想法不一樣,德非奧指出,在自己11年的調查中,沒有一個受訪物件是迫於男性壓力而戴上尼卡布面紗的。實際上,大部分“尼卡布者”都是單身,她們戴面紗的目的恰恰是希望找到一個嚴守戒律的虔誠穆斯林做另一半。德非奧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尼卡布者”不僅不是“聽話的小綿羊”,反而是叛逆者:她們和法律禁令對著幹,不把他人的批評放在眼裡。

頗為有趣的是,德非奧在與一些穆斯林男性談話時發現,幾乎所有人都對妻子要戴尼卡布面紗的決定感到頭痛,尤其是考慮到戴面紗會遭排斥等一系列後果。而一些受訪女性更表示,為了可以“自由”戴面紗,乾脆與丈夫離了婚。

那麼,女性被丈夫強迫戴面紗的刻板印象從何而來?德非奧認為,這一集體錯覺是殖民主義的產物:與“野蠻又暴力”的阿拉伯男人不同,阿拉伯女人在殖民幻想中是順從的、蒙著面紗、充滿異國情色的形象。這種刻板印象根深蒂固,以至於人們至今無法把穆斯林女性看作獨立的個體。

▲法國禁止布卡和尼卡布罩袍的司法依據是蒙面或對公共安全造成威脅。法國“越獄大王”勒杜安納·法伊德(REDOINE FAID)就曾在越獄期間穿布卡罩袍。當時,監視人員發現,監視物件的汽車上載有一名“女”乘客,其身著布卡罩袍,但從體態上看卻像個男人。警方在隨後的搜查時查獲兩件布卡罩袍和數頂假髮。圖為2018年10月3日越獄後的法伊德再次被捕。(圖片來自法國BFMTV電視臺影片截圖)

戴尼卡布面紗的是哪些女性?

德非奧在研究中發現,這些戴尼卡布面紗的女性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她們與男性的關係。無論單身與否,她們都在尋找心目中的理想男性。

德非奧把“尼卡布者”分為三類:

第一類,年齡在15至22歲間,沒有交過男朋友。這些女孩希望尋找一個完美穆斯林男性,而且通常有點“外貌協會”。這個“白馬王子”必須嚴格遵守薩拉菲主義,並且要長得帥。此外,她們也把尼卡布面紗當成避免遭到“街頭騷擾”的保護手段。

第二類,年齡在20至35歲之間,感情經歷不順,常常有一個坐過牢的北非“壞男孩”前任。這些女性在感情裡受到傷害,不少人是單親媽媽。在成為薩拉菲主義者後,她們幻想能借助宗教找到一個虔誠、勤勞、有擔當的穆斯林伴侶。

第三類,年齡在35歲以上,自認為對男人已經沒有太大吸引力。她們戴尼卡布面紗是為了表示自己仍是婚姻市場上的“候選人”。

此外,德非奧還指出,幾乎所有的受訪者都來自父母離異等父愛缺失的家庭,其中一些還是性侵受害者(甚至是被自己的父親強暴)。這些傷害讓她們更加渴望找到一個“有能力幫她們報仇”的真漢子做丈夫,以填補她們心中“理想父親”的空缺。

“尼卡布面紗是婚姻的籌碼”

雖然聽上去有些矛盾,但德非奧表示,對薩拉菲主義者來說,佩戴尼卡布面紗會增加女性在婚姻市場上的吸引力。尤其是上文提到的第二類感情受挫的年輕女性,她們希望面紗能指引她們找到一個符合她們道德標準的靠譜伴侶。

但問題在於,這些女性更多時候是透過網路交友,遇到的也是和她們一樣“處於社會邊緣、感情生活不穩定”的男性,所以網戀往往以“見光死”收場。德非奧追蹤的一名受訪者Alexia就在戴尼卡布5年之後,失望地徹底摘掉了面紗:“戴這玩意兒不能讓我找到靠譜男人。”

戴面紗產生“朦朧美”

德非奧在調查中發現很有趣的一點是,一些女性戴尼卡布面紗是為了“變得更有魅力”。她回憶說,自己在2004年去馬來西亞調研時,曾在當地朋友的指導下佩戴過一段時間的尼卡布。她仍記得戴面紗的感覺非常“奇妙”:“自己可以看到別人,但別人看不到自己。”這位朋友還和德非奧“劇透”說:“你等著吧,男人們一定會以為你是個大美女的。”

“朦朧產生美。”德非奧承認,有好多次,在看到尼卡布面紗下的面容時感到“失望”,真人沒有想象中的那樣漂亮。德非奧指出,她的不少受訪者都因為外貌問題在職場上受過挫折:超重、肥胖、牙齒不好、鼻子上有顆瘤子、滿臉痘痘等。對這些女性來說,尼卡布面紗更像是保護盔甲。

在德非奧看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尼卡布面紗之於穆斯林女性,就像是細高跟鞋之於其他女性:在給自己帶來一絲優越感(看得見別人,別人卻看不見自己)的同時,留給異性一定的遐想空間。

蒙面法將女性”汙名化”?

做了11年研究反對針對尼卡布面紗的刻板印象究竟是為了什麼?德非奧強調,自己不是要“捍衛”尼卡布面紗:“出了問題就遮臉,只是治標不治本:好好的人不會沒事戴面紗。”她表示,研究目的是在於搞清楚女性戴尼卡布的原因,聽聽女性自己的說法。

德非奧稱,那些決定摘掉面紗的受訪者,之後都不會再戴,尼卡布只是她們生命中的一段“小插曲”。在德非奧看來,年輕女性因“容貌焦慮”戴面紗本來應該引發社會的思考,但2010年的禁止蒙面法反而將這些對社會無害的女性“汙名化”,這才是她想揭露的問題。一些受訪者曾像德非奧透露說,“小小面紗讓社會‘集體高潮’、輿論不分青紅皂白對戴面紗女性‘網暴’,感覺‘獵殺女巫’的一幕又在現代重演了。”

13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女人的這個特質,很常見卻需要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