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日前授予印度總理莫迪“功績勳章”,旨在表彰莫迪“在提升美印戰略伙伴關係方面的領導作用”。而就在此前不久,一位美國軍方人員透露,“準備在喜馬拉雅山區與印度軍隊一起訓練”,提高士兵寒冷環境的作戰水平。雖然迄今未見印度軍方對此作出迴應,但是多少意味著未來美印兩國或有聯手在喜馬拉雅山區採取針對中國的可能。那麼,隨著美國即將迎來權力移交,拜登上臺後,美印還會持續當前的“親密”關係嗎?
印度借中印邊境局勢緊張,在“拉美反華”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未來難以持續。在美國大選投票日一個星期前的10月27日,雙方迫不及待地簽署了《地理空間合作基本交流與合作協議》。這將使印度獲得美國方面提供的準確的地理空間資料,提高其導彈和無人機打擊的準確性,同時也意味著印度防務系統將受到美國的監控和操縱。表面上看,這是印度“犧牲”自身戰略自主和防務自主,來平衡所謂“中國威脅”。然而,這實質上不過是新德里試圖在中美戰略競爭中“火中取栗”。
中國外交部多次強調,中印邊境地區發生的有關事態是非曲直是十分清楚的,責任完全在印方。然而,印度外交部長和國防部長近期卻仍在不斷試圖“渾水摸魚”,稱是中國首先“不遵守協議”,印度“未曾挑釁”就遭到中國調兵至邊境的“侵略”等等。對於不瞭解中印邊境局勢的人來說,上述謊言也許可以矇騙過關。但是,只要看看印度同周邊國家都存在的邊境緊張狀況,就知道根源所在。2019年印度單方面改變行政區劃,頒佈新的政治地圖,將邊境的爭議地區都劃到己方一側,由此引發了印度同中國、巴基斯坦、尼泊爾的邊境分歧上升,局勢變得緊張。
新冠疫情暴發之初,印度戰略界的精英們帶著對華的持續敵意,錯誤地以為“中國將會內外交困”,由此將給印度提供一個“千載難逢的取代中國的良機”。為此,印度不惜追隨美西方借疫情來抹黑中國,推動在經濟上“脫鉤”,在中印邊境大肆侵權並置中方的交涉於不顧。只是,新德里的如意算盤又一次落空。中國不僅成功地控制住疫情,還成為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而新德里原本試圖“承接”搬離中國的企業,這個願望也沒有著落了。
再加上,美國大選塵埃落定後,未來拜登政府是否會像特朗普政府那樣毫無理性地反華?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印度心裡總有些七上八下。
印度人民黨高層早就承認,拜登-哈里斯組合上臺將可能對印美關係不利,究其根源還是“價值觀”差異。美國務院釋出的國際宗教自由年度報告近年來一直批評莫迪政府掀起國內分裂,然而特朗普政府搞“雙重標準”不考慮這些問題,也就難以成為印美關係的摩擦點。但是要“重拾美國的靈魂”的拜登政府應該會在這些問題上直言對印度的不滿。
正因為對價值觀的重視,拜登和哈里斯在大選期間早就對莫迪政府的做法多有批評。比如對印度突然廢除憲法370條款,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採取的各種嚴格的管控措施,以及推行明顯宗教歧視的《公民身份法》(修正案)和新公民身份登記制度,拜登和哈里斯都有過言辭激烈的批評。所以,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外交政策研究員德魯瓦·賈尚卡近期撰文稱,“印美都驕傲於自己是民主國家,但是這不足以拉近雙方距離,因為印美的民主間是存在結構性差異的,為此印度和美國要開展關於民主的對話”。同樣,印度官員對哈里斯的印度裔身份頗有期待,認為這是同拜登政府搞好關係的“重要優勢”。然而,真實的情況卻可能是,雖然哈里斯並沒有迴避自己的印度裔身份,但她更以美國黑人和少數族裔的代表自居。
除了價值觀上的分歧之外,經貿關係註定無法成為莫迪政府與拜登政府的亮點。更重要的是,兩國關係中最重要的防務合作,還有一個隱藏的“雷”尚未引爆。北約對土耳其購入俄羅斯S-400導彈系統實施了嚴厲的制裁。同樣購買了S-400系統的印度,又會怎樣呢?將反華放在首位的蓬佩奧可以給印度開綠燈,但是拜登政府卻似乎沒有足夠理由給印度這樣的“豁免權”。
除了繼續拉美反華,印度自己還在不斷釋放強硬對華的訊號,諸如要將印度海軍艦隊重整,大肆增加軍購預算,改進戰機的軟硬體裝備,在邊境修建直升機停機坪等。同時,還在對中國電信供應商進行審查,封禁有中國企業背景的APP,減少對華商品的依賴等等。如此種種,只能是滿足一下印度民族主義的心理,很難給印度在邊境談判上的訴求增加籌碼。
印度有時候會高估自己的能力,尤其是高估自己的戰略謀劃能力。可問題是新德里能拿出什麼樣的籌碼,讓美國當印度戰略的“棋子”呢?迴歸理性,同中國相向而行,這是另一條可行的路徑。畢竟,中國一再強調,儘管發生了邊境衝突事件,但是中國的對印政策沒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