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最缺的是什麼?是晶片嗎?是,但又不是。
我們最缺的應該是大豆!大豆!大豆!
統計資料顯示,2019年我們從國外進口糧食共1.06億噸,其中大豆進口數量達到0.89億噸,相當於佔了90%,我們糧食安全其實最缺的就是大豆!
我們生活中除了對汽車油費有感受外,還有另外一桶油:食用油。大家是不是感覺越來越貴,一桶五六十元的算便宜的,上百元一桶的也多。
食用油價格節節攀升,85%的產能被外資控制中國超市便利店裡的金龍魚、魯花、福臨門食用油堆積如山,往往都是放置在臨近收銀臺附近的最黃金位置!其實這些品牌都是被外資控制。
金龍魚一家基本上佔了中國食用油市場50%以上份額,第二名的魯花也是被外資控制。國外的四大糧食貿易商ABCD四大公司控制了中國66%的油脂企業、85%的產能、70%以上批發權。A指的是ADM、B指的是邦吉bunge,C指的是嘉吉cargill,D指的是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
在四大糧商中,美國佔了三個:ADM、嘉吉和邦吉。路易達孚是法國的。
郎鹹平曾說過,中國的食用油價格被美國華爾街和白宮控制著,美國擁有完全的價格控制權。
其實大豆並不是美國一個國家生產,還有巴西、阿根廷等多個國家都盛產大豆。但是大豆的全球貿易卻被四大跨國糧商壟斷,並從全產業鏈的角度進行了完全控制。四大糧商在中國透過收購、自建榨油工廠等多種方法,從榨油、銷售、配套飼料產業等角度進行全面切入,使得我們的食用油市場甚至是飼料市場都被外資控制著。
中國大豆年需求1億噸,80%以上靠進口大豆是我們農業種植上一個很傷心的物種。
從近20年的資料看,國產大豆年產量都只有1000多萬噸,從未跨越2000萬噸。國產大豆出油率低、佔地多,種植經濟價值不高,土地需求量大。
如果我們需求的1億噸大豆要實現全部國產,則需要我們31.6%的種地面積來種植大豆,在耕地總量一定的情況下,則會讓我們的口糧、蔬菜、水果、畜牧飼料等產生危機。所以,我們只能選擇進口大豆,保其它作物的糧食安全。
晶片國產化終究還可能解決,但大豆的問題卻似乎永遠只能進口,不能國產化自給自足。
美國大豆年產量1.15億噸,巴西大豆年產量1.18億噸,阿根廷0.5億噸。
中國大豆平均年產量只有0.15億噸,遠遠無法滿足消費需求。
我們相鄰的印度年產量也只有0.1億噸,也要靠進口。
破解大豆難題的辦法:節約!少放油!食用油價格穩中持續攀升,比汽柴油價格更堅挺,是老百姓生活必須得“茅臺”。
目前沒有高深的方法來解決大豆國產化的問題,方法只有一個:節約、少放油。
中國人的飲食習慣習慣於重油、重鹽,這其實對健康並不好。科學烹飪、適量放油,這是我們破解大豆難題的最好方法,節約用油真不是句空話。
政府也意識到了食用油的價格問題,也在進行關於鼓勵國產大豆發展的政策支援,但也面臨著很多挑戰。產量低、出油率低、價格低、效益差,農民不願種,這是國產大豆產業發展的主要難題。
根據2016年的農業普查,我國共有耕地20.24億畝。我國2016年所有農作物的播種面積是剛好25億畝(部分地區部分農作物一年多次播種),如果全部實現國產,則需大豆播種面積達到8億畝,但這也會造成其他口糧、蔬菜、水果等食物危機。有了油就沒有糧和菜,三者不能兼得!這就是我們人多耕地少的矛盾。
所以,大豆問題,不單純是政府的政策調控問題,而是全民面臨的糧食安全危機問題,也是人多、耕地少現狀的直接反應。
我們透過犧牲大豆的國產化,保住了其它糧食的國內主產供應,這也是一種正確的策略。
對大豆及食用油的定價權的控制、引導和干預,將是未來我們必須開展的另一場國際競爭和糧食安全大戰。
節約、少放油,我們暫時只能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