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死亡詩社》我哭的泣不成聲。關於尼爾的一切全部都一幕幕呈現。他笑的樣子,他大聲告訴大家自己要組織死亡詩社,他活蹦亂跳的走進房間和好朋友說出自己的夢想,他在父親面前弱小無助的樣子,他哭著和老師訴說自己內心感受的樣子,以及他站在舞臺上表演的樣子......一幕幕都讓我忍不住的落淚。我不得不反思why?基丁老師說在夢想裡的人是自由的。尼爾是徹底聽從,自由了一次,然而正像是基丁的同事曾經說的那樣。“這不是悲觀,這是現實。”
當尼爾回到家中,父親讓他放棄自己的表演,他看著父親,眼神複雜,我想,說呀!就像是基丁說的那樣,大聲的告訴你父親,你真實的想法,你想要的是什麼。然而尼爾無力的坐在沙發上,將所有的情緒都生生埋藏在了心底。這一刻,我知道一切都結束了。悲劇的發生也許就是這樣開始,默默忍耐,以至於無法再忍耐,只能想到最悲觀的方式解決。一個不想問,一個不想說。將問題擱置,真的以為到明天就會好嗎?答案是no,逃避問題的下場永遠是沒有明天的。
很多父母都喜歡吵架,然而離婚的卻大都是那些平時安靜,看起來和睦的夫妻。以前我想這大概就是在平靜爆發的生活典範。然而慢慢長大,在我父母的一次次爭吵,在我與父母的一次次爭吵,在我與別人的一次次爭吵中,我逐漸明白了爭吵是讓我們學會釋放悲觀情緒,學會反思,學會更好的溝通。
避免爭吵,亦或者拒絕溝通,都會導致我們在一段關係中陷入相處模式的絕望,以至於收到悲觀的結果。其實凡事解開了,也就放下了。尼爾的悲劇是一個時代的多方勢力導致的,誰錯了呢?校長覺得宣揚自由,鼓勵學生個性的基丁應該負責。多麼可悲。
能擁有像基丁這樣老師的學生真是太幸福了。一個好的人,對別人的影響的確可以影響一生,我始終相信。
基丁鼓勵學生追求夢想,抓住當下的時光,學會獨立思考,不要刻板守舊,單純的為了學而學。這哪裡有錯?這種教育理念無論是放在西方還是中國都讓學生們喜愛與嚮往。然而被體制化馴服後的大部分人卻不能接受。他們只會覺得這樣是誤人子弟,會將孩子們推向危險的邊緣。
然而真是如此嗎?
在一個充滿著父母滿滿期待,陳腐、嚴肅,猶如監獄的學校,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青春活力的少年們本該感覺枯燥,感覺人生毫無意義。畢業也就意味著畢業,幾年過後如蠟的時光,平淡無奇,終究不會懷念。基丁的到來卻給這群男孩子帶去了光亮。像尼爾說的那樣:與眾不同。
因為基丁,男孩們的枯燥學校生活,開始有所不同。像是黑白世界裡的紅色火焰,男孩們本能的被吸引。
面對各方的壓力,有人開始敢於大喊出自己的夢想,半夜結伴去山洞,唱歌,演奏樂器,讀詩和美女聊天。年少時的我們活力四射,除了學習知識,還會男歡女愛。這不是正常的表現?
影片中有很多我認為十分美好的鏡頭。男孩騎著腳踏車開心努力向前極速前進,衝進鳥群裡的自由,暢快。清晨薄霧籠罩的學校與湖面。大家抬起老師時的快樂與激動以及結尾大家一起站在課桌上的豪邁與感動。都讓我既溫暖又感動,即感慨又懷念。
基丁告訴大家要抓緊時間,時不我待。
“梭羅說大多說人都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別陷入這種境地,衝出來。”
是基丁讓他們認識到存在,努力學習的意義。
尼爾想為了夢想衝出去,他努力去完成,他以為他可以,可是面對父親的反對,面對強大的期許,在赤裸冰冷的現實面前,他感到無力,精神上徹底崩潰後,他選擇了離開。
這樣的結尾似乎在告訴我們反抗毫無意義,夢想毫無意義,一切都毫無意義。然而並不是,我在那一刻哭的最慘,跟隨著的反叛之心也更強。導演正是以如此悲劇的方式刺痛我們早已經麻木的心,試圖讓我們沉睡的反叛精神覺醒。
基丁的教育方式是值得肯定的,舊的方式也許在大多數人面前適用,但永遠培養不出來偉大的人,偉大的人往往容易被刻板,條例扼殺。孔子有云,因材施教,我覺得這是每個老師都該思考的問題。我有理由相信,最後站在了桌子上的那些人,看到了旁人看不到的世界,他們的未來不會平凡,他們生活也將不會失去意義。
最後將基丁的幾句送給大家。
他的話,關於詩歌,關於生活,關於夢想,關於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