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藥王孫思邈在禹州”系列之6】

文‖鐵紹文 王國斌 許敬生

(1)、中藥材類多質優

禹州市位於東經113°03′—113°39′和北緯33°59′—34°24′之間,地處伏牛山餘脈與豫東平原過渡地帶,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風景秀麗。北部、西部、西南部群山環繞,山前丘崗起伏,中部和東南部平原廣闊,全市大小河流50多條,潁河自西向東貫穿全境。

全境東西約55公里,南北約47公里,總面積1472平方公里。特殊的地貌特徵,形成了不同的小氣候群,為各種天然藥用植物生產繁衍形成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據禹州藥材資源普查,全市有藥材品種1084種,隸屬209個科,其中植物類769種,動物類294種,礦物類21種,全國重點普查的363個品種中,禹州有147種。

河南統一普查的351個品種中,禹州有225種,在這225個品種中,家種家養品種75種,佔33.3%;野生品種101種,佔44.9%;家野兼有49種,佔21.8%。

歷代本草收載的地道藥材有禹白芷、禹南星、禹白附子、禹密二花、禹韭、禹漏蘆、荊芥、地黃、全蟲、禹糧石等近30種。

(2)、加工炮製技術精良

藥材的匯流,藥行的林立,促使了中藥材的分類、炮製、包裝、加工工藝的提高。禹州中藥材炮製繼承了藥王教誨和雷公的影響,禹州人對藥材的分裝、加工、炮製精益求精,久負盛名。

飲片加工及炮製因藥制宜,製作精細,注重療效,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傳統的製藥工具,歷經數百年的發展,小到切刀、杵臼、擂碗、碾槽、探針、軋刀,大到藥鍘、泡藥的浸池、蒸藥的轉鍋、煅燒礦物質藥物的煅臺等應有俱有。

裝置的完善,加工技術更是高超。加工過程中,其“浸、泡、煅、煨、炒、灸、蒸、煮”等方面都有其獨到之處。飲片加工精益求精,一絲不苟,在選、篩、浸、泡、切、炙、包、裝、藏的工序上一絲不苟,僅在飲片切制上就分菲薄片,薄片,頂刀片,順刀片,斜片,盤香片,蝴蝶片以及厚片、嘴、段、絲、塊等十八種形態。切制技巧,無法形容,一指甲大小的檳榔手工切出130多刀,加工炮製後飲片薄如紙,輕如絮。

藥材炮製,工藝講究,程式嚴密。加工生地為熟地,要求必須用銅籠經“九蒸九制”;黃精須“九蒸十制”;陳皮潤水後打板切制,線細如絲而不易折斷;核殼去瓤後,用特製夾板切成鴨嘴形;切後的鹿茸片,置於手心能自動翹去芯;乳香、沒藥去油,花椒去籽,巴戟抽筋,遠志去骨,柏仁、婁仁制霜等工藝都相當講究。

藥材包裝要分檔,當歸要選甘肅岷山背陰坡產的“十隻王”為上品;厚朴要選湖北恩施和四川產的土中根皮為上品;崑崙棉芪兩頭見刀,截頭去尾;白芷要選禹州古城、張堂、鐘樓產的獨支、皮細、外表黃白色、質堅、粉足、光滑、香氣濃郁者為上品;全蟲選禹州鳩山大鴻寨圪垃垛附近野生八腿兩夾、色黃、腹內無雜物者為上品;禹白附要選郭連鄉張澗、韓樓產的個大,色白,粉性足,嚼之麻辣刺舌者為上品,包裝用油紙、木箱、封口。

由於加工精細,炮製嚴謹,在清朝禹州已有“保光清涼散”,“九天阿膠”相繼問世,馳名中外的“九蒸九制大熟地”,於宣統三年(1911)在德國萬國博覽會上獲金獎,被列為宮廷貢品。還有九蒸黃精和九蒸槐豆等也非常有名,丸、散、膏、丹等中成藥應有盡有,如活血壯筋丹,中風回春丸、梨膏糖、蜜蘇丸、一把抓、回春片、肥兒散、小兒驚風丸等。

(3)、中藥文化氛圍濃厚

禹州自明清以來,藥行林立,多時達2000餘家。春節之時,藥行醫鋪為慶賀節日,其門聯對子大都以藥相聯:

內科多是“金鑑遺風”、“和緩高風”、“指下生春”等;外科則是“華佗再現”、“是乃仁術”等;婦科是“女科聖手”、“婦科獨步”等;兒科是“如保赤子”等;眼科是“瞽目重明”等;針灸科是“十分火候”、“萬病一針”等。對醫術全面,聲望很高,不計報酬的醫生,多分別奉貽“良醫良相”、“醫德長河”、“濟世救人”、“藥王復生”之類的頌詞。

此外,各家各戶都要恭請文墨先生作“藥對”,貼於門楹之上。諸如譏喻人情世故者:“人參在世為官桂,厚朴傳家要細辛”;描寫化妝美容者:“青黛畫眉紅粉塗頰,金釵壓發新絳點唇”;形容魁武英姿者:“大將軍騎海馬身披山甲,小紅娘坐河車頭戴銀花”;醫師寓所題:“手段能醫國,丹砂可救民”;藥店門首題:“論色彩盡是土裡土氣毫不惹人眼目,言品格都將赴湯蹈火慷慨為民捐軀”。還有“聚蓄百藥,平康兆民”,“藥圃無凡草,松窗有秘方”,“東啟明西長庚南箕北斗誰為摘星子,春芍藥夏牡丹秋菊冬梅我是探花郎”等等比比皆是。

採藥歌更是在實踐中創作的中藥文化。如《陽春採藥歌》中的“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四月當柴燒;茵陳採收宜細嫩,摘起幼苗梗去掉……蒲公英宜春季採,採時最好花剛開……桑樹根皮早春挖,趁鮮洗淨泥和沙;縱向皮部刀剖口,除去外皮紮成把……白頭翁根宜春採,挖起根莖及時曬,保留頭部白茸毛,除去泥土須要賣。”

藥行掌櫃為了讓學徒記住藥名,創作了巧嵌藥名的散文和謎語。如:“卷柏林裡,常山腳下,表碟石畔,柴胡村莊。滿山紅油菜像一個個紅燈籠。牡丹園中,白果樹旁,何首烏(屋)裡,窗糊防風,中堂懸掛水墨畫烏梅,青木香几案,黃柏木方桌……謎語中有“牧童”(牽牛)、“空心樹”(木通)、“軍師難混”(苦參):“一江春水向東流”(通大海)、“一枚獐臍四五斤”(沉香)等等。

有的醫藥文學中還含有反外來侵略的積極意義。如有一篇記憶中藥名的散文這樣寫道:“外洋侵擾我邦荊芥(境界)……正使君子用武之地,請纓於四月十五半夏天,國老准奏後召開廣蘆薈(會),太陽起石(時)為(葦)先鋒……馬前有軍師徐長卿開道,鞍後有黑醜、白醜二副將保駕……猛士沖天雄風,何懼務竭化雨,直戰到天南星落,老月石驚,天麻麻亮,立下十大功勞。當歸日,跨海馬,一條鞭,掛金燈,千里光,棄生地,返熟地,凱旋茴香(回鄉)。軍民同慶合歡,受將佩戴紅花,榮封大將軍,刻紫石英名永存。”

還有表達離別夫妻相思之情的:“檳榔一去,已過半夏,豈不當歸耶?誰使君子,效寄生纏繞它枝,令故園芍花無主矣。妾仰觀天南星,下視忍冬藤,盼不見白芷書,茹不盡黃連苦!古詩云: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結雨中愁。奈何!奈何!”“紅娘子一別,桂枝香已凋謝矣!幾思菊花茂盛,欲歸紫苑,奈常山路遠,滑石難行,姑待從榕耳!卿勿使急性子,罵我曰蒼耳子。明春紅花開時,吾與馬勃、杜仲結伴還鄉,至時有金銀相贈也。”可見,醫藥文化已融入到人們的生產生活之中。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鐵紹文,男,1955年出生,禹州市民族宗教局原局長,禹州市孫思邈醫藥研究院總監,中醫藥文化學者,著有《中華藥王孫思邈》一書。

王國斌,男,曾用名王斌,禹州市人,中共黨員,生於 1965 年 3 月,系禹州市孫思邈醫藥研究院副院長,為禹州市中藥加工炮製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代表性傳承人。任執行主編出版了《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一技之長專業委員會論文集》多部中醫藥論文集;參與編寫《禹州市中藥志》《美麗鄉村志》《中國鈞瓷年鑑》《禹州年鑑》《褚河鎮志》《禹州老藥工》等多部著作。

許敬生,安徽蕭縣人,1945年3月生,河南中醫藥大學教授。中華中醫藥學會醫古文研究會會長,全國“醫古文資深名師”,全國“中醫典籍與語言文化研究專家學術傳承與人才培養”首批專家。現任世界中醫藥聯合會儒醫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醫藥文化》雜誌編委會副主任、河南省儒醫文化研究會會長、河南省古籍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等。從事醫古文、中醫古代文獻及中醫藥文化的教學和研究近50年。

4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女子發出強烈警告!因為她母親在一場婚禮上感染病毒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