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最具有改編成影視作品潛質的著作,在這部書中,人物眾多,場面宏大,英雄輩出,謀士無邊,更重要的是這裡面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極有特點,或狡詐,或忠義,或智慧,或莽撞,無論從故事還是人物上說都極符合大片的標準。

最早對《三國演義》的印象來自於袁闊成所講的評書,於是便為“一呂二趙三典韋”的順口而熱血沸騰,那是對英雄崇拜的少年心氣,也是對那個年代最大眾娛樂方式的一種懷念。後來便有了露天電影以及電視,但《三國演義》的故事與這些影像似乎沒有太大的關係,還是耳朵聽到的評書以及大部頭的紙張。對戲劇有些瞭解之後才知道原來三國的故事被搬上舞臺的卻有很多,《空城計》《捉放曹》等。而中國第一部電影的誕生也是與《三國演義》有著最直接的關係。

《定軍山》是講述三國中蜀國五虎上將之一老將黃忠的英雄事蹟。1905年是中國電影的元年,而代表著中國電影誕生的標誌便是這部《定軍山》。當時是由北京前門外“豐泰照相館”的老闆任景豐請來了正紅遍京城的著名京劇老生譚鑫培拍攝了這部《定軍山》,雖然僅僅是幾個片斷,但正是這部戲開創了中國電影的實踐,同時也標誌著中國電影真正的發展方向。

“影戲”是中國對電影的最初稱謂,簡單解釋便是用影像記錄下來的戲劇,而中國傳統的戲曲其講故事的本領是相當高超的,於是中國電影的跟本方向由此而確立,比起西方最早的紀錄性的《工廠大門》《火車進站》等片斷更具有娛樂性。最早的中國電影可以說脫胎於評書,戲曲的形式,是大眾的,是極具觀眾緣的,並非現在這種陽春白雪式的層次導向。為了紀念中國首部電影,2005年在中國電影誕生百年的紀念活動中,一部直接取名《定軍山》的影片出現了,該片由安戰軍導演,與2000年由胡安執導的《西洋鏡》一樣,講述了100年前拍攝《定軍山》時前前後後的一些事情,可惜兩部影片都沒有引起很強烈的反響。

雖然很難說在四大名著中哪一部書擁有更多的讀者群或考究群,但顯然,《三國演義》在電影領域中算是邁出了第一步,而反觀《定軍山》一片,我們可以尋出電影與戲曲的最明顯的結合點,便是故事與人物。黃忠以七十歲的高齡大戰張頜,其英勇其智謀都被人津津樂道,而《三國演義》中每一個人物都是極其豐滿的,因此以《三國演義》中人物做為主角的影片有很多。而三國中最具有爭議性的人物莫過於曹操,這個亂臣奸雄身上的故事也極具多樣性!

中國由於封建社會的內在原因,揚劉抑曹的思想持續了幾百年,但不可否認,曹操無論是政治還是文學上都高出劉備一籌,所以這樣的人物如果沒有拍成電影都是可惜了。大陸於1996年拍攝的《曹操》與臺灣1999年所拍的《一代梟雄――曹操》雖然都是直接演繹曹操的生平,但無論從人物的剖析還是從拍攝手法上都沒有任何閃光之處。於是,曹操的一生便被電影如此地埋沒了,反倒是一些片斷改編成的影片令人對曹操這個人物有了更深的瞭解。

曾導演過《廬山戀》的黃祖模於1983年拍攝的《華佗與曹操》可以說是現今為止最能夠體現曹操個人多面性的一部影片。雖然影片其實以華佗為第一主角,但卻極好地塑造出曹操亂世梟雄的形象,不但表現出了曹操的雄才大略,更體現了他的才識與狡詐,這種矛盾的結合體在深沉悲壯的影片風格中更具有一種歷史感,可以說是一部相當不錯的佳作。而影片中的曹衝更讓我們能夠聯想到幼時所看到的動畫片《曹衝稱象》,其阿基米德定律的運用是相當具有趣味性的。

三國的故事流傳至今,許多人物其實都已經在民間被神化了,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關公,在今天的中國,關帝廟早已成為一道隨處可見的風景,其忠義的形象也成為中國兄弟朋友間行為處事的準則。雖然有句俗語叫“少不看水滸,老不讀三國”意思是防止少年人的衝動與老年人的奸詐權術,但《水滸》中的兄弟之情顯然沒有上升到“桃園結義”那樣的高度,於是關公的事蹟幾乎成為每一箇中國人潛意識中的道德準繩。《關公》一片長達190分鐘,分上下集講述了關公的一生。影片拍攝於1989年,由於當時中國整體的電影市場並不景氣,所以此片也少有口碑,但此片的立足點並非以關公反襯當時的社會背景,著眼點基本還是放在關公這個人物的身上,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

另一個三國中被神化的人物其實在《三國演義》這本書中並沒有太多的出場機會,而是才子曹植的功勞。一篇《洛神賦》為中國這個眾神的國家又添加了一位美麗的女神。宓妃號稱三國時期三大美女之一(另兩位是江南二喬,有“江南有二喬,河北甄宓俏”的說法)。由傳說而知,宓妃的一生是女人悲慘的一生,好在最後成了神仙。由香港早期拍攝的影片《洛神》演繹的成份很大,最後一句“人人都道神仙好,誰知自古神仙皆渺茫”卻是回味無窮。其實與其電影的拍攝莫若讓人們憑藉著曹植的詩賦想象。所以,宓妃雖然成神,卻更虛幻一些,但她卻是《三國演義》中不可多得的美好的化身。

與許多中國古典名著一樣,《三國演義》中也有神怪之談,其中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小霸王孫策與術士于吉的故事。在這個片斷中,小霸王的霸氣與于吉的神通令人過目不忘,於是一部武俠奇幻影片誕生了,《神通術與小霸王》。客觀地說,這部影片並不算成功,之所以例舉出來是由於影片的導演是著名的張徹,這是他唯一涉及三國題材的影片,其視點不但延續了他一貫的武俠風格,更加入了奇幻的色彩,於是為《三國演義》這個中國影視源地開闢出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而影片中的“小刀項方”多少也能令許多張徹的影迷們記憶猶新。

毫無疑問,《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中最著名的人物便是諸葛亮,他完全成為中國人智慧的化身,他的一個個錦囊,他的一次次演戲以及他壯志未酬身先死的悲壯都令人傳頌不息。《諸葛孔明》是與《曹操》同時出品的電影,導演也同是方軍亮,講述的同樣是諸葛亮的一生。也許是年代的原因,此片與《曹操》一樣,在拍攝手法以及對人物的詮釋上仍然沒有閃光之處,但這兩部影片對於中國電影來說卻是極具大片特質的,當我們從許多現代英雄偉人的傳記中走出來的時候,突然能夠發現古代的偉人傳記片當然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雖然影片質量方面還有待提高。

不可否認,《三國演義》這部鉅著由於其宏大的戰爭場面,豐滿而眾多的人物性格,在改編成影視劇的過程中存在著很大的難度,即便是講述其中的某一個人,在事件的取捨上也會存在著諸多問題。所以,我們現在能看到的三國影片還是以片斷改編為主,這主要還是來自於中國的戲曲傳統。而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以三國故事為藍本的影片有許多,其中最著名的是由大中國影業公司拍攝的《三國志》系列,包括《曹操逼宮》,《七擒孟獲》,《貂嬋救國》等片。而最值得稱道的是,大中國影業公司幾乎所有的影片拍攝得都是中國的傳統故事,具有相當的復古色彩,這是用影像結合中國傳統最有力的嘗試。

中國電影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是處於黃金期,尤其是抗戰之前,由於民族矛盾並沒有那麼尖銳,所以電影這個新興的行業中許多人都在做著嘗試,翻拍經典文學便是其中一項必不可少的經驗,所以三國題材的影片還有許多。例如《左慈戲曹》可以說是張徹導演《神通術與小霸王》的前身,《美人計》講述劉備娶孫尚香的故事,其中的鬥智可謂極為精彩,而《貂嬋》更是直接描繪了中國四大美人之一的大義之舉。

戲曲電影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電影,如果嚴格地說,《定軍山》便是一部戲曲電影,1905年,譚鑫培還拍攝了《長坂坡》等戲曲片,但由於當時的條件所限,所以並不構成長片,而且在攝像機的機位問題上令觀眾的感覺與舞臺並無區別。解放後,梅蘭芳主演的電影《洛神》以及岑範導演的《群英會》與《借東風》兩部戲曲片都是取材於三國故事,而八十年代中國又出品了《諸葛亮弔孝》與《智收姜維》等三國題材的戲曲電影。但由於唱腔節奏的問題,戲曲電影一直並不被大多數觀眾所認可,這的確是一個十分尷尬的問題。

縱觀中國電影與《三國演義》結合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除了《定軍山》具有中國電影開山之作的意義以外,其它影片都無法載入中國的電影史話,這對於一個擁有五千年文化的國家以及被傳統故事所養育起來的中國人民來說無疑是一個絕妙的諷刺,中國電影失去了什麼可見一斑。

15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倚天后傳:她是張無忌第四任女友,打敗了宋青書,實力比張三丰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