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Kyoukai,一個在日本的醫學博士
我在國內的醫院也工作過3年,在東京讀博士也是3年了,算是對雙邊的醫療體系有著一些內行層面的理解,在這裡想分享給大家
日本的大醫院,最頂級的被稱為“大學病院”,意思就是大學附屬的醫院,跟國內的“教學醫院”概念類似,都是一所大學的醫學院附屬的醫院,有著頂級的設施和醫師團隊;但這些醫院有個特點,掛號並沒有像國內看病一樣那麼的困難,基本上當天去都是可以看得上的,只不過如果沒有推薦信的話需要額外付一個差不多2倍掛號費的錢
國內掛號動輒早上5點就站門口等著了,你要是7點去醫院門口估計是這樣的:
某三甲醫院掛號大廳
那麼,這裡就有個問題,難道日本的患者就不想去大醫院看病嗎?日本這邊的醫保報銷比例與中國類似,也不像美國那樣醫保很貴醫療費用天價,普通人只要按時繳納醫保、即使是餐廳服務員這樣的人也是可以看得起病的——反正都是同樣的報銷比例,為什麼不去好點的醫院呢?
我最早的疑惑很快就在某一天的週五消解了:我就讀的醫院當中的醫生,週五的時候就有好多會出去“打工”,也就是去外面的診所工作——只要完成了當週的工作任務,醫生是允許出去賺零花錢的,這樣的話醫生就能獲得額外的收入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患者並不是一股腦往大醫院擠——假如某三甲醫院的名醫我在家門口的診所也能見到,醫保也能報銷,掛號費還便宜一些,排隊的人數更少,我去大醫院“煮餃子”幹嘛?
當然我相信很多人聽到“診所”兩個字,就會認為很low——條件簡陋,裝置老化,醫生也不是什麼好學校畢業的等等……你看看底下這張圖,這樣的診所你願意去嗎?
日本某地的診所
我猜可能有很多人覺得這一定是什麼“高階私立診所”,價格死貴死貴還不報銷的那種——還真不是,它的價格和公立醫院是一樣的,而且醫保也能報銷,醫生也都主要是周圍的公立醫院請來的兼職——最最主要的是,這裡打電話預約一下就可以了不需要拿著號排隊
那麼第二個問題來了,開一個診所開銷想必是不低的,這個定價為什麼僱得起醫生還能賺錢呢?
這就觸及醫院的運營成本問題了:假如你的診所旨在覆蓋一般的一些常見病,為了降低成本,你會選擇哪種策略?
A. 買一堆最好的裝置,花茫茫多的維護費,低價僱傭醫生、護士和檢驗人員
B. 買少量的普通檢測裝置,花更多的錢在人力成本上面,吸引大醫院的醫生來你這裡打工
我想一般人都能看出來B策略更好吧?——畢竟不是什麼病都需要用上大型裝置的,比如CT、MRI等等,這些裝置動輒幾百上千萬,維護起來也是非常的貴,如果遇到確實需要這類檢查的患者,開個推薦信送去大醫院好了,診所主要涉及小病以及慢病的持續管理,甚至連驗血的裝置都不需要有,可以採用抽血以後送到中心實驗室化驗的方法來實現,畢竟一臺全自動的血常規儀也是幾十萬的價格
而且日本的大醫院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大醫院給的工資其實是比診所要更低的,因為大醫院不愁醫生願不願意來,醫生想要晉升、學習最新的知識或者獲得名聲等,都需要仰賴大醫院的資源、由於開放了讓醫生打零工的選項,醫生也不會因為大醫院工資更低而窮困潦倒,大醫院也因為更低的人力成本而得以僱傭更多的醫務人員來更好的倒班
圖為我博士所在的醫院
然而這一切在國內都是不一樣的——三甲醫院有著最好的醫生、最高的工資和最好的裝置,一切一切都牢牢攥在三甲醫院的手裡,社群醫院門可羅雀,只有少量患者為了開藥來到這裡
那麼,日本的醫保會因為大面積的診所報銷而虧空嗎?雖然因為老齡化而造成的醫保負擔加重,但目前來說還算支撐的下去,醫療整體支出佔比GDP的8.3%左右,對比一下美國:17.7%,中國5.5%;日本處於不高不低的狀態
我知道肯定會有人說,日本人口少,人均醫生數量更多,所以他們的問題解決起來更容易
但說實話這不是人口問題,而是醫療資源的配置問題,人多所以就“造航母”嘛?比如某知名的“宇宙第一院”有著病床8500張,是世界上病床數最多的醫院,但問題在於這家“航母級”醫院吸收了該省絕大多數的高階醫療人才,導致了全省人都要跑到這裡來看病,就算把病床數擴張成17000張,真的夠用嗎?掛號大廳裝得下那麼多掛號的人嗎?非本地患者有家屬陪同來看護的話、周圍酒店夠嗎?這麼多患者你要建一個多大的停車場呢?周邊的交通不得堵成一鍋粥了?難不成再投一大筆錢建個立交橋?
核心問題在於:為了讓人民能更好的看上病,醫院真的是越大越好嗎?我們看看一窮二白的古巴,用那點低的可憐的GDP,人民才剛剛用上3G網路,就達成了比美國還要低的新生兒死亡率、以及與美國持平的人均壽命,靠的就是發達的社群醫院和分級轉診模式,讓疾病早期篩查和預防,說到底:上醫治未病,讓醫療資源分散滲透到社群的每一個角落,比把醫療資源集中起來是更加有價效比的模式
實際上大部分的患者的疾病,用不上最頂級的裝置、用不上最頂級的醫生,所有患者非要擠到三甲醫院,無非是因為沒的可選,小醫院實在不值得信賴;假如三甲醫院的醫生在各級醫院流動起來,讓更多人能在家門口的小醫院也能見到三甲醫院培訓過的大夫,是一種顯著提高患者醫療可及性的模式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因為心絞痛就診,早上5點去了當地某知名三甲醫院排隊掛心內科的號,然而你前面的有去看神經科的、普外科的、腫瘤科的、兒科的等等(當然還有黃牛)他們都在和你一起排隊;假如你家門口的心血管專科診所請來了這家三甲醫院的醫生,這些看其他科室的患者就不會來跟你搶這個佇列,你需要等待的時間就會大大減少,你的看病體驗得到了顯著的提升,也不用花費更多的錢,這一切真的是人多的問題嗎?
好在,國家衛健委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大力推動分級轉診和醫生多點執業,讓基層醫院能更高的利用起來為社群服務,希望早日能徹底貫徹這些政策,讓“看病難”不再成為主要的醫療問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