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完結了,但與觀眾們的預想差距甚遠,豆瓣評分已經跌至6分了。
其實《大秦賦》服化道做的還是不錯的,可惜劇情太垃圾了,拖拖拉拉磨磨唧唧,將太多的精力用於宮鬥,而不是大氣磅礴的秦王掃六合。
孫皓暉老師的《大秦帝國》歷史小說內容豐富,豐滿真實,我是大二時在我們大學圖書館看到這部書的,看完第一本之後就被深深吸引,整體六部11本可以說是一氣呵成讀下來的,讀完之後還意猶未盡。
關於始皇帝最大的一個千古謎案就是其生父是誰。無非是兩種說法,一種是秦莊襄王嬴異人的兒子,身上流的是秦國王室的血;另一種就是耳熟能詳的說法,他是相國呂不韋與趙姬的兒子,異人被戴了綠帽子。
始皇帝的生父之謎千百年來眾說紛紜,爭論到今天也給了眾多文藝作品以取材範圍,畢竟順利接班沒啥看點,而這種宮闈秘事更能吸引眼球。
謎案起自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不僅有很高的史學價值,也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一直被史學界所推崇,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良史。而始皇帝的生父之謎便起源於這部著作。
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司馬遷是這樣說的:
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
秦莊襄王就是嬴異人,當年在趙國當人質時,見到呂不韋家中的趙姬,一眼就相中了,娶其為妻,生下了始皇帝政。
這段敘述簡潔明瞭,清晰準確,如果只是看到這裡那已經很明確了,不會有任何懷疑了。但是太史公在稍後卻製造了一個矛盾。
在《史記*呂不韋列傳》中司馬遷卻又改了說法:
呂不韋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子楚從不韋飲,見而說之,因起為壽,請之。呂不韋怒,念業已破家為子楚,欲以釣奇,乃遂獻其姬。
呂不韋娶了趙國邯鄲城中的美女舞蹈家趙姬,知道其有了身孕後,被子楚(嬴異人,後改名子楚)看到了,請求呂不韋將此女送予他;起先呂不韋還挺生氣,但考慮到自己已經毀家紓難將全部家當都投資在子楚身上了,也不差這一個小妾了,於是便將趙姬送給他了。
那麼按照這種說法,秦始皇的生父就應該是呂不韋了,而這是呂不韋明知內情而設下的一給圈套。
究竟生父是誰呢?
醫學鑑定倘若始皇帝的生父是呂不韋,那麼呂不韋是在明知趙姬已經懷孕的情況下將趙姬嫁與異人的,那麼問題來了,古代懷孕多長時間後才能判斷其已孕了呢?
現代驗孕常用的方法是在家自己用早孕試紙自我檢測,也就是尿液HCG檢測。一般來說尿液HCG檢測通常在停經一週後檢測,最為方便比較快捷的檢測方法。而在古代顯然不具備這種條件,那麼女性是否有孕至少是在一個月經週期後沒有按期來月經,這時才能懷疑其是否有孕,女性的月經週期一般是28天左右。
那麼這種情況下依然有兩種結果,或者懷孕了或者是月經推遲了,在古代的醫學水平下顯然不具備快速檢測判定的條件,不可能月經晚來幾天就貿然判定趙姬已懷身孕,這一個多月就過去了。所以即使我們樂觀估計,呂不韋至少也得是行房後兩個月後才可能知道趙姬已經懷孕。
那麼接下來就面臨兩種情況,趙姬在嫁給異人後八個月分娩產下始皇帝或者是十個月分娩,我們來逐一分析一下:
八個月分娩。女性懷孕週期是指從受孕到生產之間的時期,整個孕期共為280天左右,所謂十月懷胎。那麼在呂不韋知道趙姬懷孕後已是兩個月了,嫁給異人後八個月分娩產子正好十個月。那麼問題來了,異人是傻子嘛?異人由於在位時間短,政績上無閃光的地方,但種種史籍中的記載,其並不是庸碌之輩,至少也是智力正常或者偏上的人物,絕不可能在妻子早產後一點懷疑都沒有。尤其是在王室之中,子嗣意味著王位的傳遞、血脈的傳承,有嚴格的繼承製度,在子嗣血脈上面是極其嚴謹的,絕不可能在純有懷疑的情況下立為儲君。而且異人回到秦國後又生子成蛟,不是隻有始皇帝獨子,更加不可能在純有疑點的情況下冒然立其為儲君。十個月分娩。在太史公的《史記*呂不韋列傳》中還有一段記載:“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時,生子政。子楚遂立姬為夫人。”而在《左傳·僖公十七年》的註釋中又明確記載了“十月而產,婦人大期。”也就是說在戰國時期十月產子已經是常識性問題,大期就是指十月。那麼十月產子,異人自然不再懷疑,那麼問題又來了,算上之前的兩個月,趙姬孕期為12個月了!由於女性經期時間不固定,所以孕期有1-2周的出入也是正常的,但過期妊娠兩個月這可能嘛?早產很普遍,但晚產很稀少,更何況是晚了兩個月;如果考慮極端情況那麼肯定有這類的個案,但也只是理論上的可能,呂不韋這麼精明敏銳,怎麼可能敢賭趙姬能夠12月產子這一萬分之一的機率?如果不是,最後露餡了豈不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綜上分析來看,呂不韋提前播種再獻給異人這種說法顯然是不成立的,始皇帝自然也不可能是呂不韋的兒子。
為何會有這所謂的謎案呢?拋開上述那些推斷,稍微想一想孩子的性別問題也能判斷出這所謂的千古謎案完全是給始皇帝潑汙水。
還是假定呂不韋提前播種了,他能知道趙姬已經懷孕了,但不可能知道趙姬肚子裡的孩子的性別啊!如果趙姬生的是個女孩,沒有任何可能未來會繼承秦國的王位,那麼呂不韋又能得到什麼好處呢?這投入產出比太低了,豈不是功虧一簣,反而還會遭受滅族之禍。
呂不韋將自己全部家當都投注在異人身上,應該說是古代的風投了,只不過不僅僅是出錢還冒了巨大的政治風險,稍不留神就身死族滅。即使是這樣,在當時來看也不是萬無一失,反而成功的機率比較低。在此種情況下,呂不韋還為自己加上一道不確定性的私生子伏筆,顯然是不可能的。
那麼治學嚴謹的太史公為何會有這麼自相矛盾的記載呢?
第一,司馬遷被譽為有良史之才,治學嚴謹,他不會任意編故事,但不排除他聽故事。古人寫史有“春秋筆法”,或者隱匿或者一筆帶過,而在對某一事實叫不準時,不排除將兩種甚至多種說法都記錄下來,雖然自相矛盾但沒有遺漏多種可能,至於真假對錯讓後世人自己去判斷。而後還有春申君黃歇獻李園之妹給楚考烈王的故事,與此同出一轍,是否有套用挪搬之嫌呢?
第二,後世朝代維護自身合法性的政治詆譭。漢承秦制,劉邦建立漢朝後政府機構和各項制度全面沿用秦制,在西漢前期基本保持了秦的基本框架,對於始皇帝的個人評價也是頗高的。而到漢武帝時期,政治風向上急轉彎,尤其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完全將始皇帝列入暴君的行列,漢朝對秦朝也不是繼承而是推翻,是替天行道革了暴秦的命,自然對始皇帝的看法和評價發生了質的變化,對始皇帝的攻擊和編排開始展露。
尾聲皇帝休烈,平一宇內,德惠修長。
秦始皇是“皇帝”稱號的創立者,是皇帝制度的創立者。他將中國從分裂帶入統一,從此以後無論分裂多久,華夏大地總有人致力於統一,是始皇帝將統一的基因刻入到華夏子孫的序列中。
他功績震古爍今,爭議也伴隨至今,千人千面,各有評斷,頌之者稱其為千古一帝,唾之者稱其為一代暴君。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之事待商量。
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