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彩!

2020年最後一個月,赳赳老秦終於唱著戰歌而來,大秦系列歷史劇收官之作播出了。對於期待已久的歷史劇粉們來說,《大秦賦》定檔開播是值得慶賀的。開播前幾日,不少網友就連刷多集,被精緻的服化道和一眾戲骨的飆戲所吸引,給予了很高的肯定。

然而,隨著劇情的持續推進,一些網友卻耐不住性子細品這樣的歷史劇,給出了極端低評分,在「沉默螺旋」效應的影響下,輿論風向急轉直下。如今劇集即將收官,一路追下來,我們發現《大秦賦》是一部需要靜下心來細品的作品。或許我們可以換個方式重新開啟它。

放眼近幾年的影視市場,不可否認歷史劇的全盛時代已經過去。2000年左右開始,在劇集市場上陸續誕生了不少古裝歷史正劇佳作,《雍正王朝》《康熙王朝》《漢武大帝》《臥薪嚐膽》,以及《大秦帝國之裂變》等高品質歷史劇成為千禧年第一個十年「歷史天空」中璀璨的明星。這些作品穩紮穩打,不疾不徐,猶如一幅歷史長卷,逐漸鋪陳在觀眾的視野,印刻在觀眾們的腦海裡,時至今日,提到歷史正劇,這些作品已經成為觀眾腦海中揮之不去的經典。

2010年之後,隨著「IP」逐漸嶄露頭角,古裝歷史正劇越來越少見。從市場角度來考量,拍歷史正劇可能不是一門好生意,不僅投資高,還耗時長,而且政策和市場隨時都有變化的可能。收益不一定高,風險卻不小,沒有點情懷與理想的團隊基本不會觸碰這類題材。

但讓人欣慰的是,在古裝歷史劇少人問津的這十幾年,「大秦」系列堅持了下來。「大秦」系列四部曲,橫跨15年的創作歷程,成為中國歷史劇繞不開的一個柱子。一代人的堅持,才沒有讓優質歷史正劇消失在市場上,《大秦賦》能夠出現在劇集市場上殊為不易,雖然有瑕疵,但廣大理性的觀眾和深知其不易的業內人士都能看到這部作品的用心與進步。整體來看,無論在內容層面還是技術製作層面,《大秦賦》都是值得肯定的。

對待已經明確的史實,《大秦賦》認真考究。

首先從大背景上來看,秦軍弩兵厲害、趙國騎兵無出其右、齊國中後期極度重商等都在劇中體現出來;其次從整體服化來看,非常貼合曆史,就拿秦軍來說,他們和已經挖掘出的兵馬俑極為神似,觀眾們紛紛表示:“這簡直就是活著的兵馬俑”,而且秦軍鎧甲上的紅繩、髮式、鞋子等細節都與已經出土的兵馬俑造型十分貼近;再次從禮儀呈現來看,《大秦賦》也是相當考究,比如東周君赤裸上身,嘴裡銜著白玉,就和歷史上“肉袒”“銜璧”的投降禮儀基本一致;此外,從事件發展來看,大秦滅六國的過程也是極度貼近歷史真實,並沒有像當前市場上的爽劇那樣有主角光環加持,在天下凝一的過程中,大秦並不順利,也曾面臨內憂外患,數次攻打趙國也是兵敗而返。

「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大秦賦》確實做到了。在一些具體細節呈現上,主創們則遵循戲劇創作規律,讓歷史劇更加具有可看性,只是觀眾需要拋開上帝視角,透過表象看到隱藏的線條。

作為當前市場少見的古裝歷史劇,《大秦賦》可以說是少有的用心之作,服道化製作精良,主創團隊摒棄當下劇集常用的流量路線,用實力、演技說話,可以說《大秦賦》在硬體打造上,算得上當前國產劇的頂配;在劇情上,「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將史實與戲劇平衡融合,看《大秦賦》不僅僅要看到表面熱鬧,更需要用心體會其中的留白與鋪陳。

一部用心打造的作品,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多維度評價,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從眾。

《大秦賦》中嬴政少年角色的選擇,以及嬴政整體存在感弱,都是輿論的焦點。不過《大秦賦》講述的是秦一統天下的故事,並不是單純的「嬴政傳」,劇中嬴政的存在感不是簡單弱與強的關係,而是故事表達視角的不同。

劇集一開篇,結束了五百餘年紛亂的嬴政,成為天下共主,一邊內心獨白,一邊拾級而上,這就奠定了全劇是以倒敘形式展開的,更像一個人在回憶。在這份「回憶」中,嬴政的成長是貫穿始終的主線,但他只是故事的親歷者之一。因為創造歷史奇蹟的,從來就不是嬴政一個人。

《大秦賦》是以嬴政成長為主線的群像大戲。

“東出”是整個大秦的夢想,是每一個秦人共同參與完成的。《大秦賦》不是一部絕對大男主劇,它是一部歷史群像劇。那段歷史裡,有太多閃閃發亮的名字,我們無法忽視也不能忽視。

大爭之世,註定是群英薈萃、能人盡顯的時代。從商鞅、張儀、樗裡疾,到白起、魏冉、范雎,再到呂不韋、李斯、蒙恬、王翦,大秦「東出」的道路上,這些閃耀在歷史上的名字都功不可沒。就拿最近即將收官的《大秦賦》來說,大秦東出未完成,是嬴政太爺爺嬴稷的遺憾,也是嬴政父子竭盡全力要完成的目標。但在這條路上,若沒有呂不韋冒著風險做「跨國生意」,若沒有蒙家一門幾代驍勇之將,若沒有集智謀剛勇於一身的上將軍王翦,若沒有外交能臣姚賈……「大秦東出」大機率會淪為廟堂之上的一句口號。

「群像」共築,讓「大秦東出」落地成為現實,而各國能人共舞,則讓這條「東出」之路更加驚心動魄。亂世之中,生存是每一個國家的首要目標,秦以外的各國也都有能臣名將,他們也都希望自己的國家能夠長存、興盛。《大秦賦》中的李牧、韓非就是這樣的存在。

在兵戎相見的戰場上,戰國四大名將,秦趙各佔一半,《大秦賦》以「邯鄲之戰」開篇,以秦趙博弈為主線。李牧成為秦滅趙的最大阻礙,一代名將領兵,即使是秦國雄師,也連連敗退。在政治博弈的廟堂上,韓非成為連嬴政都好奇的人物,稷下學宮裡超越李斯的佼佼者,能洞悉大局,有安天下之才,屢次洞察秦之計謀。

除了那些歷史上閃亮的大人物,《大秦賦》也沒有忽視那些關鍵時刻推動歷史程序的小人物。比如在第一集中,放呂不韋與嬴異人離開的邯鄲城門吏,呂不韋對他有恩,為了還恩情,明知自身後果也還是選擇了開啟城門;比如救下嬴政母子的小姑娘冬兒,不僅成為嬴政和母親趙姬之間的緩衝式人物,更成為保護扶蘇公子的關鍵人物;以及嫪毐謀反時,一眾積極營救秦王的秦人普通百姓們……

劇中這些小人物的存在,在觀眾看來或許是為劇集增加了些許戲劇性,但誰又能說這些小人物不是那個時代各式小人物的縮影,他們和那些「帝王將相」們共同築起了大秦。

攻守相博,帝王將相與庶民百姓盡在其中,《大秦賦》呈現給觀眾的是一出多執行緒的「一統」故事,故事裡是一群人的風華。

追到現在,客觀地說《大秦賦》開篇確實精彩,抓住了觀眾的眼球,與開篇的精彩相比,不少觀眾覺得《大秦賦》中段節奏變緩,看的有點沉悶。但《大秦賦》從來就不是一部“爽劇”,它展示給觀眾的是大秦天下凝一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必然不是一蹴而就的。

《孫子兵法·謀攻》所云:“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即使在大爭之世的戰國,“凡伐國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也是決策者們奉行的科律。

秦王嬴政滅六國,打得不僅是一場持久戰,更是一場人心之戰。在伐趙的過程中,上將軍王翦與李牧對峙,相持不下,秦國朝堂透過商戰,使得韓趙魏棄稼穡、私鑄銅鐵,結果秦國退兵,而三晉農耕荒廢,糧食緊缺,韓趙魏饑民遍野。此時秦國透過發糧、分田、借牛等安民舉措,使得大量庶民爭相入秦。

滅六國不止是兵戈相見,更多的是人心之戰。正如韓國公子非所感嘆的那樣:“秦王不費一兵一卒,而使天下之民爭相入秦,可怕呀!”

然而《大秦賦》展現在我們眼前的不僅僅是強秦滅六國的主動出擊,而是多方位闡釋了秦滅六國的主客觀原因。除了秦國自身人才濟濟、國力強盛,六國的失人心也是重要原因。趙國雖有名將,但架不住丞相郭開自私貪婪沒有遠見,在招攬秦國驅逐的外客時,趙國表面條件誘人,卻在實際執行過程當中被郭開中飽私囊;韓國朝堂上,縱然有韓非這樣清醒的能人,但架不住多數只為眼前利益的當局者……

其實有些受眾覺得《大秦賦》不好看,不僅是因為《大秦賦》表面呈現出的緩慢,更多是因為這樣的劇集打破了他們的固有印象。

首先是對歷史人物的認知被打破。

就拿嬴政來說,很多人將它譽為千古一帝,頂禮膜拜近乎成神;也有人罵其是“暴君”嗤之以鼻。對於秦的歷史,能印證的史料並不多,尤其是在嬴政成為始皇帝之前。所以對嬴政的認知很多人就停留在了固有印象裡。這些人無法接受嬴政有掙扎、有軟肋、有情感、有隱忍的一面。所以當劇中細膩描摹嬴政宏大志向和剛毅性格之下更人性的一面時,不適應這樣表達的觀眾自然不會買賬。

歷史上,因一個“奇貨可居”而使後人對呂不韋的印象頗為不佳,但透過《大秦賦》,我們看到了一個能做「天下生意」的商人,應該有的大局觀與大胸懷,這也印證了《呂氏春秋》中呂不韋的思想之深。同為一國相邦,同樣在做生意,呂不韋和郭開就是兩個極端。

其次是對歷史正劇中,女性角色多維度展現。不同於以往歷史正劇中女性角色的點綴性存在,《大秦賦》中女性角色戲份略有加重,讓大眾更能夠感受到大爭之世縱然金戈鐵馬,卻也有柔情與煙火。

劇中趙姬是重要的女性角色之一,不少觀眾表示為其智商堪憂。趙姬本就出身不高,更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還陪著幼年嬴政顛沛流離。對於這樣一個女人來說,沒有什麼比能生存下去更重要,她要生存、要保護自己的孩子,禮儀教養、治國理政這些本就是她原本夠不著的東西,即使成為太后,她骨子裡也還是一個普通女人。

與趙姬形成對比的是華陽夫人,她姓羋,出身於楚國王室,從小就對政治高層們的權謀耳濡目染,自出生起就明白自己肩負政治使命。雖然遠嫁秦國,成為後宮中手握實權的女人,但也要權衡利弊、功於心計,為楚國勢力謀劃。隨著劇情的推進,華陽夫人是一個前後變化明顯的角色,她是能看清天下大勢的女人,也是有能力影響朝局的女人,和趙姬相比,華陽更有主見與遠見,也更有大局觀與貴族氣度。

與此同時,《大秦賦》中的女性角色雖然不多,但各有特色,對她們的著墨,也讓歷史劇多了幾分柔情與顏色。

看歷史劇,觀眾需要打破對歷史一知半解的固有認知。我們需要重新認識每一個人物,需要有耐心從不同角度看待歷史隱藏的可能性,從中發現創作者有意鋪排的背後用意。就像鋪陳嫪毐戲份較重,難道只是為了讓觀眾看到嫪毐與趙姬的兒女情長?一個嫪毐,只是表象,隱藏其後的較量其實是秦國內部勢力甚至秦與趙、魏等國的博弈。

這幾年,「快節奏、強情節」似乎成為了衡量一部劇集的重要標準,殊不知,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歷史劇從來都不是「唯快」而論的,這類作品本身就需要時間打磨與沉澱。看到《大秦賦》,不覺讓筆者想到了上半年的《清平樂》,兩部作品同為歷史劇,同樣因為節奏問題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但很多人追完《清平樂》才感受到它的藝術之美,《大秦賦》亦是如此,劇情前半部分埋下的伏筆追到後期才能洞悉,但就是有人來不及看前因後果,急於給出所謂的見解。或許不是劇變慢了,而是人心需要降躁。靜下心來帶著思考細品,我們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11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世界吻我以痛,我卻報之以歌——張韶涵的華麗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