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網上看到幾個網友的抱怨:
網友1:我是窮人的孩子,我的家裡很窮,甚至已經到了吃不飽穿不暖的地步。
窘迫的家庭條件,讓我在我的朋友、同學面前抬不起頭。父母經常對我說,我學習好了,就出人頭地了,就能夠過上美好的生活,就能夠想買啥買啥、想吃啥吃啥。
但是我總有一個疑問,明明父母已經很窮了,但是他們為什麼要把我生下來?是要讓我和他們一起受苦?還是把我當作改善他們貧苦生活的籌碼?
網友2:我的家裡很窮,我的父母告訴我,他們在結婚之前就很窮,但是他們還是結婚了,並且還生下了我。
我覺得他們是自私的,是可恥的,是可恨的。沒有能力讓自己的兒女過上富足的生活,怎麼能夠有底氣生孩子?哪怕是讓子女能夠過上普通的生活也行。
網友3:我終於知道,為什麼現在很多人都不結婚了。我的家庭,已經分崩離析了,父母都沒錢,他們經常吵架,吵架的原因無非是因為雞蛋買貴了、明天要吃肉、衣服沒在打折的時候買、錯過了超市優惠活動等等。
在現在的社會,我還需要擔心溫飽問題。我現在很不快樂,所以,當我長大了,要是我沒錢,我就不會結婚,我就不會讓我的孩子受苦。
我窮,我不想讓我的孩子繼續窮,明知道來世間受苦,為什麼讓他們來?
而在這些抱怨的下面,很多網友都說這樣的孩子不孝。
確實,父母生了我們,我們就應該感到感激。但是同時,作為父母,他們的不負責行為(沒有能力讓孩子過上正常生活),也是一個鐵打不變的事實。
所以,很多網友都認為,自己若窮,必不生子,待我富貴,再迎新生。
而這幾位網友的抱怨,也照應了時下比較熱門的生育率跌破警戒值事件。
有些網友可能已經知道了這件事情,就是人口生育率已經跌破了1.5的警戒值,這個數值代表的意義,就是說兩對夫婦生不到三個孩子。
兩對夫婦是四個人,但是孩子卻不到三個,這就意味著在之後的將來,人口將會發生較大幅度的縮減。
當然,這只是在無意外發生的情況下,但是,人生在世,怎麼可能沒意外?所以,這個數值就更加的可怕了。
按照專家的說法,生育率要達到2.1這個數值,才能夠維持較為健康的人口構成結構,才不會對社會的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
確實,2.1這個數值,就代表每十對夫妻能夠生下21個孩子,其中20個孩子屬於人口的自然更替,而另外的一個,則是意外更替。
這樣的人口結構,才會穩固而健康。
如果生育率達不到2.1,那麼人口構成就將會逐漸地向著老齡化、少子化發展。
所以,就目前的形勢來看,必須加大生育率,才能夠保持社會的穩定,才能夠讓人口構成更加的健康。
但是,從之前的三位網友的抱怨聲中,我們也明顯地能夠發現人口生育率降低的原因,那就是“窮”。
普通人到底有多窮?想必大家都深有體會,因為我們相對來說,可能都是窮人。
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不管你願意不願意讓別人知道,其實你自己心裡都明白自己有多窮。
並且,你千萬別天真的覺得自己很富有,現代社會,一個孩子足夠將你拉回現實。
生孩子真有那麼可怕嗎?
孩子在出生之前,也就是懷孕期間,就已經開始產生經濟開支了,就比如孕婦的營養費、胎兒的胎教費、生活環境的改造費等等。
孩子在出生之後,費用就多了,在嬰幼兒時期,這個費用統稱為“奶粉錢”。
“奶粉錢”這個詞彙看起來很簡單,但是有多重,恐怕只有有過孩子的家長才知道。
“奶粉錢”中,包括但不限於奶粉、奶具、衣服、嬰兒車、嬰兒床、護理保養、輔食、玩具、啟蒙、早教等等開支。其實“奶粉錢”就是孩子早期的生活開支代稱。
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不信的話,你搜搜一罐奶粉多少錢、一袋輔食多少錢、一期早教課多少錢,就明白了。
隨著孩子的長大,該上幼兒園了。
這時候有一個重大的開支,就是上幼兒園的費用。
當然,如果上公辦幼兒園,開支就會小很多,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上公辦幼兒園的,也不是所有的家長願意讓自己的孩子上公辦幼兒園的,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所以,很多家長都喜歡給孩子找一個“高大上”的幼兒園,比如某某雙語幼兒園,某某國際幼兒園等等。
而這些幼兒園的學費,甚至是一個家長的年度總收入。
之後的開支,我們就不說那麼詳細了,但是大家要知道,孩子上學之後的報班費用、輔導費用、多媒體助教費用、生活費用、醫療費用以及以後結婚時需要的房子、 車子、票子等等。
簡直不敢細算,細算之下,你會發現,你可能面臨著巨大的“債務”。
而這個過程就是妥妥的“碎鈔機”不斷升級版,小型碎鈔機,升級成為了大型碎鈔機,之後再次升級成為巨型碎鈔機,有娃的父母應該都有同感。
在三十年前,你可能月入幾十塊錢就能夠撐起一個家,因為那時候所有的人都窮,每個家庭的物質條件都差不多。
在二十年前,你可能月入幾百就能夠撐起一個家,因為那時候貧富差距並不大,並且物質類別比較單一,有錢沒錢過的都一樣。
在十年前,你可能月入幾千就能夠撐起一個家,因為那時候教育開支還沒有很高,醫療費用也不突出,房價還很平穩,也不是每家都有車,人們的消費觀念還比較普通。
在現在,你可能月入幾萬,都不夠撐起一個家。
當然,這主要根據你對孩子的投入力度來決定的。因為現在的社會資訊化程度很高,你在孩子身上的經濟投入,已經陷入了一個無底洞的狀態。
也就是,沒有最大的投入,只有更大的投入。
所以,很多年輕人在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經濟環境之前,對孩子報以負責的態度產生“我窮,我不想讓我的孩子繼續窮,明知道來世間受苦,為什麼讓他們來”的觀念,從而選擇了一胎,或是不生,甚至是不婚。
這也就不難解釋生育率跌破警戒線這件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