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三峽大壩,當驚世界殊!”

三峽大壩是如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世界名壩,它的誕生,打破了很多世界紀錄!

我們都知道,修建三峽大壩的想法最早是由孫中山提出的。當時他想利用三峽大壩實現航運,以及透過水利資源來發電,向現代化強國的目標邁出重重一步。只可惜的是,在那個內憂外患的年代,再美妙的設想也是難以實現的幻夢。

後來,新中國成立之後,本應是解放號角吹響全國,舉國歡騰的大喜事。然而,當解放大軍南下路過湖北、湖南兩省時,看到的不是載歌載舞的歡慶場面,而是被滔天洪水衝擊得千瘡百孔的土地,以及流離失所的百姓。

這時候,我黨對這項水利工程有了新的認識,它的出發點不再是發電和航運了,而有了一個更重要的目標——治理長江、消除水患!

20世紀50年代初,長江水利委員會提出了以防洪為主的治理長江的戰略計劃。第一階段以加固堤防為主,恢復和提高已有堤防的抗洪能力。第二階段主要以興建平原蓄洪工程為主,用湖泊窪地分蓄超額的洪水,縮小淹沒面積,減輕洪水災害。第三階段以修建山谷水庫為主,既可用來調節洪水,又能發展電力和航運。

這一戰略計劃的前兩個階段,只能減輕洪澇災害的影響,而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要想徹底擺脫水患,就必須興建水利工程。興建上游防洪水庫,可以達到蓄洪的目的,使下洩的洪水減少。正是因為這份戰略計劃,新中國才有了興建三峽大壩的最初設想。

周恩來看到計劃後,當即表示:

“若不修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長江防洪就得不到徹底解決,也更談不上綜合利用問題。我們修三峽大壩,就是為了從根本上解決洪水的威脅。實現毛主席‘ 高峽出平湖’的宏偉理想,使它永遠造福於人民。”

三峽工程——盛世豐碑

三峽工程從最初的設想到最終建成,前後歷時將近100年,在如此長的時間裡,我們中國人為什麼如此執著於這個工程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三峽工程發揮出的巨大綜合效益。

第一是防洪。

長江流域大部分地區都處於季風區,夏季時會集中降雨,形成暴雨區。而長江中下游由於地勢平緩,水流速度慢,一旦出現暴雨,很容易發生洪澇災害。

從漢代起,史書上便有了關於長江水災的記載。不過,那時的長江似乎還是一條比較溫順的河流,400 年中只發生了四次洪災,災情也並不嚴重,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當時的江漢平原上有一大片湖泊群,被人們稱為雲夢七澤。大水從三峽進入平原後,被雲夢七澤吸收,之後再慢慢匯入東海。這樣一來,長江下游的壓力便減輕了不少。

到了唐朝,隨著長江兩岸人口的增多,雲夢七澤逐漸被開墾成為農田。北宋時,雲夢七澤已經退化為湖沼,蓄洪能力基本喪失。

洪水失去了休整的地方,水災開始日益嚴重。根據記載,從唐朝到清朝的1300年間,長江共發生洪澇災害223次,且頻率越來越高,造成的後果也愈加嚴重。每年夏季,長江兩岸的百姓都要在膽戰心驚中度過。

1949年,開國大典還未舉行,長江流域的水災報告紛至沓來。長江中下游受災人口眾多,巨大的損失震撼著新中國領導人的心。於是,為水患賑災成了新中國當時的頭等大事。

大壩建成後,不負眾望,長江中下游的能力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比如2007年7月,由於長江上游持續降雨,導致三峽庫區的入庫流量為每秒5.1萬立方米,三峽大壩即將迎來這一年中最大的洪峰。

為了迎接這次挑戰,三峽大壩停航四小時。之後排程中心釋出命令,從當天中午12點開始,對三峽水庫按照每秒48000立方米的流量控制下洩。這就意味著,三峽大壩每秒要攔蓄超過3000立方米的洪水,為下游的堤壩環節防洪壓力。

經過十多年的建設,三峽大壩的防洪能力在這一天得以體現出來。在7月末的兩天內,三峽大壩兩次消減了洪峰強度,為長江中下游地區攔蓄洪水超過13億立方米,使得荊江沙市的水位一直為超狗警戒線。

第二是發電。

三峽電站建在大壩兩側,左岸電站安裝了14 臺機組,右岸電站有12臺機組。由於這26臺機組僅能利用峽江中90%的水能資源,三峽大壩設計師又在長江右岸的山體內部增建了一個地下電站,佈置了6臺機組。如此一來,峽江中95%的水能資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

在一個電源點上安裝如此之多的發電機組,在全世界也是獨一無二的。

2003年6月10日,三峽大壩蓄水135米,開始初步發揮綜合效益。1個月後,三峽工程第一臺發電機組提前20天實現併網發電。從這一天起, 流經三峽的江水開始化為電能,透過電纜向外源源不斷地輸送出去。

2003年7月12日,三峽送電華東的主幹道——三峽至常州5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透過驗收。這是三峽輸變電的標誌性工程,也是當時世界上送電量最大的直流輸電工程。

第三是航運。

長江干流是中國的“黃金水道”,在中華大地上,無論是規模還是重要程度,就沒有哪條航道可以和它比肩。長江干流總通航里程2800多公里,從雲南水富,一直到上海入海口,流經大半個中國。自古以來,便是溝通中國西南腹地和東南沿海的交通運輸大動脈。

但在三峽大壩未蓄水時,5000噸級的船舶和萬噸級的船隊並不能在湖北宜昌以上的江段中行駛,因為這裡暗礁和淺灘太多,使得“黃金水道”的通航能力大打折扣。可在三峽大壩蓄水之後,“高峽出平湖”不再是夢想,川江航運的奇蹟也將從這一刻開始。

同時,豐都以下的險灘全部被江水淹沒,原有的25處單行控制河段只剩下5處,53座航道訊號臺減少到10座,8座絞灘站全部關閉,僅有的兩處禁夜航的河段也都撤銷關閉。“自古川江不夜航”的歷史,從此結束。

那在戰爭時期,三峽大壩的可抗核打擊嗎?鑽地導彈來了會怎麼樣?

三峽大壩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戰爭時期,一旦遭到打擊,導致變形、潰壩,半個中國將生靈塗他。那麼,三峽大壩的安全性如何呢?

其實在修建之前,三峽大壩的安全性就經過反覆模擬檢驗,完全沒有問題。有可能造成三峽大壩變形潰壩的因素有兩個,第一是超級洪水,第二是大規模武器打擊。

超級洪水

據資料顯示,在1870年,長江發生了歷史上的最大水患,洪峰流量超過10萬立方米/秒,而三峽大壩的安全標準就是在此基礎上再加10%來設計的。簡而言之,如果最大洪水的洪峰流量是10.5萬立方米/秒,那麼三峽大壩可承受洪峰流量高達12.43萬立方米/秒的洪水。

同時,三峽大壩採用了目前最結實的混凝土壩。這種壩型的特點是不怕浸泡,而且還會越浸泡越結實。三峽大壩從建造至今已經蓄水17年了,當時測定的混凝土抗壓能力是25兆帕,如今已經達到43兆帕,抗壓能力幾乎翻倍。

還有一點是,三峽大壩之所以有底氣抵禦超級洪水,是因為它有23個洩洪深孔和22個洩洪表孔。工程專家說:三峽大壩就是為抵禦“萬年一遇”的超大洪水而設計的。

武器打擊

很多人都擔心,三峽大壩能夠抵禦核武器的打擊。關於這一點,國家早就做過大量核爆命中模擬試驗,最後得到的結論是三峽大壩“最抗炸、不潰壩!”

而且,就算往最糟糕的方向想,就算核武器直接命中大壩,也只相當於炸出了幾個關不上的缺口而已,並不會全面潰壩,洪水滔天的情況。

有人會問,既然核武器來了沒用,那麼有針對性的鑽地彈呢?

鑽地彈和傳統的對地攻擊導彈觸之即爆的方式不同,它就像神話中的“土行孫”,鑽到一定深度後再爆炸,又被稱為“深度侵徹彈藥”。

鑽地彈的構想是在上世紀70年代提出的。當時,各國為了躲避空中打擊,紛紛將基地、指揮與控制中心轉入地下。因此,就需要尋求一種新的打擊武器來對地底目標實施打擊,鑽地彈就此應運而生。

鑽地彈被投放之後,它會不斷調整角度,找一個最佳切入點來鑽地。接觸深地目標後,立即產生地震波,擠壓扭曲設施裝置。其破壞力比同當量的地面武器大10-30倍。

前段時間,國外公佈了一段武器測試影片,主角是一枚超級鑽地彈。這枚超級鑽地彈可以穿透土壤200米以上,在混凝土材料中也能穿透61米,各種地下設施在它的面前基本都是紙糊。

但如果投放一枚到三峽大壩上,它卻不一定好使。因為三峽大壩採用的並不是普通的混凝土,而且壩底厚度達到126米,這枚鑽地彈在它面前威力也要大打折扣。但是,如果一前一後發射兩枚,或者多枚,結局或許有所改變。

最後

當然,以上都只是設想而已,如果鑽地彈都跑到了三峽大壩,那麼說明敵人已經突破了我們所有的防禦網了,但這種情況是不吭呢發生的。

金一南將軍嚴肅地說:我們能建起它,也說明我們能保護它。如果有人想要動歪腦筋,可以來試試看!

話題:你去過三峽大壩嗎?

12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果然來了!英國變異病毒暴發,最大實驗室拉響警報,中方火速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