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大秦,終章,天下。

《大秦賦》的熱播引來全網熱議,《大秦賦》的宮鬥劇太多,篇幅78集,秦王政到40多級才親政,凡此種種,傷壞了"秦迷"的心。

回頭看一下《大秦帝國》系列,會發現《大秦賦》是有史以來評分最低的一部,豆瓣評分6.0,而《大秦帝國之裂變》和《大秦帝國之縱橫》9.3,《大秦帝國之崛起》8.3。面對老前輩的評分和風評,《大秦賦》只能望其項背了。

從《大秦帝國》系列來看,一共講述了七代秦王。漢代的賈誼有三篇非常著名的文章,其中《過秦論》中提到:奮六世之餘烈。有了六代秦王打下的基礎,給秦王政創造了統一天下的大好機會,這並非是一人之功,而是幾代人的奮鬥、改革、夢想。

所有的歷史書講到這個秦國天下凝一,都強調由秦統一中國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但是所有教材都回避了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秦統一中國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就是歷史發展的基本動向,這個大趨勢包括兩層含義,一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另一個是歷史發展的偶然性。秦統一天下,是歷史的必然性,這有兩層含義。第一,七代明君;第二,代代重才,這兩點構成了秦統一天下的必然性。從秦孝公到秦王嬴政,一共是七代國君,沒有一個昏君庸主,這個很不容易。再一個,代代重才,都重用賢才,這也很不簡單。

秦國從立國到秦王嬴政,一共六百多年曆史,三十多位國君。而和統一六國關係最密切的,就是秦國最後的七位國君,他們分別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和秦王嬴政。那麼,這幾代國君都做了什麼呢?

第一位,秦孝公。秦孝公時期,所面臨的歷史使命是變法圖強。當時秦國並不是七國中間的強國,秦要統一,必須要自身強大。無論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者一個人,最重要的就是使自身足夠的強大,這是打破困境的唯一出路。孝公抓住了歷史機遇,透過商鞅變法,使秦國迅速崛起,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

第二代,秦惠文王,這個時期,條件變了,歷史使命也變了。商鞅變法以後秦國變強了,秦國一強,其它六國得了紅眼病,因為六國不能看著秦國強大。這樣六國的有識之士就要想辦法,對付強大的秦國。合縱,就是聯合六國削弱秦國,秦國就完了。所以秦惠文王的歷史使命就是打破六國的合縱。秦惠文王也完成了這個使命,辦法就是連橫。

第三代,秦武王,秦武王在位時間非常短,只有三年,因為舉重砸死了,而且沒有兒子。他是明君嗎?秦武王這三年還真了不得,秦武王有一句名言:"寡人慾容車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恨矣"。我想坐著車到達三川,就是現在洛陽一帶,看一看周天子的王城,死了也不遺憾了。

這是秦武王,這個時期,秦國已經很強大了,那麼武王的歷史使命是什麼呢?是抓住歷史時機,東進中原。公元前311年,年輕的秦武王派左丞相甘茂率領軍隊攻打韓國重鎮宜陽,就是今天河南洛陽西邊40公里處,是陝西通往河南的唯一通道,兩邊是崇山峻嶺,中間是一線山路,非常狹窄,是軍事重鎮。

甘茂說要打宜陽,必須聯合魏國,秦武王就派甘茂,帶了一個副使出使魏國,到魏國一談,成功了。魏國同意和秦國聯手打宜陽,宜陽打通了,秦國才能兵出函谷關,所以這是一個關鍵之地。甘茂是一個很有才的人,他出使魏國回來的路上,和副使說,你回去告訴秦王,就說第一,魏國同意跟我們聯手了,第二,你還說,雖然魏國同意了,但是這個仗不能打。你就這樣說,將來所有的功勞都記在你的功勞簿上。

他的副使不知道什麼原因,回去和秦武王說了,武王很奇怪,打宜陽要聯合魏國,現在魏國同意聯合,你說不能打,為什麼?召見甘茂,甘茂講了三件事,三件事一說,秦武王明白了。

第一, 曾參殺人,曾參是古代的一個賢人,在費地居住的時候,這個地方有一個人也叫曾參,結果這個曾參殺了人。之後,就有人給未殺人的曾參的母親報信,說曾參殺人了。她母親知道自己的兒子不會殺人,在織布機上照樣織布。一會兒,第二個人來報告,他母親還在織布,有過一會兒第三個人來報告,他母親把織布機一扔,翻牆就逃了。甘茂說曾參是個賢者,他的母親最瞭解自己的兒子,架不住三個人一說,嚇得就逃了。我不是秦國人,我來秦國幫你們打天下,一定會有人在背後說我的壞話,如果我去打宜陽,有人說我壞話,我既沒有曾參之閒,你也不會像曾參母親那樣信任我,我能打下來嗎?這是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張議無功。惠文王時期有一個張儀,立了很大的功勞,但沒有人說張儀立的功,都說在秦惠文王的身上,說臣子立功不算功,這是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文侯燒信,魏國開國之君魏文侯派了一大將,叫樂羊去攻打中山國,打了三年把中山滅了。樂羊很得意,覺得自己立了這麼大的功勞,應該受賞,結果一見魏文侯,魏文侯搬出一個籮筐,筐裡面是這三年中其他大臣告樂羊的告狀信。樂羊一看這麼多告狀信,魏文侯都不告訴他,壓著不放,支援他打了三年,才明白這個功勞不僅僅是他自己的。所以樂羊就立即跪下,說了兩句話:"此非臣之功也,主君之力也"。這不是我的功勞,是主公對我的信任。在那個制度下,如果得不到領導的信任,什麼也幹不成。

講完這三點,甘茂說,你說我敢打宜陽嗎?宜陽如果一年打不下來,會有多少人說我的壞話,我還能活嗎?魏國雖然同意聯合,但這個仗我死活不能打。秦武王明白了,他說咱們定個盟約吧,你替我打宜陽,我對你是絕對信任,誰告狀我也不聽,甘茂說可以。然後甘茂就去打仗,打了五個月,秦武王收到一大堆告狀信,秦武王動搖了,要求甘茂撤兵。甘茂就回了封信,說咱們的合同還算數不?秦武王一聽這話,就繼續增兵,最後,甘茂把宜陽拿下來了,殺了六萬韓兵,打開了韓國的西大門,秦國的軍隊可以兵出函谷關,直達洛陽。

這個舉重而死的秦武王只活了三年,也沒有結婚生子,但是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第四位國君,秦昭襄王,昭襄王的功勞更大,在位56年,把大兒子熬死了。昭襄王時期,秦國已佔壓倒優勢了,他的歷史使命是繼續東進,摧垮六國的主力,為最後統一奠定基礎。昭襄王在位56年,先用魏冉為相,後用範睢為相,重用白起,白起不負重託,伊闕一戰大敗韓魏聯軍,斬首24萬。長平之戰活埋45萬。秦國統一一共殺了100多萬,白起一個人殺了90多萬。昭襄王連續不斷用兵,基本上摧垮了六國的主力軍,為最後秦王嬴政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而且昭襄王時期,如果聽了白起的話,就有可能把趙國滅了,拖延了幾個月,邯鄲之戰沒有打贏,這個我們講過。所以昭襄王也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第五位,秦孝文王,這個就不好說了,在位三天就死了,既無功,也無過,姑且也稱之為明君。

第六位,莊襄王,就是異人 ,在位也只有三年,時間很短,但是莊襄王幹了兩件大事,重用呂不韋,建立東郡。東郡非常重要,是連線齊國,切斷了六國南北合縱的通道,這是一大貢獻。再一個,利用趙國和燕國的矛盾,佔領趙國37座城池,進一步削弱趙國。所以他在位雖然只有三年,也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第七位,贏政,他的歷史使命是不失時機的發動對六國的統一戰爭,所以贏政即位以後,很快就定下來發動統一戰爭,並且用十年完成了這個歷史使命。在整個過程中,秦國的七代國君沒有一位犯過大的錯誤,七代國君,都有強烈的使命感,都完成了自己肩負的歷史重任,這是很不簡單的。

這七位國君不是有意挑的,是根據秦國的制度,父死子繼,兄終弟及。比如說昭襄王,他是秦武王的兄弟,是太后和魏冉兩個人聯手推上來的,他當時正在秦國作人質,對他來說,完全是偶然的當上國君。他特別能活,做了56年,大兒子在國外作人質熬死了,次子安國君繼位。安國君繼位純屬偶然,因為哥哥死了,繼位三天又死了,然後才是異人,也就是莊襄王。莊襄王即位也是偶然,如果不是呂不韋包裝,他連安國君的嫡子都當不上。七代國君,很多是偶然的繼位,但是所有偶然當上國君的人,沒有一個是昏主。西漢初年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叫賈誼,寫過《過秦論》,上中下三篇,非常有名。《過秦論》上篇,賈誼有一句名言,說秦王嬴政"奮六世之餘烈",繼承了前面六代國君的功業,到他這裡,七代國君連續不斷的努力,最終統一天下,所以從這個角度講,代代明君,不是個簡單的事兒。

在代代用才這方面,七代國君都重用人才,這人才還不是一般的人才。秦孝公用衛人商鞅,秦武王用甘茂,甘茂是楚國人,昭襄王用範睢,魏國人,孝文王短命,不說了,莊襄王用衛國人呂不韋。衛國雖然小,很早就被滅了,但是出了兩個頂尖人才,商鞅和呂不韋。贏政重用楚國人李斯。你看看,七代國君用的都是當時頂級的人才,太了不起了,代代明君,代代用才,這兩個因素疊加在一起,就形成秦國統一天下的歷史必然性。

11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屢遭蛇咬、性侵頻傳,為何尼泊爾女性仍自願住進“月事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