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羚牛
誰也想不到,當野生華南虎難覓蹤跡之後,食草動物們會對當地的生態環境影響如此之大,尤其是秦嶺羚牛。
秦嶺羚牛又叫做白羊,它們屬於偶蹄目中的一員,頭像馬,角像鹿,蹄子像牛,尾巴像驢,所以又稱為“四不像”。
羚牛屬於大型食草動物,一共有4個亞種,其中秦嶺羚牛主要分佈在我國秦嶺地區,棲息在海拔2000-4500米的高山懸崖地帶,屬於典型的高寒生物。
在過去,秦嶺羚牛的數量受到華南虎、豹子等大型食肉動物的壓制,種群數量難以增長;而當華南虎以及豹子逐漸從野外消失後,人類又取代了老虎和豹子,成為壓制秦嶺羚牛數量的存在,甚至導致秦嶺羚牛數量不斷下降,面臨滅絕危險。為了保護它們,我國將秦嶺羚牛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保護等級和大熊貓相當。
隨著近些年來人們對環境保護力度的加強,以及禁獵措施取得明顯效果,秦嶺羚牛有了喘息之機,儘管它們繁衍速度較慢,每年只能繁衍一胎,每胎只有1只,但由於當地缺乏大型食肉動物,使得秦嶺羚牛的個體數量穩步上升,儘管還沒有脫離滅絕的危險,但相對而言它們的數量有所增加。
秦嶺羚牛喜歡群居生活,通常是組成10-40多隻的群體在一起覓食,而它們的這一行為卻給當地環境帶來了嚴重災害。
秦嶺羚牛喜歡在樹幹上打磨自己的角,這可以使它們的角保持地又尖銳又光滑,可以給予天敵以及在爭鬥中獲得一定的優勢。
然而,秦嶺羚牛在打磨自己角時,會蹭掉大量的樹皮,而大樹被蹭掉樹皮之後,昆蟲、鳥類、真菌、微生物等都會趁虛而入,導致大量成年喬木死亡。
在食物匱乏的季節,秦嶺羚牛還會啃食樹皮,取食本就不多的樹葉,導致喬木極其容易死亡。
當大型喬木死亡之後,森林上方將沒了遮擋,以至於陽光能夠直射到土壤表面,小型灌木、草、以及竹子等就會取代原來的喬木。而當灌木以及竹子生長旺盛時,喬木的幼苗將會因光照不足而無法生長成為大型喬木,以至於原來的森林都被竹林所取代,而這對於當地的其他食草動物而言非常不利。
羚牛對環境的改造由於羚牛對環境的改造,使得大量喬木死亡,而竹林面積卻擴大。按理來說,竹林面積擴大應該更有利於大熊貓生長,但事實並非如此。
大熊貓喜歡生活在有一定密閉性的森林裡,這是因為大熊貓比較膽小,在遇到危險時,它們會選擇爬樹求生。
另外,大熊貓還會在樹幹上留下氣味,這是因為大熊貓屬於獨居生物,在野外環境下大熊貓很難遇到彼此,因此在發情期時,它們會透過氣味尋找異性,並與之交配。
但是大熊貓留下氣味的這些樹,如今卻經常被羚牛當做打磨角的樹,使大熊貓留下的氣味消失,造成生活在同一區域內的大熊貓無法發現彼此。
羚牛雖然仍未擺脫滅絕的風險,但羚牛喜歡群居生活,而這又給當地村民帶來嚴重威脅。在過去幾十年裡,秦嶺地區一共發生羚牛傷人事件155起,其中導致22人死亡。
也就是說,儘管我們對環境的保護,對當地的生物起到了一定的影響,但由於大型食肉動物的缺失,當地生態鏈依舊沒有健康運轉。真正想要使當地生態環境恢復往昔,可能還要大型食肉動物的介入。
儘管現如今在秦嶺羚牛生活的區域已經難見大型食肉動物的身影,但食肉動物並未消失,豹子、熊以及狼等都還存在,只是它們會不會到達這裡,能不能取代老虎在這裡的位置,仍舊未知。
而我們在把希望寄託於食肉動物的同時,也應該想出應對大型食草動物氾濫成災的策略。
總結值得說明的是,其實秦嶺羚牛並未氾濫成災,仍舊有滅絕的風險。只不過最近這些年來環境的保護,以及秦嶺羚牛喜歡群居生存,以至於它們對當地的環境改造非常顯著,能夠被人類直接觀測到,以至於人們認為秦嶺羚牛氾濫成災。
不過,由於當地缺乏大型食肉動物,使得秦嶺羚牛幾乎沒有天敵,數量逐漸增多的它們,逐漸成為了威脅當地環境的一個物種,為了保護當地的生態系統正常運轉,我們需要想出一個萬全之策應對這一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