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都有一個共同煩惱:沒錢。
那如何才能變得有錢呢?答案是向有錢人學習致富的智慧,比如,查理.芒格。
96歲的查理芒格是低調的世界級富豪,股神巴菲特曾這樣評價過自己這位合夥人:
“查理拓展了我的視野,讓我以非同尋常的速度從猩猩進化到人類,沒有查理,我會比現在貧窮得多。”
查理芒格和巴菲特都是世界上最會賺錢的人,他們的伯克希爾公司創造了,在50年內保持平均20%以上的年複合增長,一舉助他倆成了頂級富豪。
巴菲特的賺錢策略很簡單——“慢慢的變富”,而查理芒格的賺錢智慧卻藏在《窮查理寶典》裡。
我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完全被這本書的名字打敗了,“窮”和“寶典”兩個詞太像營銷噱頭,太俗氣了,哪像是一本蘊含著頂級富豪智慧的書。
但讀完內容之後,我又再次被打敗了。雖然書名奇怪,開口閉口談變富的內容也比較俗,但卻俗得很高階,很受用。
裡面句句都是經典,一些精闢的見解時常讓人有種想拍腦門直呼自己以前怎麼那麼傻的衝動。最關鍵的是,它真真切切的修正了自己的財富觀和人生觀。
我不知道查理芒格這本書會影響多少人,至少裡面關於如何變得富有的原則讓我受益至今,今天我把它分享給你。
01“要朝前想、往後想——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第一個原則是:逆向思考。
查理芒格顯然非常精於此道,基於這個原則,他說出了一句擲地有聲的話:要朝前想、往後想——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
查理芒格愛用一個農夫的一句話,來闡述這個樸素的價值觀。故事裡的鄉下人說:要知道我會死在那裡就好了,我將永遠不去那個地方。
這句簡單而又略顯白痴的話,其實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
一個多因素的複雜問題,如果採用逆向思維,更容易找到答案。很多時候我們把問題倒過來想,通常能更加洞察的成敗關鍵點。
比如,如果你想要賺到更多的錢,考慮的問題不是“如何才能積累更多財富?”。相反,你應該問自己“如何才能一貧如洗?”,你應該找到讓自己一貧如洗的因素,然後避免它。
也許從底層邏輯上來講正面思考和反面思考沒多大區別。但高手們都知道,解決生活難題和解決複雜的數學證明題類似,逆向思考往往能把陷入死衚衕的思維解放出來。
逆向思考可以被運用到所有場景。比如,什麼會讓我們在股票投資中失敗呢?我們應該避免什麼呢?
有些答案特別簡單,例如,因為貪心無節制的加槓桿,無疑會讓股票投資失敗。所以我們應該養成“不懂之前堅決不買”的習慣,被貪心左右心智顯然是要避免的。
逆向思考對於一個向上走的人來說,就像是能夠借力攀登的凸起,只要你抓住了這些要點,就能夠走得穩、上得去。
02“你們要想到,自憐是於事無補的”第二個原則是:擺脫自憐。
芒格曾直言,自憐這類“自我服務偏好”的心理因素經常導致人們做傻事,它往往是潛意識的,所有人都難免受其影響。
自憐對人的傷害是非常陰險的,常不知不覺中讓人幹傻事,聰明人也難以逃脫。
莫扎特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但他大部分生活都過得非常糟糕,因為他強烈的自憐心理,總是認為“自我”有資格去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所以總是透支自己的收入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自憐心理讓人有強烈的自我滿足的慾望,當它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讓人近乎偏執,而偏執是最難扭轉的東西,是種災難性思想。
比如,你想存一筆錢來投資讓自己變得富有,但如果你沒有擺脫自憐,很可能根本存不起來一筆錢。
很可能今天想到自己過得很苦,必須得安慰一下自己,就將之前的儲蓄花了一半。也有可能,一做事自憐心就出來作怪,讓你難以保持專注的狀態,總想著去娛樂放鬆取悅自己。
自憐會帶來很多消極的影響,它是一種錯誤的思維方式。只有避開它,才能增大實現目標的機率。
關於如何擺脫自憐,查理芒格建議使用他朋友的卡片。
芒格有個朋友隨身帶著卡片,每逢有人說了自憐的話,他就會遞上一張卡片。上面寫著:你的故事讓我很感動,我從來沒有聽過有人像你這麼倒黴。
卡片的意思很委婉,但指向性卻很明確:任何時刻,你都應該記住自憐是於事無補的。
不管發生過什麼事,自我可憐都無濟於事,一個人也只有消除了自我服務型偏好,才有可能識別出正確的選擇,做正確的事,否則你是沒法實現人生目標的,更別提變得富有了。
03“必須清楚自己擅長什麼,優勢是什麼,必須在自己的能力圈之內競爭”第三個原則:在能力圈內競爭。
查理芒格在《窮查理寶典》中提到:想要變得富有,最好保持在能力圈內競爭。
什麼是能力圈呢?簡單來說,就是隻做你最擅長的事。
當你與人競爭時,假如你不擅長表達,僅僅擅長埋頭幹活把事做絕,那你就不要輕易在表達的領域和別人爭。
假如你對投資基金很有心得,但是對股票一知半解,那你重倉的領域應該是基金,股票投資則應該是補充性的,甚至是放棄。
這跟中國傳統文化講的揚長避短一脈相承。
現實中也有足夠的事實向我們證明了,如果一個人能夠持續在自己的能力圈內競爭勝利,那麼形成的頭部效應就會讓他獲益巨大,尤其是在現在這個移動網際網路發達,能夠形成超級個體的時代。
道理很好懂,但這個原則依然很有迷惑性:大多數人其實是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圈在哪的。
查理芒格在書中卻很漂亮的回答了這個問題,我想這也是《窮查理寶典》比市面上大多數渾水摸魚的書籍質量高的原因。
芒格說:
如果你確實有這個能力,你就會非常清楚能力圈的邊界在哪,如果你問自己是否超過了某些方面的能力圈,那意味著你已經在圈子之外了。
這很像愛因斯坦被問到是否博學時,他卻說自己很無知的說法:以一個人的能力半徑畫一個圈,能力越大的人圓圈周長也就越長,他無知的也就越多。
這些話頗有幾分哲學的意味,但仔細一想想他們說的都完全正確。
一個越有能力的人,越會對知識的磅礴複雜感到敬畏,越會覺察到自己的無知,能力圈的邊界也就能被輕易找到。
世界富豪的智慧精華查理芒格的智慧遠不是3個原則能夠講清楚的,上面也僅僅是我自己的淺顯理解,因此我建議你自己去讀讀《窮查理寶典》這本書。
這位近百年以來最成功的投資家之一,不僅在書中寫下了他的心路歷程、成為富豪路上的決策方法,還記錄了過去20多年中高質量的演講與公開訪談(包括在哈佛、耶魯等世界名校畢業典禮上的演講)。
以及之前在網路上被炒得火熱的“多元思維模型”,不過在此我要說一句,網上大多數關於芒格多元思維模型的解讀都是扯淡。
很多人竟然淺顯的理解為,多元思維模型就是單個的學會某種學科就會擁有的東西,殊不知這是對多元思維模型的最大誤解。
關於多元思維模型的正解,一直藏在《窮查理寶典》中,不多讀幾遍細細品的人是讀不出來。
查理芒格這本書,是為數不多值得反覆讀的經典智慧啟蒙書,我讀了至少不下10遍。
每讀一遍,芒格深邃的思想,都會將我的關於人生迷茫、如何變富等觀念從頭到尾斧正一遍,最難能可貴的是,他還給出了一些可以落地操作的實踐方法。
這本書,上至耄耋老人,下至青年學子,都可以讀一讀。尤其是那些剛步入社會,有理想有抱負,想在以後變得富有的年輕人,96歲世界首富的智慧,一定會給你巨大幫助,實現財富增長。
另外再告訴你個秘密,《窮查理寶典》和芒格一樣低調,知道它的人不多,看過它的人更少,但凡是讀懂了的最後都受益終身。
有需要的朋友抓緊找來讀一讀吧,讓我們一起做努力的人,奮鬥的魂,悄悄的變富,然後驚豔所有人。
#窮查理寶典##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