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孩子是父母生活的動力和希望,看著小寶寶依賴自己的神情,沒有哪個父母能狠心放手不管自己的孩子。

中國式家長更是注重血脈的延續,對待自己的孩子會傾注全部的心血,為了孩子的將來,自己能吃盡所有的苦頭,丁尚彪就是其中一種。

紀錄片《含淚活著》,為了孩子背井離鄉的小半輩子,父親的身份讓他生出了一往無前的勇氣

1954年出生的丁尚彪,只是個普通農民,經歷過上山下鄉,卻錯過了高考,沒學會什麼生存技能、也沒有學歷和文憑,到35歲依舊和家人過著貧窮的生活。

他不是沒想過改變自己的生活,只是一直苦於沒有機會和條件,直到有一天他買了一份招生簡章,為了改變現在的生活狀態,他決定去日本留學,學費很貴,但是為了女兒和家庭,他隻身一人遠走他鄉。

日子可以說是用非常艱苦來形容了,沒有錢只能打工,白天一份工作,晚上一份工作,七年來,沒有一天休息,什麼工作他都做過,每天工作到很晚,沒有電車的時候就沿著鐵軌走回住處。

這一切的堅持,都是為了遠在家鄉的女兒,他已經知道了學習的好處,他想掙錢讓女兒也能出國留學,去追求更好的生活。於是整整15年,他沒回過一次家,一直在為女兒攢錢。

女兒被母親教育的很好,在大洋彼岸的這頭,也很想見見父親,於是在去美國紐約州大學留學的路上,特意轉機去了一趟日本,和父親相聚了一會。在他出國15年之後,女兒學有所成,終於把父親接回了祖國。

15年沒回家,支撐他的是他作為父親的責任和對女兒的愛,他相信,女兒是希望,也是他們對未來的憧憬,這個父親讓人敬佩,也讓人流淚,如今他們一家人生活的很幸福,可以說是“反轉人生”了,他終於可以“笑著活著”了。

相比較《含淚活著》,中國另一個紀錄片《父親》,最後的結局令人唏噓

這也是一個寒門父親,想培養出大學生兒子的家庭,老韓是陝西的工人,為了給西安石油大學的兒子湊學費,每天都在工地上打工,住宿舍、啃饅頭,高昂的學費讓他本來就彎下的脊背更加沉重。

每個月掙五六百元,自己只留150元吃飯,剩下的大多數都給兒子,只是這幾百元,對於一個大小夥子來說是完全不夠的。兒子提出想要兼職補貼自己和家裡,遭到了父親的嚴厲拒絕。

老韓認為,孩子上學的時候就要好好學習,等畢業了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將來當上白領,坐在辦公室風吹不到雨淋不著,不用像自己一樣吃苦。不能自己掙錢,小韓靠室友接濟,自己下課撿瓶子度過了四年。

畢業後的生活並不像想象中美好,小韓不敢開口找工作,找到的工作全是保安、服務員、導購之類的,和大學專業毫無關係。小韓已經自暴自棄了,他說:“找不到工作,要生活,幹什麼都行。”

父親也很難以置信,他不知道自己用命去供的大學生到底值不值得,小韓還不如中專畢業的妹妹掙得多。

其實這就是家庭教育的“鍋”,同樣是父親辛辛苦苦掙錢供孩子讀書,小韓平庸一生,小丁卻讀下博士學位成為醫生,讓父親過上了好日子。

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性格有很大的影響

老丁本身就是個自立自強的人,孩子在人生上很成功了,他也依舊堅持自己賺錢學習;老韓是把全部希望都壓在了兒子身上,對待兒子態度也很強硬。

對待孩子,不要給太多壓力,而是多鼓勵

從不讓小韓打工這件事可以看出,老韓是個很強勢的人,只讓兒子學習,將來光宗耀祖,無疑是在無形之中給孩子巨大的壓力。生活拮据的小韓,逐漸養成了極度自卑的性格,他連面試都不敢開口。

對待學習,不應該太過功利,而是要學會“學習”

好好學習不應該只以“掙錢”為目的,不少家長都有一個誤區,那就是“好好學習將來找個好工作。”好好學習是個很籠統的概念,這樣會讓孩子產生“一心向錢”的錯誤金錢觀。

在學校學習的不是知識,而是學習的能力,不如社會以後,好的學習能力能讓孩子更加適應外界的變化,學習更多的生存技能,這樣人生才能越走越遠。

5
最新評論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之工程人的苦,你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