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人不過外國節”聲音的發酵,正在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其中,更有個別學校和家長髮出了“抵制聖誕節”的聲音。理由是:對西方節日的重視超過了很多中國傳統節日,並且反映了目前在中國社會,西方文化正在過度擴張。與之對應的,是Y世代和Z世代年輕人,對擁有法定假日地位的傳統節日淡漠,對諸如聖誕節等“洋節”有著極高的關注度和參與熱情。
“洋節”在中國,真實意義是什麼?
在中國,由於複雜的歷史原因,西方宗教對國民的滲透並不深入。對於信奉社會主義、無神論的中國人而言,以聖誕節為首的洋節,其功能性意義遠遠高於其文化宗教意義。在大多數人看來,聖誕節的存在更多是為了社交、購物、放鬆。在中國,聖誕節尚不屬於法定假日,未來也不具備聖誕節轉變為法定假日的社會基礎。因此聖誕節對多數人的意義,其實與“618”、“雙11”等商業助推產生的節日,並無顯著差距。
再說“洋節”中的感恩節與復活節。感恩節是加拿大與美國的全國範圍節日,在美國文化中,是假期、火雞盛宴以及黑色星期五、買買買的代名詞。在美國獨立後,感恩節被設定為全國節日,但由各州臨時決定各自的慶祝時間。1863年,美國總統林肯首次宣佈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是聯邦感恩節。至於復活節,由於其濃厚的宗教色彩,商家並不便於將其與購物等商業行為進行強關聯,因此在國內並未流行開來。
抵制“洋節”?只為上綱上線
著名經濟學家薛兆豐曾說過“商業是人類社會最好的福利”。在引入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同時,文化的交流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以外來文化為理由抵制洋節,與數年前的抵制日貨沒有本質區別。以抵制洋節的名義,來阻止西方文化、西方宗教潛移默化的影響,無論從目的,還是出發點,都折射出了對文化和制度的不自信。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西方人在中國春節期間,釋出各類以漢語為語言的春節快樂的影片、以及推文,抵制洋節的這一部分國人,選擇視而不見。在悉尼,每年超60萬人慶祝春節。在紐西蘭,春節時有周末慶祝活動。在美國紐約,春節更是公立學校的假日。抵制洋節是雙標,同時也是一種神經過敏。
抵制洋節並不能弘揚傳統文化
對於洋節盲目的形式上抵制,對第三產業所帶來的影響更為深遠。如娛樂場所、餐飲業,這些不具備法定假日身份的洋節,刺激和拉動消費的作用非常顯著。同時經濟的發達又是文化自信的基礎,之所以西方文化可進行持續輸出,其根本原因還是西方國家在經濟基本面上較中國具備顯著優勢。主張傳統文化並弘揚的基礎,離不開經濟體量先向西方看齊。
西方節日有哪些?重要嗎?
在以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中,西方節日正在也正在進入國人視野。其中國際性節日中人盡皆知的包含三八婦女節、五一勞動節。宗教性節日除了前面提到的感恩節與復活節,還有萬聖節等等。作為節日,具備長期價值的衡量指標是“熱鬧”。無論國際性節日,還是中國節日或者西方節日,西方節日對大多數中國人而言並不重要,與“618”、“雙11”並無二致。單純的抵制西方節日只能抑制國內消費。和而不同,相容幷蓄,才是中國人應有的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