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因為自由,黃逸梵拋棄親生女兒遠赴國外,可當她真正到達國外才知道,真正的自由充滿了孤獨。
一、出走,為的是自由
嫁給張志沂,是黃逸梵認命的選擇。
黃逸梵受新式思想的影響,嚮往自由,渴望自由戀愛,但是她缺乏衝破一切的勇氣,不敢違背家庭、不敢獨自一人遠走。
而這種勇氣,在結婚後,張志沂給了她。
結婚之初,張志沂還算是文質彬彬的才子,雖然行事作風略有古板,但好歹是個務正業的體面人。可後來,隨著形勢變化,張志沂事業受挫,直接破罐破摔,轉而成為“吃喝嫖賭”的公子哥。
女人從來不怕丈夫能力差,卻最怕丈夫不求上進。
哪怕是女兒張愛玲年僅4歲,黃逸梵也無法繼續和張志沂生活。
於是,趁著張茂淵出國留學,她便以此為由一同遠走,放下家庭、也放下了親生女兒。
這一走,雖然不等於明面上的離婚,但也基本等同於與張志沂斷絕關係。即便後來黃逸梵回國,她也不過是為了走個離婚的手續。
促成黃逸梵遠走的,是她心中嚮往已久的自由,是小姑子給的藉口,更因為黃夫人去世她分得大批遺產。
天時地利人和具備時,她選擇了追求心中的快樂。碼頭上,女兒張愛玲痛哭流涕,她也沒有回頭。
二、所謂自由,吃喝玩樂
可是,很多時候,嚮往自由,並不等於能夠得到自由。扔下親生女兒遠走的黃逸梵,並沒有過上想象中的幸福日子。
剛出出國的日子裡,黃逸梵一邊留學、一邊結交名流,每日唱歌跳舞,非常暢快。甚至她還表示自己愛上了旅行,稱人生的意義就在於旅行。
可是,每次熱鬧過後,在無人陪伴的時刻,她總會感到異常孤獨,難道這就是所謂的自由麼?
幾年之後,黃逸梵回國,回到張家。可不過一年多,她與張志沂又陷入了無休止的爭吵中。1930年,兩人徹底離婚,她再度奔向國外,臨行前,她以她的方式安頓好女兒,與張志沂達成協議:不可短缺張愛玲的教育。
每一次去往國外,黃逸梵都會以自由之名行墮落之實,實則內心空虛。於是,便有了黃逸梵的第二次回國。
也正是這一次回國,讓黃逸梵和張愛玲的母女關係達到了冰點。
黃逸梵為張愛玲安排學業,變賣古董替她交學費,本來溫情的舉動,從黃逸梵口中說出來卻成了“這個月沒添新衣服,都是為了你”、“這周沒去喝咖啡,都是為了你”!
日子久了之後,自尊心極強的母女倆終於反目,張愛玲放下狠話,要還母親的撫養之恩。而黃逸梵又去繼續追求她的自由生活。
這一次出國,黃逸梵依舊以“變賣古董”為生,她的自由是表面的自由、是膚淺的自由。
單純看個人能力,黃逸梵雖然長相不錯,但缺乏一技之長,最重要的是,她沒有強大的事業心。
對於這樣的人而言,所謂嚮往自由不過是等同於“吃喝玩樂、無憂無慮“。而事實上,黃逸梵亦是如此。
三、親女流淚,無奈亦無助
真正的自由,代表生活的不穩定,而內心不強大的人會對這種不穩定產生恐懼。
留在異國的日子裡,黃逸梵收養了一個女兒,傾盡全力培養。
有人說,這也是因為她對張愛玲的愧疚,也有人說,這不過是為了滿足黃逸梵空虛的內心。
但不管是哪一種,對於親生女兒張愛玲來說,這都是一種莫大的傷痛。
母親為了自由遠走,拋棄年幼的自己,甚至還嫌棄自己是累贅,到頭來居然在國外收養女兒。
在張愛玲敏感而脆弱的內心裡,黃逸梵的行為無異於點火。
後來,黃逸梵病危,寫信給張愛玲,希望她能夠前往探望。張愛玲知道,此一去,或許就是母親的最後一面。
最終,去見黃逸梵的不是張愛玲,而是張愛玲的100美元。張愛玲用行動表明態度:不去。
有人認為,當時的張愛玲諸事纏身、經濟困難,買機票都成問題,寄去100美元是作為女兒的心意。
也有人認為,張愛玲對母親始終心存怨恨,不願意原諒。
但不管是哪種,張愛玲的內心都在流淚。她深知,異國他鄉的是她處於病危狀態的生身母親,即便曾經彼此有矛盾,但終究也有許多快樂的時光。
她不去,經濟困難或許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或許是內心深處的不敢,她害怕看到母親,不知如何面對母親,更害怕看到母親死去,充滿了無奈與無助。
在賴雅的日記裡,曾記敘張愛玲得知母親黃逸梵去世後的反應:
“她(張愛玲)聽聞,大病一場,兩個月後才有勇氣整理母親的留給她的一箱子大古董(可能還有一些傢俱和一些錢,當箱子被開啟時,整個房子充滿了悲傷的氣息。”
這種悲傷,才是真實的張愛玲。
只不過,黃逸梵看不到,也不會知道。或許,她一直都認為,親生女兒不曾原諒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