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即將到來,在這一年誕生的孩子將是"20後"的第一批。從奮鬥自強的"90後",到極具個性的"00後",再到初展風貌的"10後",更迭不斷。
新生的一代又一代的人站在時代的最前端。新舊交替之間是社會發展與運作的基本規律,新鮮的血液不斷產生髮揮作用,而另外一批人正在逐漸老去。
60後的壓力:成長在困境我國法定最晚退休年齡是60歲,這也意味著,邁入新世紀的20年代,上世紀的60後開始逐漸退休。
當我們看向這代"60後",就會發現,從他們的出生到退休,就是我們國家從建設初期到如今的社會主義強國的歷史卷。每一個重要節點,每一處細枝末節,都與60後息息相關。
相比於出生在新時代的年輕人,60後承受了太多的壓力。
60後代表著1960年到1969年間出生的一代人。他們出生時,由於嚴重的左傾錯誤,加上三年自然災害,新中國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困難。
1961年,持久的乾旱遍及黃、淮河與長江流域,河南等糧食大省產量呈現滑坡式斷崖,進而引發了全國性的饑荒。
缺少米麵,只能靠紅薯地瓜填飽肚子,飲食不均衡引發的浮腫病更是導致大批大批的人死亡。
據統計,1960年我國減少人口1000萬。千萬人沒有熬過那段艱苦的日子,而60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生。
這種情況下的誕生為家庭帶來了喜悅的同時,也讓家人們發愁該如何養活一個個的孩子。
所幸中華民族頑強的毅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讓廣大農民哪怕是吃樹皮草葉,也終於熬過了那段艱苦的歲月。1964年糧食豐收,饑荒逐漸緩解。
但是越是偉大的事業,往往越要經歷艱難的考驗,尤其是經歷了那個十年歲月。據應增效益推算,當時十年間我國損失的直接經濟高達5000億元,這極大地阻礙了新中國發展的腳步。
然而,在這期間,我國依舊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學技術成就,這也給了60後極大的鼓舞與激勵。如東方紅衛星,原子彈,秈型雜交水稻等,都強烈地振奮了恰在學生時代的他們。
再殘酷的打擊,也不能摧毀他們對真理的追求與對國家的忠誠。他們正是在這種經歷中,逐漸體會到精神的韌性,培養了頑強拼搏,掙扎著也要走下去的品質。
60後的科學文化知識學習曾一度被耽誤,而1977年恢復高考後,他們又一次獲得了改變命運的機會。
那年冬天,577萬考生走入考場,奔赴新的人生目標。那正是60後的時代,他們從被下放的農村、草場、工地彙集在一起,從一無所知到自學成才。
最終,儘管只有30萬人左右被錄取,但是極大地鼓舞了還是學生的60後,越來越多的人參加高考,考入理想的學校。而沒有被錄取的人,也帶著習得的知識,重新尋找到了熱愛的事業。
無論哪種結果,知識始終是支援他們的精神力量源泉。
改革開放:60後艱苦奮鬥的開端而60後最辛苦的幾十年,卻是從改革開放說起。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國家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次年設立經濟特區以後,大批的年輕的60後收拾行囊,從內部地區趕往深圳、珠海、廈門等經濟特區。
60後背井離鄉,來到當初一窮二白的小漁村。深圳市從建市之初的30萬人口,發展到如今常住人口超過1300萬的規模,其中60後在最初的建設發展中起到了奠定基礎的關鍵作用。
留在農村沒有選擇出去發展的人,也在自己的位置上默默作出著貢獻。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正值年輕的60後將渾身力氣都揮灑在自己負責的土地上。
從1978年到2013年,我國糧食總產量由6595億斤增長到60194萬噸,正是那一代60後將自己的半生都傾注在農業建設上,才有瞭如今中國的糧食奇蹟:7%的耕地養活22%的人口。
沒有現代化的農業機器,60後靠著鋤頭鐮刀、黃牛雙手開墾荒地,種植糧食。
從1987年到最近,我國耕地面積增加了5000萬畝。荒山變良田,化害為利,背後是60後用生命換來的犧牲紅利。
可以說,60後是改革開放的踐行者,他們用自己從青春年華到白髮蒼蒼的四十年為中國改革開放事業鞠躬盡瘁。
在市場經濟和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後,60後獲得了更大的施展抱負的空間,他們是第一批將知識運用在經濟上的改革者。剛剛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十幾年裡,是他們以切身行動讓中國經濟創造了新的世界奇蹟。
1996到2017年的二十年間,我國企業數目從260萬迅速增加到1800萬個,市場主體從49萬戶增長兩百倍跨越到9815萬戶。在這樣的發展過程裡,60後是見證者,也是參與者。
60後用自身的努力證明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新中國的巨大生命力與高度適用性。從無奈而僵硬的計劃經濟跳脫出去需要多大的勇氣?他們頂著莫大的壓力,承擔撫養家庭的責任、突破舊觀念、走向新城市…
每一項都證明他們不是00後眼裡“呆板不明的老人”,而是一個個有著創新力量,開創精神、改革能力的時代先鋒。
邁入新世紀,60後也逐漸老了,但是新中國也在他們的努力下越發強大,他們為解決中國幾千年來的溫飽難題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出生在一窮二白的新中國,成長在自然災害、人為鬥爭裡,60後卻憑藉著頑強的毅力保持著中華民族開天闢地的精神,達成了一樁又一樁的壯舉。
從宏觀上看,60後的壓力來自於新中國建設時期的艱苦困難。而細化來講,他們中許多人都擔憂自己能不能吃飽飯,能不能有學上,能不能養活家裡人,能不能讓下一代變得更好。
60後至今充滿壓力的生活如今已經五十多歲的60後,半輩子的打拼並沒有讓他們獲得安靜的生活。他們依然生存在壓力之下。
隨著新中國醫療水平和生活條件的不斷提高,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從1981年的67歲提高到2017年的76歲。如今我國有著超過2.4億的70歲以上人口,60後作為他們的子女,也承擔著撫養的義務。
上有老,下有小,小還有小,這可謂是60後最真實的情況了。再者,如今60後中的很多已經做了爺爺奶奶,由於子女也在為生活忙碌,無暇照顧孩子,他們只能幫著撫養孫輩。
生活上,五十歲的父母能夠自己照顧自己,因此三四十歲的子女不需要對此投入太多精力,可以更專注地忙自己的事業和家庭。
但是60後的父母已經失去了自我看護的能力,他們有的年老力竭,有的積勞成疾,不管是傷、病、還是弱、殘,都需要60後來照顧看護。
80後和90後固然因為房貸、車貸等壓力很大,但是他們背後尚且有作為60後的父母幫扶,而60後又能向誰求助?
60後如今也年近退休,他們自然要為自己的養老生活考慮,但是他們中許多人,把大半輩子的積蓄都留給孩子的房子和車子,因為剛出社會不久就要結婚的子女大多手裡沒有那麼多的積蓄,結婚難在如今的年輕人群體中不是什麼罕見的事情。
他們還要為子女考慮,讓子女的養老負擔輕一點,因此為自己留一筆養老錢很關鍵。這也是60後哪怕臨近退休依舊不敢鬆懈的重要原因。
甚至退休再就業的情況也極為常見,目前我國60歲以上就業人數在9230萬人以上,而今後隨著再就業的逐漸流行,會有越來越多的老人選擇這條路。
對於大多數的老人來說,再就業不是因為想要繼續體驗忙碌的生活,也不是為了繼續實現自己的價值。就是為了再賺一筆錢,再幫襯一下子女,照顧一下父母,給自己以後的生活減輕一點壓力。
60後的幸運之處:時代的契機但是60後在承受最大的壓力的同時,也有著他們幸運的地方。
60後出生在新舊交替的年代,經歷過對封建殘餘的掃除,從事的是社會主義的任務。
這樣寶貴的經歷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沒有過的,應運而生的60後肩負的是前所未有的重大使命。
這樣的使命帶來了大量的機遇,改革開放後新中國一片繁榮初生的氣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的職業流通自由化,對於破除全分配的上崗模式有著極大的作用。
從1978年到2016年,我國第一產業的比重從71%降低到了28%。60後作為首批流通工作崗位的受益者,自身獲得了極大的發展與變化。
他們是第一個走出農田,在國家快速進行工業化轉型的路上,將自身的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實現統一的群體。
如今,習慣了普通體力勞動的大多數60後已經難以勝任日益發展的人工智慧、高新科技行業,即將面臨退休。
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60後的退休將進一步加重我國的人口老齡化,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們不能享受到國家的養老政策。相反,60後的幸運之處就在於,國家越來越重視、優待老年人口。
由於上世紀後期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降低了人口出生率,新生人口降低,老齡化程序大大加快。
為了應對嚴峻的養老問題,我國正逐步出臺更多的養老福利政策,社會上關愛老人的呼聲漸高,行動也在增加。
2019年,我國的養老保險基金收入在5.6萬億元左右,支出約5.2萬億元。透過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結合,養老保險基金的收入大於支出,養老保險基本穩定執行。
我國也在逐步改變養老的承擔分配方式,從以前家庭養老、單位養老轉向家庭、企業、社會、國家一體化養老。讓老人既能夠得到足夠的養老資金,也能夠得到社會和家人的關心照顧。
在物質和精神上共同發展養老服務,這是60後的養老,也是新時代中國發展的養老服務方向。
60後從出生、學習、到工作,成家,每一個行為都在實現一個個突破,連如今接受養老依然走在時代前端。
面向60後的養老服務,是全社會齊心協力的成果不可否認的是,目前養老服務方面還存在著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國家政府面臨著巨大的養老壓力,養老仍舊是一個艱鉅而困難的任務。
但是全國上下正齊心協力為這項事業努力,60後即將作為被服務者,享受日漸完善的養老體系,老年的幸福自然可以期待。
隨著時代的變遷,不同時代的人產生隔閡的現象越來越多,尤其是在智慧手機發達的現在,而60後剛好趕上了時代發展的末班車。
複雜的經歷讓60後也十分願意主動去學習新的知識,瞭解新的事物,他們習慣了自己走在前面,在任何時代都有一番作為。
時代的便利讓60後享受到了新的紅利,他們也能夠熟練使用支付寶進行網購,約上老友乘坐高鐵、飛機一同旅遊。
相比於已經走不動的高齡老年人,和走不開的年輕人,60後無疑是有一些優勢的,他們中的許多人都能夠抽出充足的錢和時間來旅行。
"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60後如今也步入知命之年,更多地明白理想實現的艱難,而不去強求。畢竟,追求得太多太累,知足地幸福就是幸運的。
每個時代的人都有自己的壓力,但是我們不能夠只去抱怨和比較哪一代的壓力最大,哪一代最不容易。更重要的是尋找到讓自己感到幸福的地方。
明白這個道理,就是60後最幸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