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前一段維特根斯坦以“邏輯”為中心,把世界分為“可言說的,和不可言說的”,而這條分界線就是“邏輯”,維特根斯坦說:邏輯充滿了世界,世界的界限也是邏輯的界限。而後一段維特根斯坦是以“語言”為中心,尤其是日常語言,透過對日常語言的分析,構建了自己的認識論思想。另外《哲學研究》的寫作風格和前一本也有很大的差異,《邏輯哲學論》語言非常的簡練、精確和邏輯嚴密,只有70多頁,思想非常深邃。但後一本《哲學研究》語言上更加瑣碎一些,思想表達也更加模糊。今天我們簡單來對比維特根斯坦前後思想的主要差異,看維特根斯坦是如何實現自我顛覆的?

在人類古代文明中,主要有三個方向:以中國為中心的華夏文明、以印度為中心的印度文明、以古希臘為起點的西方文明。第一個華夏文明,是以“實用主義”為主,注重經驗、直覺在認識中的作用。我國古代的經典,尤其是《道德經》中的“道”很大程度上隱喻自然之道,大自然的變化和規律。有直覺和經驗的成分,而儒家思想更是充滿了實踐智慧,這種實用主義和經驗主義為的思想中,知識雖然不是確定的,但是知識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於生活。第二個方向是印度文明,是以“虛無主義”為主,他們認為,我們無法獲取確定的知識,說明世界存在某種虛無性,我們自以為真實的世界,其實是一片虛無。而古希臘在實用和虛無之外找到了第三條路,那就是:理性。感官和直覺無法獲得百分百確定的知識,但是理性可以。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提出了著名的“理念論”,區分了現象世界和理念的世界,相較於現象世界的虛幻和不真實,理念的世界才是真實的、本質和、精確的,並且,認為我們可以憑藉理性去認識理念的世界,而在此之後,西方哲學就沿著理性的道路越走越遠,而維特根斯坦的前期哲學思想,顯然是秉持了這種“理性”的精神,並且透過語言分析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思想。所以,維特根斯坦在《邏輯哲學論》中,提出了邏輯是世界的邊界,以“邏輯”來區分了可言說的和不可言說的世界。

但是到維特根斯坦後期的《哲學研究》中,顯然,他已經看到了邏輯和理性的侷限性,以及狹隘,並由此進行了自我批判和反駁。在《哲學研究》中,維特根斯坦說:“世界被一種光環包圍,它的本質、邏輯呈現出一種秩序,是事實上的世界先天秩序。我們在這樣一種幻象之下,認為命題概念、詞語、證明、真理、經驗等之間存在的秩序。這個秩序是一個所謂的超越概念之間的超越秩序。當然正好相反的是,如果這些詞彙,語言,經驗,世界有著一種用法,它也必然和桌子、燈、門這些詞彙的用法一樣謙卑。

從這一段話中,我們看到了維特根斯坦反思自己語言學思想的一個縮影。維特根斯坦在前期認為,可以透過語言的邏輯來把握世界的本質,但是這是一種幻覺,不僅如此,他更進一步認為,這個目標是任何人都無法實現的。語言的本質上是一個遊戲,在哲學裡貌似崇高不朽的詞彙,和普通詞語比較起來,並沒有什麼特別的。

在《哲學研究》中,維特根斯坦看到了邏輯之外,更加廣闊的世界,意識到那種對語言結構的邏輯分析,對於活生生的語言來說,是過分狹隘了。就像他在《哲學研究》中說的:一個詞的意義是它在語言中的使用。語言是思想的載體,但是語言本身並沒有所謂的本質和意義,語言是一種遊戲,由此他提出了著名的“語言遊戲說”。

所以,從上面我們其實可以看出,維特根斯坦前期的思想,更注重理性、邏輯,認為透過語言的邏輯,透過理性可以解釋世界的本質,這種思想本書開闢了一個新的哲學流派,語言分析哲學,但是後期維特根斯坦對自己的思想進行了顛覆,認為之前的思想有嚴重的錯誤,並進行了推翻,從本質主義轉向了反本質主義,從注重理性和邏輯,轉而更注重直覺、經驗和實踐,這不得不說也是維特根斯坦對自我的一種超越。

6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好尷尬,因為下面癢偷偷撓被人看到的社會性死亡事件我不想再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