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在人們的一般印象裡,西亞和中東就是伊斯蘭教的天下,當然以色列是其中的一個例外。不過少有人知的是,在步入新世紀以前,黎巴嫩也是一個非伊斯蘭教國家,甚至確切地說這是一個穆斯林佔少數的基督教國家。那麼在伊斯蘭教興盛的中東,基督教是如何在黎巴嫩紮根的呢?隨後它又是如何被一步步伊斯蘭化的呢?

從位置上看,黎巴嫩處在地中海東岸,是一個面積僅僅10452平方公里的山地小國,千百年來其境內的基督徒就生活在地形複雜的山區裡。在如今的地緣格局下,黎巴嫩北部和東部被敘利亞包裹,南部則與以色列接壤,這兩個國家分別信奉伊斯蘭教和猶太教。不過在以色列橫空出世以前,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現如今大部被以色列控制)都是穆斯林們的棲息之地。

乍看之下,黎巴嫩作為一個非伊斯蘭教國家夾於其中顯得十分突兀,但這卻是歐洲人在公元11世紀的“傑作”。為響應教皇的號召,大量歐洲基督教國家派出十字軍向聖城耶路撒冷進發,然而前後持續兩百年的戰爭最終以歐洲的慘敗告終。失敗的十字軍後裔並沒有全部撤出中東,受地中海的阻隔,其中一部分基督徒選擇在黎巴嫩的山區停駐,這便是後來黎巴嫩作為一個基督教國家的前身。

步入近代以後,中東逐漸淪為英法兩大殖民帝國相互角逐的疆場,而黎巴嫩則在1920年被國際聯盟交予法國進行委任統治。在法國的委任統治期間,黎巴嫩憑藉瀕臨地中海的良好位置,大力引進西方資本和技術,國內經濟建設水平一度冠絕中東。截止1943年黎巴嫩獨立前,法國的影響無處不在,其首都貝魯特更是有“小巴黎”之稱。不過隨著列強勢力的撤出,中東很快亂成一鍋粥,而處於交通要衝的黎巴嫩則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

黎巴嫩建國之初,其境內的基督教人口占比超過60%,剩下則是伊斯蘭教遜尼派和什葉派,它們加起來不過40%。為了確保國家的穩定,三方協商簽署了《民族憲章》,總統由基督教派別出任,伊斯蘭教遜尼派擔任總理,什葉派出任議長。三者當中以身為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總司令的總統權力最大,不過鑑於基督教人口占優勢的比例,其餘兩派也不好說什麼。然而平衡最終被打破,原因就是巴以戰爭導致的難民湧入。

以色列建國之後遭到周圍阿拉伯國家的聯合抵制,接二連三的中東戰爭導致大量巴勒斯坦穆斯林背井離鄉,而距離巴勒斯坦最近的黎巴嫩就成了難民們首選的目標。隨著難民們持續湧入,黎巴嫩的人口結構最終被改變,穆斯林比例的持續攀升導致他們想要爭奪更多的話語權。從1975年開始,長達15年的黎巴嫩內戰正式爆發,基督徒和穆斯林們不斷髮生著廝殺和械鬥,近百萬人口因此流離失所。

1990年,黎巴嫩內戰結束,交戰雙方簽訂《塔伊夫協議》對政治權力進行重新分配,結果由基督徒出任的總統成了擺設,國家權力悉數歸於遜尼派出任的總理手中。此時穆斯林的人口比重已經從40%上漲至54%,黎巴嫩最終從一個基督教國家轉變為一個伊斯蘭教國家。

19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女子兩萬多做了眼綜合,現在視力模糊,女子:睡覺半睜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