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很快,壓力尤其凸顯,疊加區域中心城市與一線城市對年輕人的虹吸作用,大部分小城、縣域地方政府面臨的老齡化壓力更甚。而基於我國傳統文化與社會結構,老年人多習慣採用居家養老方式,而非統一搬入養老院等全託專業機構。順應這種需求,發展依託社群的整合性養老服務體系,有助於增強老年人口和當地社會的緊密聯絡,增強老年人口對社會經濟活動和公共事務的參與,促進積極老齡化目標的實現。這種發展模式,無疑是小城市與縣城在未來區域規劃上,可以採納的“新”思路。

社群主義於20世紀70年代發端於英國。這種模式強調社群照顧,重視在社群發展養老服務,以及發展社群所能提供的相關養老功能,從而避免機構養老帶來的高成本和隔離性,強調從物理設施、社會交往、資訊服務、衛生服務等多個角度提升社群的養老功能。

一些先期進入老齡化的國家和地區已經總結出了部分成功經驗。日本從1990年提出“黃金計劃”,並於1995年修訂“新黃金計劃”,其內容非常重視以社群為基礎的綜合照料體系的建設,例如整合門診和住院服務、養老機構、加強入戶訪問和社群互助等。美國則實施了基於社群居家養老中心的“包容性老年服務計劃”,(PACE, Program All inclusive Care for the Elderly),整合包括營養師、社會工作者、醫生等不同職業的專業團隊,為繳費的老年會員提供包括照料、緊急救護、慢性病預防等在內的各項有針對性的服務。上海在2005年率先提出“9073”的養老服務事業總體格局,即有90%的老年人口由家庭自行照顧,7%的老年人口享受社群居家養老服務,3%的老年人口享受機構養老服務。類似的安排在全國普遍推行,有的城市如北京實行的是“9064”。但從總體上看,“9073”體系對如何實施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指導並不夠詳細。

地方在構建本地社群整合性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時,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建構:

第一是服務供給的聯動性。社群整合性養老服務是依託社群,實現“家庭—社群—機構”養老服務的相互支援和共同聯動。雖然機構養老不是主流,但與專業人士的適度銜接是有必要的,家庭也需要參與養老機構的管理和服務,所以在規劃之中,不能完全放棄養老機構建設,而是以“廣覆蓋”代替“多床位”,變院內服務為社群服務。

第二是服務內容的綜合性。社群整合性養老服務不僅致力於滿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家庭服務,同時支援老年人的健康促進和醫療護理,包括對文化、體育、休閒等方面的綜合需求。所以在規劃之中,要關注醫養聯合體、文化站等配套設施的佈置密度,讓老人在居家養老之餘有處可去。

第三是服務資源的多樣性,透過共享和調動社群內不同的資源為養老服務提供支援。這是社群整合性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相比機構養老的顯著優勢之一。例如調動學校的食堂、社群的文化站、圖書館、社群衛生中心、醫院、超市、餐飲店等,透過對社群資源網路的整體性構造,強化社群功能整體的作用,增強養老服務的能力。

第四是服務流程的整體性。政府作為區域規劃者與社會管理者,需要著力整合社會組織的公益服務,以及市場服務產業,帶動民間力量共同發揮作用。在這方面,可以透過對養老服務的需求評估、服務供給、服務監管和需求反饋,形成制度化的服務流轉,執行專業化、標準化的服務準則。同時透過社群養老服務資訊的最佳化,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實現精準化的養老服務。

— THE END —關注“安邦智庫(abzx1993)” 一起用智慧推動社會進步

北京安邦諮詢公司(ANBOUND),是由陳功先生在1993年成立的獨立跨國智庫,專注於宏觀經濟、產業政策、城市和社會發展、地緣政治和國際關係等領域的公共政策研究。安邦在戰略預判、政策解決方案和風險分析方面享有很高聲譽,在過去的近三十年中,一直秉持獨立和開放原則。從1998年開始服務中央財經領導小組,併為中國各級政府和金融機構提供了研究和政策諮詢,安邦在上海、成都、深圳、杭州、重慶、烏魯木齊、建立分支機構。

早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前,ANBOUND已建立海外研究中心,近些年開展過很多實地調研。Anbound Research Center(Malaysia)2012年6月在馬來西亞註冊成立,目前安邦已經發展為享譽全球的智庫之一。

5
最新評論
  • 美國"TikTok難民"湧入小紅書,背後的故事與挑戰
  • 我尋思一隻貓能有多拼,直到…橘豬成功甩肉15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