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說市場上看到一款宣稱“無糖無碳水”的“傳統工藝醬油”,很好奇是怎麼做到的?我說這不大可能,可能是廠家虛假宣傳。網友發來了廠家的檢測報告。
在檢測報告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確實是0。
有意思的是,在檢測方法中,碳水化合物的檢測方法列出的是GB 28050-2011。但是這個標準並不是檢測方法,而是《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整個檔案中都沒有關於檢測方法的內容,而是營養標籤的各種標註要求。關於碳水化合物,標準中提到了當碳水化物含量不超過0.5克/100毫升的時候,可以標註為0。而其他的蛋白質、脂肪和鈉,列出的都是具體的檢測方法。
1、廠家檢測報告顯示:產品不合格
廠家提到了他們執行的生產標準是GB/T18186,這是釀造醬油的國家推薦標準。在這份標準中,對於醬油的營養成分含量做出了要求:
其中的“可溶性無鹽固形物”,就是指蛋白質(包括多肽與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在廠家的檢測報告中,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為0,所以這個值就是蛋白質的含量9.2克/100毫升。
在該標準中,除了高鹽稀態發酵的三級醬油之外,其他的釀造醬油都要求在10%以上。而這些“高階釀造醬油”,都是按照特級或者一級來銷售的,怎麼說都不合格了。
也就是說,廠家出具了一個證明“無碳水”的檢測報告,但卻同時說明:這款產品不符合產品標準。
2、碳水化合物去哪兒了
釀造醬油是大豆和小麥等糧食發酵而成的。在發酵過程中,蛋白質被分解成氨基酸和多肽,其中的穀氨酸等氨基酸帶來了鮮味;而澱粉被分解成小片段,成為麥芽糊精和糖。這些麥芽糊精和糖,就構成了通常醬油中的“碳水化合物”。
如果大家去看市場上的醬油,碳水化合物含量往往不低,通常跟蛋白質含量差不多。而這款醬油的碳水化合物去哪兒呢?廠家的解釋是:釀造過程中將澱粉類轉化成了其它營養成分。
這個解釋“乍一看”似乎有道理,但深究一下就會發現問題:澱粉分解,首先變成麥芽糊精等若干個葡萄糖分子構成的片段,再進一步水解成葡萄糖分子;如果存在酵母,葡萄糖分子能被髮酵轉化成酒精,甚至進一步轉化成醋酸等有機酸。
也就是說,如果醬油中的澱粉被轉化成了麥芽糊精和糖,那麼應該被檢測到作為“碳水化合物”——實際上這就是正常醬油的情況;如果被“分解”了,那麼就會變成酒精或者酸。那麼多的澱粉轉化成酒精或者酸,醬油就不會再是醬油的味道了。
所以,廠家的解釋,並不符合食品化學的常識。
3、這個結果是怎麼檢測出來的?
廠家出具的檢測報告是在第三方檢測機構做的。按照常規,檢測機櫃是“按照廠家指定的方法,對提交的產品”進行了檢測。檢測結果,只針對提交的樣品和要去的檢測。
在報告中,對於檢測專案和方法做了說明:
在“檢測依據”中,並沒有說明檢測碳水化合物的依據,而只是提到了GB28050,就是前面提到的“不超過0.5克/100毫升”可以標註為0,而沒有列出具體的檢測方法。
食品中的碳水化物組成複雜,並沒有直接檢測的方法。在實際操作中,會針對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間接檢測”然後計算得到。
一種是“減法”,就是測出食物的水分、灰分、蛋白質、脂肪以及膳食纖維等“已知的其他成分”,用100減去它們的含量,剩下的就作為“碳水化合物”。
另一種是“加和法”,就是分別測出總糖和澱粉的含量,加起來作為“碳水化合物”含量。這份報告中的“備註”裡提到“碳水化合物=總糖+澱粉”,意味著是採用加和法。而“總糖”和“澱粉”都有不同的檢測方法,在正常的報告中,應該分別列出各自採用的檢測方法以及結果,加起來作為“碳水化合物”的量。在這份報告中,並沒有部分內容,所以也就無法知道那個“0”的結果是怎麼得出來的。
實際上,加和法 “僅適用於普通食品”,是否適用於醬油這樣的發酵食品,國標裡並沒有提到。但需要注意的是,加和法所說的“總糖”是指各種單糖與雙糖的總和,而“澱粉”是指去掉“可溶性糖”之外的葡萄糖聚合物。而介於二者之間的寡糖與麥芽糊精,就不在二者的範圍內。對於“普通食品”,這部分的含量很低,所以對於結果沒有什麼影響,而對於醬油這樣的發酵食品,很多澱粉分子被水解但又不見得水解成了單糖或者二糖,就很難說適用這個方法了。
實際上,“加和法”檢測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方法要更為複雜,費用也要更高。在食品行業中,一般都是採用減法,費用較低而資料的穩定性很高,所以被廣泛採用。這個廠家採用加法,從報告中卻又看不出實際進行了檢測,是一個挺不可思議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