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薩達姆被捕過程

在經歷了9個月的逃亡生涯後,伊拉克前獨裁者薩達姆·侯賽因於2003年12月13日被捕。薩達姆政權的倒臺始於2003年3月20日,美國聯合英國、澳大利亞和波蘭,繞開聯合國安理會對伊拉克發起了飽受爭議的侵略戰爭,最終推倒了已控制伊拉克20多年的薩達姆政府。

美國等國對伊拉克開戰的主要理由是,薩達姆當局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嚴重危害了人道主義。伊拉克戰爭的支持者指出,早在20世紀80年代,薩達姆政權不僅對敵對的伊朗士兵使用了神經毒劑和芥子氣,在1988年還對本國北部的庫爾德人使用了化學武器。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隊允許薩達姆繼續掌權,這就為後來的伊拉克戰爭埋下了伏筆,而美國此次的目的就是"倒薩控伊"。

在美英聯軍打響伊拉克戰爭之初,薩達姆就公開宣稱:"毫無疑問,忠誠的伊拉克民眾將會贏得這場反侵略戰爭的勝利",但隨著美軍的迅速推進,薩達姆便攜帶少數親信躲了起來,偶爾通過錄音帶向外界傳遞自己的聲音,號召伊拉克民眾繼續抵抗侵略者。為了完成"斬首行動",美軍開始對伊拉克的這位前領導人和其親屬進行了地毯式的搜尋,2003年7月22日,薩達姆的兩個兒子在自己的別墅內被美軍擊殺。

5個月後,也就是2003年12月13日,美軍在薩達姆·侯賽因家鄉的一個地洞中找到了這位領導人,人們發現,曾經有著嚴重潔癖的薩達姆,如今也是一副蓬頭垢面的形象。美軍在實施逮捕的過程中,沒有受到薩達姆的任何反抗。曾在現場的一名美軍士兵表示,薩達姆似乎已經接受了自己的命運。

令人印象深刻的海灣戰爭

1937年,薩達姆·侯賽因在伊拉克奧賈村的一個貧困家庭中出生。在搬到巴格達後,年僅20歲的薩達姆加入了復興黨,並參與了多次暗殺行動,隨後還成為了復興黨的實際領導人。1979年7月16日,薩達姆成為了伊拉克總統,達到了權力巔峰。為了獲得民眾支援,薩達姆在經濟和社會福利上進行了改革,但也收效甚微,在其奢侈的個人生活面前,民眾的貧困卻被襯托得尤為突出。

薩達姆在執掌伊拉克大權後,便和蘇聯建立了密切聯絡, 並開始為發動戰爭做準備。在這24年期間,伊拉克和美國曾爆發過兩次大規模的軍事衝突,即海灣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其中的海灣戰爭讓人印象深刻。

海灣戰爭作為二戰以來的首場高科技戰爭,標誌著傳統落後的戰鬥模式的結束,人類戰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快速、高效將會成為未來戰爭的主要標籤。在這場戰爭中,美國透過對制空權的掌握,實現對敵方的全方位壓制,開創了以空中力量為主體獲勝的先例。

美國空軍在慶祝取得海灣戰爭的勝利時,也認為這場軍事衝突表明了美國在現代戰爭中的打法。發言人表示:能在短短六個星期內擊敗伊拉克軍隊,和海陸空三軍的努力配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軍事素質出色計程車兵和效能先進的武器裝備,則是美軍獲勝的關鍵。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海灣戰爭的前因後果。

兩伊戰爭使伊拉克債臺高築

要說到海灣戰爭,就不可避免的要提到兩伊戰爭,這也是薩達姆將伊拉克推入的另一個戰爭漩渦。1980年,伊拉克和伊朗間的軍事衝突日益加劇,9月4日,伊朗對兩伊邊境的大量哨所進行了炮襲,伊拉克便將此視為兩國開戰的標誌,並在9月22日派遣一支伊拉克武裝部隊對伊朗西部地區發動了襲擊。這場戰爭一直持續到了1988年,在聯合國的介入下,兩國終於在1990年8月16日簽署了和平協定,隨後才踏上了關係正常化的道路。

兩伊戰爭爆發的原因十分複雜,伊拉克和伊朗有著長約1200千米的邊界,所以兩國曆史上一直都存在領土爭端,此次引發戰爭的就是阿拉伯河界線的問題。按照1975年兩伊簽訂的阿爾及爾協議,阿拉伯河界線位於主航線中間,兩國各佔阿拉伯河的一半。

隨著石油出口的需求增加,僅有阿拉伯河這一條進出波斯灣的出海通道的伊拉克就率先撕毀了協議。此外,在民族問題上,伊朗的胡齊斯坦省(Khūzestān),有著豐富的石油和糧食資源,戰略意義突出,而且還是阿拉伯人聚集區,而非伊朗的人口主體——波斯人。因為,以阿拉伯人為主的伊拉克便想透過戰爭,擴大自己的領土。

在宗教和政治方面,伊拉克與伊朗也是矛盾重重。在宗教上,兩國同為伊斯蘭國家,卻存在著什葉派與遜尼派的紛爭。1979年沙赫被推翻後,伊拉克與伊朗的關係就日益緊張,在伊朗試圖進一步擴大原教旨主義運動的範圍後,薩達姆便對伊朗充滿了擔憂,因為什葉派領袖霍梅尼上臺後,便號召伊拉克國內的什葉派穆斯林團結起來,推翻屬於遜尼派的薩達姆政權。在這種情況下,對伊朗敵意日益加劇的薩達姆,又得到了另外一些阿拉伯國家的支援,為了確立伊拉克在波斯灣的霸權地位,兩伊戰爭爆發了。

霍梅尼

戰爭打響後,兩國的石油出口量都受到了影響,為了打擊對方,兩國對對方的城市、軍事和石油設施進行了較為分散的空襲和導彈襲擊。在波斯灣運輸石油的油輪也成了雙方的打擊物件,美國等西歐國家不得不將軍艦開入波斯灣,維護油輪安全,以確保本國發展不受進口石油不足的影響。

為了贏得兩伊戰爭的勝利,伊拉克不僅將軍隊規模擴大到了100萬,還從法國、蘇聯處引進了大量先進武器,包括數千門大炮、坦克、裝甲運兵車和上百架戰機。伊拉克軍隊的武器儲備中,還出現了一定規模的化學武器,伊拉克軍隊隨後也將它們用在了戰爭中。此外,伊拉克當局還斥巨資,試圖研製或引起其他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比如生物武器和核武器。在國際社會孤立無援的伊朗逐漸就處在了下風。

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伊拉克和美國間的關係開始緩和,所以美國在外交和軍事層面,都對伊拉克持支援態度,比如為伊拉克提供伊朗在海灣地區的軍事行動情報,在1987年10月和1988年4月,美軍還對伊朗的船隻和石油平臺進行了襲擊。

持續了八年的兩伊戰爭讓伊拉克元氣大傷:石油出口量的減少讓伊拉克的經濟陷入了困境;對伊朗久攻不下的僵局,使伊拉克軍隊計程車氣日益低落;而伊拉克軍隊對伊朗平民動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行為,又為伊拉克招來了諸多國際譴責。

戰爭期間,大約有50萬伊拉克和伊朗士兵喪生,近10萬平民因為戰爭失去生命,更諷刺的是,這場消耗戰的結束,既沒有讓兩國獲得戰爭賠償,也沒有造成邊界線變動,伊拉克並未實現擴大領土的願望。

在兩伊戰爭爆發前,伊拉克作為中東的強國之一,擁有約350億美金,常常扮演著向其他國家提供貸款的角色。但因為這場戰爭,伊拉克的經濟規模大幅縮水,沉重的戰爭投資和下跌的油價,使得巴格達的經濟實力不斷被削弱。

如今的巴格達,隨處可見廢棄的房屋,彈痕累累的建築

除了將原本擁有的350億美金投入戰爭以外,伊拉克還向國際債權國、巴黎俱樂部和海灣國家進行了借款,截止1990年,伊拉克已經揹負了800億美元的債務。在兩伊戰爭期間,薩達姆·侯賽因政權總共向海灣國家借了410億美元,其中有140億美元都來自科威特。

談判破裂,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和伊朗停火後,伊拉克便開啟了戰後重建計劃,尤其是那些在兩伊戰爭中受損嚴重的地區,然而,此時債臺高築的伊拉克已經很難再拿出重建的現金了。但即便如此,伊拉克也沒有削減在研製和購買軍備上的資金投入,因為薩達姆並未放棄追求區域霸權的野心。為了提升伊拉克在阿拉伯世界中的地位,薩達姆政權和自己的鄰國進行了一系列談判,其中就包括石油的出口價格。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為了儘快償還債務,伊拉克希望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能降低石油產量,透過提升石油價格來獲得大量利潤,減輕自身債務負擔。伊拉克原本就想獲得操控國際石油價格的能力,成為中東石油的守門人,但身為阿拉伯國家的科威特此時卻和伊拉克唱起了反調。

面對伊拉克降低石油產量的要求,科威特舊事重提,將科威特和伊拉克的領土糾紛擺在了桌面上,同時加大石油產量,迫使伊拉克解決兩國間的領土問題。在伊拉克入侵前夕,科威特的石油總量已經達到了每天近190萬桶,遠超OPEC的規定,其生產過剩的行為造成油價進一步下跌。

在伊拉克眼中,自己對抗伊朗的行為,於所有阿拉伯國家而言都是一個巨大貢獻,科威特不免除戰爭貸款就算了,反倒壓低石油價格,讓伊拉克難以快速還清債務。在談判破裂後,為了懲罰科威特執政的薩巴赫家族,解決兩伊戰爭給伊拉克帶來的經濟危機,伊拉克便動了侵吞科威特的念頭。

1990年8月2日,當地時間凌晨2時許,10萬多伊拉克大軍越過邊界入侵科威特。面對當時軍力世界第四的伊拉克,科威特的國防軍迅速潰敗,埃米爾攜家屬逃亡,其他政府領導人也和倖存部隊一起退到了沙烏地阿拉伯。天亮時,伊拉克坦克襲擊了科威特的王室住所達斯曼宮,科威特在幾個小時內就全部淪陷。透過吞併科威特,伊拉克獲得了全球石油儲量20%的控制權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海灣危機成為海灣戰爭爆發的直接導火索

入侵科威特是薩達姆一個人的主意。他曾打賭,他可以透過佔領這個石油資源豐富的小國來幫助伊拉克償還債務。但薩達姆顯然賭輸了,他誤讀了美國以及國際社會在穩定的中東地區的利益。美國、西歐、日本等國進口的石油大都來自海灣地區,而科威特又是"海灣明珠",國家資產龐大,科威特的淪陷必然會給西方經濟造成重大損失,所以美國等國並不會像薩達姆料想的那樣坐視不管。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在伊拉克大軍進入科威特的當天,美國總統布什就對伊拉克進行了強烈譴責,稱其是"赤裸裸的侵略",緊接著就發動了"沙漠盾牌行動",防止伊拉克大軍入侵沙烏地阿拉伯。8月2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譴責了伊拉克的入侵行為,併發出第660號決議,要求伊拉克立即從科威特撤軍。8月6日,安理會在全球範圍內對伊拉克實施貿易禁令。

1990年11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授權各加盟國對伊拉克使用武力,給伊拉克設定的撤出科威特的最後日期為1991年1月15日。據統計,到1991年1月,針對伊拉克的盟軍規模就已經達到了70萬,其中54萬來自美國,剩下的則由英國、法國、埃及等國軍隊組成。然而薩達姆政權無視了聯合國的決議,並堅持聲稱科威特就是伊拉克的省份之一。

在美國發起"沙漠盾牌行動"之後,伊拉克獨裁者薩達姆·侯賽因就對科威特增加了近30萬兵力,以應對接下來的戰爭危機。1991年1月16日,美國東部標準時間下午4:30,由諾曼·施瓦茨科普夫將軍指揮的聯軍開始對伊拉克發起了進攻,第一架戰機從沙烏地阿拉伯起飛,隨後,美國引導的大規模空襲幾乎主導了這場戰爭。在16日晚,美國領導的盟軍空軍部隊便重擊了巴格達及其周邊地區。

在接下來的六個星期裡,以美國為首的盟軍對伊拉克的軍事和民用基礎進行了持續密集的空襲,幾乎沒有遭到伊拉克空軍或防空部隊的有效抵抗。在伊拉克的防空系統癱瘓後,伊拉克的通訊網路、政府大樓、武器工廠、煉油廠以及橋樑和公路等,也遭到了盟軍的猛烈空襲。

面對美軍的這種作戰模式,薩達姆引以為傲的地面部隊束手無策,只能白白挨炸。2月中旬,薩達姆部署在科威特和伊拉克南部前沿的地面作戰部隊也成了盟軍的重點空襲目標,在精確制導導彈和密集彈藥的轟炸下,伊拉克陸軍的防禦工事和坦克毀傷嚴重。

2月24日,聯軍大規模的地面攻勢"沙漠軍刀行動"開始,伊拉克陳舊且補給不足的武裝力量被迅速打垮。伊拉克軍隊此時實際上已經難以再進行抵抗,1萬名士兵被扣為俘虜,三天之內,阿拉伯和美國軍隊就奪回了科威特,而伊拉克的大部分武裝部隊要麼投降,要麼撤退到伊拉克,要麼被摧毀。

薩達姆傾倒石油:用環境資源為武器

伊拉克軍隊早期對外宣稱的是,漏油事件是美國擊沉了兩艘伊拉克的油船所導致的。但在後來的軍事行動中,人們發現波斯灣出現大量石油的真正原因:伊拉克軍隊打開了海島管道的油閥,從眾多油輪中釋放了石油。這一行為導致超過2.4億加侖的原油被傾倒入波斯灣,相當於薩達姆讓人向波斯灣中倒入了超500萬桶石油。很多科學家認為,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石油洩漏事件之一。

石油洩漏

不僅如此,在海灣戰爭期間,實行焦土政策的伊拉克軍隊還對科威特的石油儲備和基礎設施進行了摧毀。從2月8日起,衛星影象就已經檢測到了伊拉克軍隊對科威特油井的縱火行為,據美國環境保護署的報告,"伊拉克軍隊總共燒燬了科威特的700口油井",這些油井大火的次數佔據了石油工業史上火災總數的近50%。那薩達姆為何要向軍隊下達向波斯灣傾倒石油的命令呢?原因恐怕只有兩個字,那就是:戰爭。

原因:伊拉克的作戰戰略

伊拉克作為原油儲量世界第四的國家,和美國等國家相比,最不缺的就是石油。所以當薩達姆意識到伊拉克軍隊在海灣戰爭中處於劣勢後,便決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來阻止盟軍的進攻。為了阻止美國海軍陸戰隊降落在科威特海灘上,在薩達姆的授意下,伊拉克軍隊有意將石油倒入波斯灣。此外,這一行為也讓艦上的盟軍缺乏淡水資源,變相削弱了其戰鬥力。

此外,為了阻止聯軍地面部隊推進,伊拉克軍隊還在科威特南部邊境修建了幾條長約1公里、寬約3米、深約3米的 "火力戰壕",並向低窪地區傾倒石油,點起大火,試圖讓地敵方步兵和機械化部隊無法通行。

科威特的油井大火同樣也是伊拉克的軍事計劃之一。據瞭解,在盟軍對伊拉克發起空襲時,著火的油井數量相對較少,2月22日至24日,盟軍發動地面進攻時,科威特境內的石油大火數量達到了巔峰。

因此,點燃油井除了摧毀科威特的資源以外,其產生的大量煙霧,還對聯軍的進攻性空襲起到了一定抑制作用,讓盟軍的衛星無法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進行準確識別。此外,薩達姆等人還認為數百口燃燒的油井所產生的熱量、煙霧和殘骸會給聯軍帶來可怕的區域拒止障礙。顯然,燃燒油井和向波斯灣傾倒石油,都是伊拉克軍事戰略的一部分。

薩達姆的環境恐怖主義行為造成的惡劣影響

在為期43天的波斯灣戰爭中,伊拉克軍隊大約向海灣地區釋放了1100萬桶原油,人為製造了石油工業史上最大的一次洩露事故。在戰爭結束後的三個月時間裡,石油繼續以每天約6000桶的速度流入波斯灣。再考慮到科威特境內燃燒的那700多口油井,海灣戰爭對環境的破壞將會持續百年。

薩達姆下令向海灣傾倒的數億加侖原油,對才受過兩伊戰爭摧殘的生態環境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而科威特境內的石油大火,又對環境氣候帶來了肉眼可見的影響。隨著空氣水分和煙霧的合為一體,伊朗地區甚至下起了油膩的黑雨,當地的飲用水、農作物都受到了嚴重汙染,大量動物因此死亡。有專家認為,這些煙霧最後可能會進入高層大氣,在盛行西風的推動下進入巴基斯坦、印度甚至中國上空。

被伊拉克軍隊傾倒石油的海灣約有650英里長,220英里寬,平均深度為110英尺。水流呈逆時針方向,種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海灣的水需要三到五年的時間才能被沖走。讓環保主義人士感到痛心的是,這裡大約有3650種動植物,其中包括了50種瀕臨滅絕的物種,比如綠海龜、抹香鯨等。

據報道,海灣地區的油層厚達15英寸,這意味著當地的泥灘、珊瑚礁等都會受到石油的毒害,大量生物將會因為窒息、中毒而死,這給生態環境帶來的災難無疑是毀滅性的。此外,在海浪、風和洋流的推動下,大型石油洩漏的範圍可以蔓延數百英里。湧入波斯灣的浮油是歷史上最大的溢油事故,海洋的"自我清潔功能"失效,沙烏地阿拉伯近706公里的海岸線被石油覆蓋。

如果不對燃燒的油井和散佈在海洋中的石油進行處理,當地的生態環境就會變得更加惡劣。然而,受戰時條件和重建工作的影響,人們的清理工作並不順利,因為工作量太大,清理費用也居高不下。據統計,僅在1991年,對海灣地區油汙的清理費用就達到了2.1~5.4億美元。薩達姆的行為,不但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還浪費了大量資源。

總結

在1991年的這場戰爭中,薩達姆的行為最終導致大約300億噸二氧化碳被釋放到大氣中,人們一致認為,伊拉克軍隊犯下了無可饒恕的生態罪行。這在多數人聽來覺得匪夷所思的事情,在伊拉克卻成為了常態,使用環境作為武器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衝突和環境惡化早就交織在了一起。伊拉克環境部長庫塔巴·朱伯裡(Qutaiba al-Jubury)就多次對伊斯蘭國的恐怖行為進行了指責,用有毒廢物和石油故意汙染河流、湖泊,破壞農田,只會導致當地荒漠化加劇。

環境署的埃裡克·索爾海姆(Erik Solheim)則警告說,所有這些環境破壞都有可能在未來造成更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他還表示:"它會使人民的生活條件變得更加嚴峻,讓更多人成為全球難民大軍的一員"。而薩達姆向波斯灣中傾倒石油的行為,不僅沒能阻止伊拉克的潰敗,反而給當地帶來了更大的災難,給部分組織做了錯誤示範,這一罪行將會使他被牢牢地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埃裡克·索爾海姆

11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平凡人做非凡事,聰明人下笨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