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1

某天,看一個比賽性質的節目,有選手在臺上說,我覺得當我們表達情緒的時候,可以選擇一種不那麼有壓迫感的方式。

不要大幅度地描寫情緒如何如何,而只是把你產生這些情緒時所經歷的事情描述出來,就可以了。

他說畢竟我們也知道,觀眾自有他們的解讀方式。

他說完的當下,我無比贊成這段話。

而實際上,他在提出一個不那麼容易被他人採納的建議。

那就是在表達情緒時,開一個很小的口子,含蓄一點地表達

甚至不直接說明,改用敘述別的東西來達到目的。

這並不簡單。

2

為什麼這個建議不那麼容易被他人採納呢?

因為在舞臺表演的時候,更具煽動性的、更震撼的、更激烈的情緒表達,永遠能更直觀地吸引觀眾。

觀眾很多時候是被你的舞臺和你的情緒打動,而不會因為你如詩如畫的歌詞沉醉,何況舞臺下很難聽清歌詞。

但是他的建議在文字和日常情緒的表達上卻是很有意義的。

文學中存在抒情,但我們很少能看到直截了當的抒情方式,因為那太過平鋪直敘,乾癟且缺乏讓讀者共情的可能性。

除了詩歌,我們幾乎很少看到突如其來的愛與悲痛

因為這兩種情緒不經醞釀就被抬出來,不會激起大多數人的感觸。

那樣的畫面感,需要的是細細描繪。

3

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兩種傳達情緒的方式,分別來自兩本書,柴靜的《看見》和卡勒徳•胡賽尼的《追風箏的人》,兩本書都用了並不直接的方式傳達一種情緒——壓抑。

《看見》中描寫非典,柴靜沒有直接敘述當時的局勢有多麼嚴峻,她只是寫了一個醫院的概況,寫醫院門口的護士坐在白晃晃的陽光下晾頭髮,寫醫生說“醫生要救人,自己得做好死的準備”;她只是記錄,記錄了一段時間裡有多少病人,痊癒多少,死去多少,記錄了往常繁華的廣場上,來往的人。

《追風箏的人》中描寫特殊環境下的壓抑,主角坐在搖晃的、氣味古怪的車廂裡,感覺自己面前的空氣結成塊狀,無法吸入肺裡。

他想撕裂空氣,但是伸不出手去。

這兩處描寫讓我印象深刻,並且切實感受到了裡面埋藏著的壓抑。

但是作者並沒有直言這一種壓抑,他們不約而同地用了更婉轉,某種程度上也更有衝擊力的表達方式。

4

再說日常的情緒表達。

我們都在經歷一種蛻變,從摔倒要在家長和很多人面前哇哇大哭,到情緒崩潰也一個人躲在沒開燈的房間無聲流淚。

我們逐漸失去了放肆宣洩情緒的資格。

可是為什麼?

我們為什麼連自由地宣洩情緒都做不到了?

因為我們知道,放肆地宣洩情緒勢必會得到他人的安慰和同情。

沒有人能對一個身邊人的痛苦完全無動於衷,他們都會盡可能地安慰那個哭泣的人。

我們也知道,很多時候安慰我們的人並不能切實地感受到我們的痛苦,那種安慰實際上只能加重我們的沮喪。

所以我們都習慣了安靜地把心開一個小口,安靜地讓情緒流淌在無人的夜裡。

當我們表達痛苦時,也可以換一種輕鬆的方式,我們可以說昨晚沒睡好,可以說肚子不舒服,可以說喉嚨痛,可以說一些別的聽起來似乎和悲傷沒有聯絡的事情。

真正能安慰你的人,會明白你在說什麼,會明白你的情緒。

因為真實,它自有萬鈞之力。

END

16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中巴邊境線:兩國駐兵只有50人,相互串門、蹭飯,還一起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