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2015年,有著新加坡國父之稱的李光耀與世長辭,這位風雲政客的離世成為了大新聞,也意味著新加坡一個時代的終結。

人們對李光耀褒貶不一,但是對於此人的政治嗅覺,大家都覺得非常值得肯定,李光耀去世之後,他生前的一句預言也被挖了出來,當時已經退休的李光耀在評價世界各國的時候說道:"將來,日本極有可能淪為平庸,歐洲也會變成配角,印度會成為一個困難不斷的國家。"

泡沫時代

李光耀講出這些的時候,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三十年後我們再回看這句話,發現歷史的軌跡竟然完全遵循了李光耀的預言,莫非他能未卜先知?自然不是,一切源於,世上所有國家的興盛與衰落都有跡可循

當年的日本、歐洲、印度這三個國家和地區,都是充滿著希望的地方,幾乎所有人都相信,他們會迎來崛起,只是人們不曾想到,崛起之後,他們迎來的是更大的危機。

日本的GDP在八十年代後期迎來了爆炸式增長,這個昔日的二戰戰敗國居然用了幾十年的時間便實現了經濟飛躍,成為了亞洲地區第一個發達國家

當時的日本繁榮到了一個怎樣的程度?年輕人們畢業第一年就有大把的高薪工作等著,出國旅遊、環遊世界根本就算不得高消費,健身房在所有人群中普及,甚至高爾夫這種我們印象中的"貴族運動",在當年的日本也不過是茶餘飯後的消遣。

地價和股價都在瘋狂上漲,每個人都過著紙醉金迷的日子,人們樂觀的相信未來會變得更好。

可是三十年後我們悲哀的發現,如今的日本經濟增速已經嚴重遲滯,隨著泡沫經濟的崩潰,上世紀日本社會那種奮進樂觀的風潮已經一去不復返,今日的日本進入了一個低慾望的時代,每個人都被巨大的壓力包裹著。

最直接的原因自然是因為世紀末"泡沫經濟"的崩潰,房價和股價的大跌一瞬間給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畫上了句號。

站得越高摔得越慘,今日的日本人回望泡沫經濟時代,既有追憶,也有悔恨。"泡沫"從哪裡來?從越來越高的房價上來,美日德法英五國共同簽署的《廣場協議》更是把日本推到了沒有辦法回頭的境地。

《廣場協議》的緣由,是美國需要轉嫁自己的財政赤字危機,於是日本和歐洲諸國接下了這口黑鍋,這協議的簽訂帶來了美國一時的利益交接,但隨後,日本便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美國成功把自己的危機移交給他國,歐洲三個國家沒有房地產泡沫,而且及時收緊了貨幣政策,唯有日本,一時低頭,換來的是永久的衰落,下一次崛起,遙遙無期,對於美國來說,日本是一個很好的奴隸。

日本的衰落其實在成熟的政客看來早已有跡可循,實體經濟衰落加之美國的打壓,一個面積狹小的島國難以反擊,日本當局也不過是騎虎難下,但最後承受這一切的是普通民眾。

實體經濟衰弱,加之《廣場協議》簽訂之後政府依然任由房價飛漲,在經濟崩盤後也不曾出臺有效的措施,而是讓更多的人去加班、降薪,透過壓榨普通勞動者來穩定國家經濟,以上種種,才是日本經濟衰退,淪為平庸的主因。

夕陽餘暉

和日本相比,歐洲的境況要好的多,至少相比於經濟衰退之後瘋狂加班的日本人,大多數歐洲國家人民的生活還是要舒服很多。只是,相比於當年威震世界,今日的歐洲雖然還維持著舒適安逸,國力卻早已大不如前。

南歐近年來失業率連番增高,路邊的流浪漢越來越多,政府財政吃緊,歐盟的公信力也在降低,英國脫歐成了近些年的熱議新聞,如果歐盟依然能夠如曾經那般對歐洲經濟起到巨大的推動效應,英國也不會急於脫離了。

歐債爭議、希臘危機,從進入新世紀以來,歐洲的問題一個接一個,但是歐盟始終沒有拿出適當的解決方案,認真來講,歐洲稱不上衰落,只是發展速度減緩,然而在全世界飛速發展的情況之下,不進步就是倒退。

歐洲輝煌過,然而它的下一步不知道該往何處去,對於這個大部分國家都屬於發達國家的地區,他們可以用來拉動經濟高速發展的渠道已經在過去的歷程中耗盡了

拉動經濟正常情況下無非投資、出口、消費三條路可走,更陰險一些的方法是發動戰爭或貿易戰,利用手段把自己國家的危機轉移到別國身上。

二戰爆發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當時的經濟大蕭條,德國需要使用戰爭轉嫁危機,然而,如今已經失去了大部分殖民地,還要受制於美國的歐洲,只怕沒有這個機會。

出口成了如今歐洲最大的支撐,別的不說,歐洲的奢侈品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平民化,對內刺激消費,甚至不惜給民眾放貸。

歐洲或許還能撐得上很長一陣子,畢竟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餘威尚在。可是新興的諸多國家正在崛起,歐洲曾經的市場不斷被別國蠶食,歐洲本身卻已經很多年沒有再出現過新的強勢品牌,長此以往,歐洲"退居二線"是必然,不發展就讓位,這很殘酷,卻是世界上最大的真理。

歐洲這個先天環境貧瘠的地方因為兩次工業革命崛起成為世界最強大的地區,可如今又在新科技時代的浪潮中被別人甩在後面,命運的輪迴,令人唏噓不已。當年的歐洲,經濟文化的輸入無人能擋,但今天,它的位置已經被別人取替。

前路未明

歐洲和日本雖然國情不同,但是他們的問題,是相對明顯的,根源是比較好分析的,作為後起之秀的印度問題卻很複雜,屬於明知存在問題,卻又難以理解問題何在的一個國家。

印度在許多人腦海裡的印象是割裂的,它既發達又落後,既開放又保守,既強勢又弱勢。但是和歐洲日本相比,印度並不是衰落,而是正在高速發展,很離奇的是,分明處在上升期的印度,卻有總是給別人留下無藥可救的印象。

中國和印度是千年的老鄰居了,印度1947年獨立建國,和中國的時間線也差不多,印度的初始條件還要強於中國,鐵路、電力等基礎建設比打仗打到半壁江山淪為焦土的中國好出太多了。

可今日的印度卻依然遜於中國,原因何在?儘管印度與中國相毗鄰,兩國的價值觀卻截然不同,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幾乎從未輻射過印度,以至於兩國人民之間互相的瞭解很淺,懷著不小的偏見。

作為文明古國,中印在千年歷史之中都遭受過多次入侵,不同的是古中國的文化從未斷絕,入侵的外族也多數被同化,印度卻早已不知是哪家的天下。

分裂滅亡多次對一個歷史悠久的大國來說本是尋常,印度的困局在於,長期的被入侵史令他們的"大一統"觀念不強,國民凝聚力不高,意志也不夠堅定,面對壓迫時,印度人的態度很難被我們理解。

飽受爭議的種姓制度在印度遲遲沒有廢除,就很能說明問題,在"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中國,這種出身即原罪的制度早就被廢掉了,即使一時廢不掉,身處底層的人們也會想著在有生之年去改變自己的層級,印度的下層人們卻十分認命。

這導致了貧富階級差距成為永遠不可能解決的問題,伴隨這個問題的還有對於宗教的狂熱,對於舊制度的盲目遵從。

認真來講,印度有成為強國的條件,卻沒有成為強國的核心,一個尚且在精神上無法"自強"的國家,僅僅靠著自上而下,少部分進步人士和富人的努力,是支撐不起一個大國的持續性發展的,消抹不掉的貧民窟,扶不起的精神,是印度永遠的難題。

一個國家的精神核心極大的影響著國運,建國初期,印度的武器是從外國購置的,工廠是外國人投資的,連軍隊都是英國的訓練官練出來的。

藉助強國已有的經驗,迅速讓自身發展,這本是好事,可這也導致印度在初期出賣了自己的利益,在長遠發展的路上收到了更多的限制,把強國的東西複製過來,卻不去學習他們真正強大的原因,必然要敗的。

印度當年驕傲於自己的軍隊是日不落帝國訓練出來的,可卻忘記了,當年英國的軍隊是幾百年的戰爭打出來的,邯鄲學步,豈能成事?

到了現在,印度的軍隊還是各大強國的練兵場,印度也不得不周旋在各個大國之間,今天討好這個,明天討好那個。誠然,印度在國際上收到的誇讚比中國多多了,一個四處上供的國家怎麼會不討人喜歡?但是印度的國際地位又去哪裡尋找呢?

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區的興盛與衰落,都必然有其原因,中國已經足夠努力的避免了大部分陷阱,卻也有著自己的難處,有得有失,看到他國的處境,我們也可以瞭解自己的未來,時刻保持頭腦清醒,是我們身為一個普通人,能夠為國家做的。

16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資訊:全球丁腈手套需求激增 齊翔騰達丁腈膠乳填補原料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