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個熱門問題:“性格內向真的不好嗎?”
底下有一個高贊回答是:
“內向是對我來說最珍貴的禮物,不該遭受這麼大的惡意。”
其實,回答所指的“惡意”在我們身邊並不少見。
在這個以“外向型人格”為主流的時代,性格內向慢熱時常被視為一個不好的標籤。
一旦被貼上這種標籤,通常意味著:木訥、寡言、不合群、不擅交際。
這類人不適合戀愛,不適合職場,甚至不適合這個時代。
所以內向慢熱真的是一種缺點嗎?
當我們深入挖掘時會發現,與性格外向的人相比,性格內向的人擁有自身獨特的優勢。
它不是缺點,而是禮物。
在最近熱播的職場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中。
一位神似“劉亦菲”的美女學霸實習生詹秋怡引起了觀眾的注意。
本科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碩士畢業於世界名校美國喬治城大學,學歷無可挑剔。
高學歷+高顏值,這樣的搭配集於一身,感覺人生都可以開掛了。
然而事實卻令人難以置信。
在一次作業中,作業成績排名前二的詹秋怡在導師的首輪選擇中還是落選了。
相反第五名的朱一暄卻被最優秀的合夥人選中。
“她都已經這麼優秀了,可還是沒人看見她。”
在後續帶教律師史律與詹秋怡的談話中,他一針見血的說出了她未被選中的原因:
說話比較少,還沒有展示出自己的力量和特點。
但力量沒有展示出來,並不代表沒有力量。
正相反,內向的人蘊藏著巨大的力量。
在接下來的談判任務中,詹秋怡和李晉曄搭檔,耐心傾聽的她多次在談判陷入僵局的時候找到突破點。
一句“二百萬一分都不能少”擲地有聲,贏得了所有人的刮目相看。
或許內向慢熱的性格讓他們看起來不顯山不露水。
甚至沒有存在感,但一旦爆發,則力量無窮。
在某種程度上,這稱得上是一個優點。
外向性格一開始就將人們的期待值拉高。
如斯坦福畢業的王驍,名校外向的加成讓大家持有很高的期待,後續卻一步步減分。
而對於內向慢熱的人,人們初印象的期待值較低,甚至產生一種誤判。
後續他們力量的每一次爆發都是驚喜。
生活中,內向的人時常會有這樣的經歷:
當你週末選擇一個人宅在家裡看書寫字時,有人會教導你要走出去,在家裡憋久了會生病的;
當你拒絕不熟悉的朋友聚餐時,有人會評價你清高、不合群;
當你獨自發呆冥想時,有人會認為你真是太孤獨了!
在他們眼裡,性格內向人的生活似乎與這個開放快節奏的世界格格不入。
於是他們想要影響甚至改變你。
但內向的人是何種心態呢?
奇葩說裡有個厲害的辯手顏如晶。
口齒伶俐、邏輯思辨能力超強的她是一個典型的內向者。
在明星綜藝《我要這樣生活》中顏如晶的“倉儲式生活”令許多人驚訝。
家裡像個小型超市,各式各樣物品一旦庫存少於6個,她就要立馬補貨。
原因很簡單:她性格內向靦腆,不願麻煩別人,也不願增加不必要的溝通。
她說“這樣不會擔心什麼東西突然沒有了需要找別人幫忙,我是一個很害怕麻煩別人的人。”
然而,這樣的生活卻遭到許多網友的批評,認為她這樣會與外界脫軌。
正如顏如晶曾表達的觀點:“內向的人從來沒有要求合群的人改變,但合群的人很愛讓我們改變。”
在內向的人眼中,從來沒有需要改變的性格,只有適合自己的性格。
他們享受內向性格的獨特,更包容其他性格的與眾不同。
黃秋生說:“你看那麼多人罵他,但你看過他出來罵過任何一個人嗎?”
這個社會對於內向的人並不包容,但內向的人包容了這個社會。
有人說,內向的人常常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看起來很孤獨。
其實不然,他們在自己的世界裡怡然自得。
並且尊重理解每個人的獨特世界,不僅包容自己,也包容別人。
前段時間,青春有你2火爆了全網。
但這一季選手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卻是另一位——李子璇。
曾經有一個笑話。
她與一位相親男生在餐桌上面對面吃飯,然後掏出手機給男生髮訊息說:
然而,她的舞蹈實力在所有選手裡可謂是首屈一指的。
踩點精準流暢、表情管理到位,連頭髮絲都在跳舞。
無論是舞蹈導師王一博,還是舞蹈風暴裡的導師都對她讚不絕口。
這種專業來自於她十幾年如一日的專注訓練,跳舞的她就像是換了個人。
專注認真到極致,在舞蹈這個層面上,不會讓任何一個懂得舞蹈的人失望。
其實無論是學舞蹈,還是從事其他工作。
持續專注,水滴石穿,都能取得相當不錯的成果。
研究表明,內向性格的人更喜歡對內心世界進行思考和探索。
他們更能靜下心來,專注而認真地投入去做一件事,把它做到極致。
其實,娛樂圈也好,我們的生活也罷。
內向專注的人往往擁有一種獨特的力量——沉默卻厲害。
即使他們不善言辭,這種力量依然能使他們在人群中發光,讓擁有慧眼的人們無法忽視。
正如西爾維亞·洛肯在《內向高敏者》一書中說道:
“性格內向慢熱的人並不優於或差於外向活躍者,他們擁有的優勢,就像擁有一筆沉默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