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同治帝穆宗愛新覺羅·載淳生於咸豐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其母為葉赫那拉氏(即慈禧)。公元1861年七月咸豐病死後,淳于同日在靈柩前繼位,改年號為“祺祥”。 半年後母后令改年號為“同治 ”。

載淳于1861年-1874年在位,後患天花而死(另一說為患梅毒而死), 終年十九歲,葬於惠陵(今河北省易遵化縣西北)。

“同治通寶”於同治元年(1862年)正式開始鑄行。但因鑄錢虧損等因,鑄造很不正常,常見的僅有“寶泉” (戶部)、“寶源” (工部)、“寶蘇”、“寶浙”、“寶呂”、“寶川”、“寶桂”和“寶東"等11局,其餘很少發現或僅見部頒樣錢。

“同治通寶"形制為小平。面文漢文宋體、楷書互見,各局所鑄,大小、輕重參差不齊,一般徑為22毫米左右,重約3克,銅質較差,鑄工不精。此種錢幣存世量稀少,有較高的收藏價值。

“同治通寶”主鑄材質黃銅。面文漢文宋體、楷書互見,各局所鑄,大小、輕重參差不齊。通常的直徑為22毫米左右,重約3克,銅質較差,鑄工不精。

“同治重寶”是同治年間(公元1861—1875年)鑄造的另一種銅幣。以譜載看,計有寶蘇、寶川、寶雲、寶源、寶昌、寶桂等記局鑄造。其鑄量相對清朝前期鑄錢量已有較大的減少。重寶面文同小平錢,背有計值者,徑2.3--3.8釐米,重6--12克,傳世“當十個別局較少見。

在流通年間,同治重寶的分量相差較大的。這是因為到了後期重寶和通寶基本沒有差別,甚至出現了重寶還不如通寶大的情況。

依此而言,當今世間所存的“同治通寶”後背標識“當十”計值也就有據了。2020年“博古藏寶”精品錢幣推薦了一枚寶晉局鑄“同治重寶當十”銅錢是一個例證。但我疑惑,咋啊不是是“同治通寶”?

30年前,我在地攤上收了一枚“同治通寶當十”銅錢樣物品。

實測直徑33.2mm,厚7.2mm,外緣3.5mm,中圓心直徑3.5mm,金口未開的內廓8.3mm。重45.36g。

用容積法初測比重9.08g/cm3。

此物包漿老道,成熟。字型似為宋體。“寶”字是減筆閉口貝寶,“通”字兩點,三角通,“治”右上為三角。幣文筆劃清晰,立面較高。此幣尺寸為折二大小,厚度厚沉,中穿金口未開,估計是錢幣的鑄樣非流通貨幣。或是早期或民國的工藝品,把玩之物!

2020-12-28撰稿於成都

34
最新評論
  • 美國"TikTok難民"湧入小紅書,背後的故事與挑戰
  • 放了幾年的句子都拿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