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反覆查閱同一個生僻字、單詞、典故或是某項研究結論的經歷呢?為什麼自己經過幾次檢索的內容卻依然記不住或是無法深入理解呢?
我想很多中年人都有過記錄手機號碼的“神奇”經歷吧?在沒有智慧手機之前,人們甚至能夠記住十幾個或是幾十個手機號碼。如今這項技能卻在日益削弱,似乎只剩下記住自己、父母及孩子的手機號的能力了。
此外,在檢索資訊這項工作還不夠便利時,人們是需要大量時間來思考生活和工作中出現的種種問題的。
如今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依然要繼續,工作時長並沒有縮短,家務事也沒有減少,但是奇怪的是,人們似乎每天可利用的時間卻變多了。在《心智與閱讀》一書中,有這樣一組資料,即在對年齡在11——12歲,及13——19歲的兩組青少年的調查中,發現他們每天花在螢幕閱讀的總時長分別為354分鐘(約6小時)及526分鐘(約9小時)。
這其中,螢幕閱讀的內容包括看影片、電子遊戲、音樂、閱讀、社交媒體、瀏覽網頁、影片聊天、看電影(看劇)等。
即便在家長和老師的督促下,這些孩子依然能夠為螢幕閱讀找到如此充足的時間,那麼可想而知,對那些不會被時刻督促的成年人來說,他們每天玩手機或電腦(大部分還是以手機為主)的平均時長將更加難以想象。
被動有時意味著“沒有選擇”,當然這只是被動的人自認為自己沒得選而已。哪怕他們覺得學習是需要為他人(父母、老師)負責,他們也會在強迫自己去完成別人想要他們做成的事情。
可是試想,當他們成年後,他們是否會希望拿回一些掌控權呢?這就意味著他們會為自己尋找機會做一些曾經被明令禁止的事情。比如吸菸、酗酒、賭博、或是其他出格的事情。這就是上癮。
而剛剛我們提到的關於螢幕閱讀所包括的內容中,也存在著檢索資訊及閱讀,只不過自主學習比自主遊戲或打發時間難多了,不是嗎?
這些需要人們動腦思考、或是花些時間去記憶的資訊,最終都抵不過“花5秒鐘上網搜尋一下”的行為。
也就是說人們已經不認為自己需要留住一些重要的記憶了,而是把這部分時間統統打發掉了。而退化的思考及決策能力在需要登場時,只需開啟手機中的不同功能就可以代勞了。
如果有一天,你沒有手機可用了,依靠你自己的大腦,又能調取出多少精準的記憶呢?當你遇到問題沒有人可聯絡、沒人能迅速為你提供幫助時,你如何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解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呢?
《心智與閱讀》的作者明確指出,“在閱讀時查詢資訊並不能代替理解資訊”。然而如今透過網路獲取一切資訊的便利程度,其實大大降低了人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正是因為人們手邊總是有太多的工具可以供他們隨時上網查閱各種資訊,所以很多本該被記住的重要資訊就都被人們逐漸忽視,因為在他們的潛意識裡並不擔心這些資訊會消失,反正隨時都可以用工具來調取。
只是這些工具是無法代替大腦進行工作的,這也很好地詮釋了“為什麼學習工具如此豐富的今天,人們的學習力和能力卻沒有得到大幅提升”的原因。
遇到問題就會向他人提問的人比比皆是,相比之下,願意自己動腦思考的人卻越來越少了。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電子工具並非只能學習,更多的功能都是與學習毫無關聯的,因此這些明明可以拿來學習、但卻沒有重視的電子工具(手機、電腦等)給人們創造了可以隨時犯懶、拖延的理由。
這些工具都成了人們隨身攜帶的物品,越來越多的與自己相關的資訊被人們透過各種軟體儲存在手機或電腦中。
當你有必要或沒必要關注的資訊統統都被電子化時,就意味著這些資訊可以隨時佔用你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只要你隨便擺弄它們一下就好。
拿手機舉例,一部隨身攜帶的手機無論與人們的關係有多“親密”也都是身外物而已,手機的功能再強大,也無法代替人們去思考和決策,更無法激發人們的潛能。相反,人們不願做出更多努力和嘗試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手機似乎能包辦一切。
你可以用它來設定家人和朋友的生日提醒,以免於自己陷入忽視重要人際關係的尷尬境地;你可以為自己列出長長的電影清單,使自己不再無聊;你還可以透過瀏覽社交平臺來隨時關注身邊的人在意的一些事物。
但是這些只是手機的一部分功能,它可以讓人對打發時間、拖延及遊戲上癮,同樣地,它也可以引導人們對一些積極的事物上癮,只不過鮮有人能看到這一面而已。
例如,我們可以設定一些學習或是閱讀提醒,以免我們因為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而錯過精彩的課程或是演講;我們透過閱讀一些健康管理方面的文獻及營養學常識,來為自己和家人制定一些降低患慢性病機率的食譜;我們還可以透過閱讀社群來為自己蒐集一些書單,既能拓寬我們現有的認知邊界,又便於我們為社交場合儲備一些話題。
因此,不論現在的你沉迷於積極或是消極的事物,你都有機會重新規劃自己未來的版圖。因為你可以為自己創造出能夠使你持續精進的環境,哪怕是用手機。
你會選擇跟著大環境跑,“被”拖著走、隨波逐流、任由環境來改造你的思想和行為,還是會選擇主動為自己創造一些學習環境,以助於自我成長和提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