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 張現水

公元2009年8月,我有幸赴臺灣參加創辦人王廣亞博士從事教育文化事業六十週年的慶典活動,也得以置身於創辦人六十年來苦心經營、傾力打造的臺北育達和苗栗育達之中,追尋創辦人六十年創業的艱辛足跡,體認創辦人六十年凝練的育達文化,領略優美的校園風光、觀看一流的教學實驗設施。

慶典活動隆重而又多彩,規模宏大,氣度不凡。先是育達校友會舉辦了至愛深情的感恩餐會,繼而又有家聲紀念大樓落成典禮、創辦人辦學六十年回顧展、韓國南部大學頒授王創辦人名譽博士學位典禮、各姊妹校致贈育達商職紀念品、慶祝創辦人米壽同樂會、海峽兩岸王創辦人教育思想學術研討會、苗栗育達商業科技大學參訪等系列活動。美樂、美食、美文、美言,良辰、美景、賞心、樂事,真乃“四美具,二難並”,“事美一時,語流千載”。出席各項活動的人士不僅有海峽兩岸的骨肉同胞,還有來自日本、韓國、泰國等地的國際友人;不僅有臺北的社會賢達,還有海峽兩岸兄弟院校的專家領導;不僅有創辦人教育文化機構中的在校師生,還有廣佈於海峽兩岸、世界各地的卓越校友,一時間群賢畢至,少長鹹集,高朋滿座,勝友如雲。

盛會已去,餘韻悠長。我在想,是什麼讓創辦人這位布衣平民成就瞭如此輝煌的事業?是什麼使各地的人們不避酷暑、不辭舟車勞頓而云集臺北,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向這位慈祥的長者表達感激之情和敬仰之意?又是什麼讓韓國南部大學的領導親臨臺北,向這位耄耋老人頒授名譽博士學位?

精神的力量!是的,是精神的力量!

一、這是一位胸懷大愛的長者。

有人說教育事業是愛的事業,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創辦人用六十年的辦學實踐詮釋了教育的這一箴言。他愛學生、愛教職工,六十多年來他究竟做過多少善舉,究竟付出了多少心血,恐怕沒有人能夠統計得出。8月7日,由於受颱風“莫拉克”的影響,赴臺的升達代表團成員被迫滯留香港一夜,這讓創辦人非常地牽掛,當天下午他就多次打電話詢問代表團在港的情況,並一再叮囑有關人員一定要安排好代表團成員的食宿。8月8日凌晨4時,他又打來電話,詢問代表團的情況;當得知具體的行程後,又一大早從臺北冒雨驅車前往桃園機場迎接代表團,晚上又在臺北親自設宴為參訪團成員接風,一直忙碌到很晚。8月9日清早6時,在很多成員尚未起床的時候,創辦人又來到了賓館的餐廳,檢視早餐供應,關心大家的生活。8月13日清晨5時,當代表團準備離開臺北返回鄭州的時候,站在賓館大堂歡送大家的還是我們尊敬的創辦人。一位年且九旬的老人,不顧幾天來的勞頓疲憊,能這樣紆尊降貴、細緻入微地關懷下屬、關懷他人,豈不令人感動!在感恩餐會上,催人淚下的場面一個接著一個,許多的校友眼含熱淚向他行拜謝之禮,有位八十五歲高齡的老人也登臺為創辦人盡情地歌唱……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愛亦如此,有了付出,才有回報,正如孟子所云:“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中科院院士楊福家曾說過,大學不僅要大樓大師,更要有大愛。什麼是大愛?“讓人們擁有安心工作的環境,這就是大愛;營造一個以人為本的氛圍,這就是大愛。”創辦人無微不至地關愛他人,這就是大愛;創辦人不止一次地公開言明:“回河南家鄉辦大學完全是為了回饋桑梓,造福中原子弟,別無私念,我的慷慨投入絕不是為了獲得豐厚的經濟回報。如果將來升達學院實現了收支平衡並有所節餘,我也不會往臺北拿一分錢……我再次公開宣告:升達學院從開始的第一天起,就不是屬於我個人的,而是屬於升達人,屬於全社會,屬於國家的。”這就是大愛,這就是愛的至高境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是創辦人所喜愛的篇章,也是創辦人用力透紙背的翰墨多次書寫的篇章,我想這也許正是創辦人的畢生追求,是其品行的真實寫照。

二、這是一位百折不撓、奮鬥不止的長者。

創辦人薰沐往哲,涵泳時賢,在杏壇這方聖地馳騁才力,發抒豪情,躬耕六十餘載而不輟。六十多年來,創辦人“登高壯觀天地間”,“不畏浮雲遮望眼”,為了他一生的大事——興學、育人,櫛風沐雨,篳路藍縷,孜孜矻矻,一路走來。其間究竟經歷了多少艱辛,飽嘗了多少痛苦,跨越了多少溝坎,恐怕是“自己的痛苦自己知道,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創辦人如果沒有坎坷多舛的人生歷練,怎麼會有“成功感謝他人,失敗反省自己”、“人生有不如意的事是正常,沒有不太如意的事是福氣”、人要有“吃苦、吃虧、吃氣”精神的人生感悟?創辦人如果沒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風雨歷程,怎麼會有“何妨吟嘯且徐行”的泰然?怎麼會有“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在本次慶典活動中,創辦人也簡述了自己的創業歷程。他說,在育達創辦之初,他既當校長又做工友,寫廣告、發傳單、租校舍、選校址,求親求友,親力親為。苦心人,天不負,歷盡磨難,方成正果,總算是打拼出了一片天地。其實,他七十歲以後,回到家鄉創辦升達學院、成功學院,由此而奔波於海峽兩岸,穿梭於各校之間,又何嘗不是嘔心瀝血,宵衣旰食,歷盡艱辛。他一生中一次次面臨失敗,又一次次渡過難關,如果稍有退縮,就絕不會有今天的輝煌。一個人窮其畢生之力,能夠成功地創辦一所大學就堪稱不易,而創辦人僅在古稀之後就創辦了三所大學,且所所生機勃勃,蒸蒸日上。特別是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在他的精心呵護之下,如新筍解籜,拔地而起,僅僅十多年的時間,就發展成為一所擁有近兩萬人規模、多學科門類、辦學特色鮮明、育人質量優異的高等學府,成為“河南考生心目中最理想的高校”,成為“全國最具社會知名度民辦大學”。然而,創辦人並不滿足這些已有的成就,表示還要繼續創辦大學。一個年逾九十的老人,在已經上演了一幕幕雄渾的樂章,已經樹起了一座座不朽的豐碑之後尚不停歇,仍要創業,繼續堅定地向前走,這是何等的境界?沒有人給他佈置任務,但是他總是不停地自找壓力;沒有人為他鳴號擊鼓,但是他總是不停地向著更高的目標衝刺,六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奮鬥不止,這就是我們尊敬的創辦人。面對著這樣的一位長者,我們除了為其健朗的身體、矍鑠的精神擊節相慶,為其“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而欣喜萬分外,怎麼會不發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喟嘆?怎麼會不感受到一種奮發進取的力量?

三、這是一位薈萃著我們民族傳統美德的長者。

創辦人儒雅若蘭,溫良如玉,雲水襟懷,松柏氣節,自有古人之風、君子之氣。他總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訥言敏行,誠信不欺。他始終把人生的樂趣寄情於拼搏與操勞之中,“靜看蜂教誨,閒想鶴儀形”,時不虛度,功不唐捐。他善於從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汲取時代的營養,猶如雜花釀蜜、合金鑄劍,在升達的校訓、精神、辦學理念、行事準則以及他題寫於校園各處的格言警句中,就洋溢著儒、道、法、墨等傳統文化的馨香。創辦人重友情、講感恩,將“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的先哲箴言始終銘記於心、付之於行。劉慕黃先生是一位對創辦人垂愛六十餘年、情深似海又恩重如山的長者,創辦人時時牢記著慕黃先生的這份恩德,對慕黃先生敬之如師如親。為了報答先生的大恩,他為慕黃先生塑銅像,修建藝術館,出版精美的詩集、畫集、書法集和紀念文集。慕黃先生仙逝後他又為先生操辦隆重的葬禮,且喪葬費用自己承擔,而所收到的奠儀禮金全數留給慕黃先生家人。範道鎔先生、林時金先生是兩位鼎力相助其事業多年的老朋友,為了表達他的深深謝意,他將升達園裡相對而立的兩棟宏偉的教學大樓,分別命名為“道鎔大樓”和“時金大樓”,親自題寫樓名,製成鎦金大字置於樓上,並且舉行隆重的揭牌典禮。受恩不忘,知恩圖報,滴水之惠,湧泉相饋,“友賢不棄,不遺故舊”,這就是我們尊敬的創辦人。創辦人始終低調做人,超然物外淡泊名利,樸實寬厚大德大智隱於無形。8月10日,在最為隆重的家聲紀念大樓落成典禮上,面對著各界的賓朋,創辦人卻說他一生只辦了兩件事:一是辦了幾所學校,二是創立了私教協會。他說自己做的這些事都是在朋友的幫助下做成的。對六十年的歲月作如此的概括總結,對六十年的輝煌作如此的輕描淡寫,其謙遜、低調、感恩之風可見一斑。然而,大山無言,清水無香,面對著這樣一位成就卓然、德尊一代的長者,有誰會不發出“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的讚歎?大盈若衝,大音稀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創辦人的人格魅力正是一種巨大的力量!

創辦人是一面精神的旗幟,他用精神的力量凝聚著一群獻身教育事業的人士。其精神和其教育思想、辦學理念,光彩奪目,別具一格,如歲月陳釀的酒,如百花精製的蜜,如“潤物細無聲”的春雨,如“再使風俗淳”的惠風,她孕育而成了獨特的升達大學文化。這份厚重馥郁的大學文化,是升達的靈魂,是升達的名片,是升達最為珍貴的財富,是升達薪火相傳、絃歌不輟、永續發展的力量源泉,我們當呵之護之,愛之惜之,遵之行之,承之傳之。升達像一艘巨輪,在創辦人的引領下正劈波斬浪,揚帆遠航,同舟共濟的升達人,讓我們蕩起雙槳!

4
  • 購得日本70萬平方公尺小島的中國女子是誰?
  • 新風口出現!年輕人養生市場規模龐大!哪些產品會成為“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