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以下內容只針對官方鑄造錢幣,不包含任何的私鑄錢幣,因為私鑄錢幣這種行為本身也是為了利潤,如果沒有十足的利潤,沒有人冒著砍頭的危險去鑄錢,但是官方鑄錢就不一樣,不僅僅要考慮朝廷的權威,展現統治者的正統性,同時還要經常考慮百姓的使用需求,因此當遇到繁榮盛世的時候,官方鑄幣的成本甚至會明顯超出幣值。

一言以蔽之,古代王朝鑄造的錢幣,有的時候是賺的,有的時候是虧的,有的時候肆意鑄造大面值的錢幣,就意味著它在搶錢了。鑄造錢幣最大的成本來自於錢幣的原材料以及鑄造過程中所消耗的成本,由於技術的差異和所處時代的差異,這種成本也有所不同。

有些時候,為了展現皇帝的威儀,在錢幣鑄造得非常精美,這就需要耗費更多的人力物力,而實際上扣除了鑄造銅錢的材料成本和人力成本以後,反而難以剩下盈餘。當朝廷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只能從減少材質、降低質量入手了。比如說,清王朝的雍正時期,朝廷對錢幣鑄造進行了一定的改革,其主要的目的也是為了減少鑄幣的成本,調整了銅的使用量,從而實現了盈利。

另一方面就是鑄造中的損耗。在鑄造的時候是並非是一份材料就能鑄造出等重量的銅錢,過程中會面臨各種損耗:黏連的、殘次的、磨損的、有缺陷的等等,工藝技術不完善的朝代,這種材料損耗甚至能超過總重量的40%,這在重新鑄造銀錠的時候表現得尤為明顯,後來針對這種材料損耗,朝廷發明了一個後來廣泛流傳的名詞:火耗,火耗雖然後來演變為斂財的手段,但最初仍然是有源頭的。

什麼?你覺得材料成本不重要?

以銀元為例,清朝時鑄造的銀元,白銀佔比最低也有89%左右,而小面值的輔幣,最低也有80-85%的含銀量。到了民國時期,銀元的鑄造成本提升,銀幣的含銀量便逐步降低了,民國三年的袁大頭還能維持在90%,但是不到三年就降到了89%,輔幣的含銀量直降10%,後來也改鑄銅幣來降低成本。

實際上在清末民初時期,一元銀元主幣的材料成本大致就值一元,還需要額外的6釐作為鑄幣的成本,但實際生產過程中每鑄造一枚銀元,至少要虧四釐以上。主幣鑄造得越多就越虧,但是畢竟是本位幣,不能大幅降低成色,就只能靠輔幣來縮減成本,於是我們就看到了各種各樣種類繁多的民國輔幣。

6
最新評論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1分鐘,教你快速分辨“開元通寶”的鑄造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