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日又帶小小常又去拔乳牙了(到了該換牙的時候,但是恆牙長出來,乳牙還沒掉,變成雙排牙,所以要拔掉)。
兩顆乳牙落了地,按照慣例,我又充當了一次“牙仙子”,在娃睡前恭恭敬敬把兩顆牙放到枕頭底下,期待著牙仙子的兌換禮物時,我在半夜躡手躡腳,摸走了他的牙,然後給他床頭放了新買的《國家地理》的立體拼圖。
我的一位朋友忍不住吐槽道:“你這是自找的,我家娃就只知道換牙是一個成長過程,沒牙仙和禮物什麼事兒,頂多拔完牙後買根冰棒。”
真是親同學,懟得一點情面都不給。
這麼一想,我還真是“自找麻煩”。
其實我從未主動和孩子講過牙仙子(Tooth Fairy)的故事。
上一次小小常因為長了雙排牙,只能提前把乳牙拔掉。拔牙之前他問我:“爸爸,這個世界上有牙仙子嗎?”
在西方文化裡,牙仙會專門收集小朋友換牙時掉落的乳牙,晚上睡覺之前,孩子們把牙放到枕頭下面,第二天醒來,就會得到牙仙子半夜偷偷兌換的禮物。
我不知道小小常是怎麼知道牙仙子的傳說的,可能是自己看書看來的,又或者在國外上幼兒園那一年,聽老師或同學講的。在他意識到自己也終於要經歷“掉牙”這件“大事件”的時候,看得出來,他自己充滿了懷疑和期待。
我很樂意孩子願意相信這樣的傳說,同時也為了減輕他對拔牙的恐懼,所以我說:“當然有啦,你只要照著牙仙子的吩咐去做,你也會收穫禮物的。”
於是小小常人生的第一次拔牙,表現得出奇勇敢。
但是第一次拔牙和他的牙仙疑問都來得太突然,網購來不及準備,而小小常已經煞有介事地包好了他那顆牙,畢恭畢敬地等待著牙仙子的到來,所以我得想個辦法趕緊去商場買,還得瞞著小小常“偷偷進行”。
於是我背了個雙肩包就要出門,小小常看見了,走過來問我說:“爸爸這麼晚了你去哪,怎麼還要揹包啊。”
我“做賊心虛”地說:“我去公司加班。”
他明顯有點不高興了,悻悻地說了句“好吧”。
我急匆匆去商場買完樂高,放到包裡藏好免得被小小常發現。回家把小小常哄熟著後,我把小小常放在枕頭下的牙偷偷拿走,再把禮物放到床頭。第二天他一起床,看到樂高,再一摸枕頭底下牙沒了,便欣喜若狂地喊:“原來牙仙子是真的,她送給我一盒樂高!她怎麼知道我喜歡樂高的?!”
他那笑得像朵花的臉,真是金不換。
從此,小小常對牙仙子的存在堅信不疑,以至於這次從知道自己長了雙排牙,又有兩顆要跟自己“拜拜”的那天開始,他沒事就主動晃動那兩顆牙,盼著趕緊掉能換禮物——可惜沒能成功,最後還是去牙醫那裡“了結”的。
孩子相信童話的年紀,千金難換
這麼一回憶,我還真是“自找的”,要是直接和娃說“哪有什麼牙仙子,掉牙說明你在長大”,就也沒這麼多“麻煩”事兒了。
但對此我又很樂此不疲。
畢竟孩子能完全依賴你、相信你的時光,也就那幾年。等再長大一些,他關於童話和傳說的想象,就會“不攻自滅”:牙仙子和聖誕老人都是假的,這世間也沒有魔法。
而因為“相信牙仙和魔法”所能帶給彼此生活的驚喜,也就越來越少了。
孩子很難再有一覺醒來得到神秘禮物時的“興奮不已”,我們也很難收穫孩子因為自己的“小安排”“小心思”而快樂到飛起的成就感。
所以,趁著孩子在“你說什麼他信什麼”的年紀,多給他營造一些日常生活的驚喜,我覺得挺值得的。
去年年底,我帶娃去了一趟肯亞,那時正值聖誕節,以往這個時候,我都會給小小常準備禮物,他也一直對聖誕老人的存在堅信不疑,所以每年從進入12月開始,他就會充滿期待:這次聖誕老人又會在我的床邊放什麼禮物呢?
但是去年,在人生地不熟的肯亞,我沒時間也沒途徑給娃準備,在我正想以“你出遠門啦,聖誕老人找不到你,所以禮物送不到你手上”為藉口搪塞過去時,沒想到一早起來,就發現酒店房間門口掛著聖誕襪!襪子裡裝了一些巧克力和小零食,小小常驚喜壞了,大聲叫著:沒想到聖誕老人來肯亞找我啦!我還沒來得及告訴他呢!
“從天而降”的驚喜,完全點亮了小小常的這趟旅程,“不值多少錢”的巧克力,讓孩子收穫了無價的快樂。
很多人都會覺得中國人重視像聖誕節、牙仙子這樣的“舶來品”,是崇洋媚外,其實我們重視的並不是節日和傳說本身,而是它使得平凡單調、日復一日的生活有了一個契機,給我們帶來儀式感,給擁有純真美好願望的孩子們,一些幸福驚喜的時刻。
所以只要是在物質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們倒是可以多一些“自找麻煩”,反正生娃本就是個“自找麻煩”的過程,倒不如在總是雞飛狗跳的生活裡“苦中作樂”,給娃和自己都營造點小浪漫,娃開心,我們自己也開心。
孩子長大的過程,是一個越來越不需要和不相信我們的過程
小小常已經上小學,明年就7歲了,我其實挺擔心他某天突然和我說:“爸爸,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聖誕老人和牙仙子”。
那樣的話,我們的生活該減少多少樂趣啊。
孩子長大的過程,偏偏就是一個,越來越不相信童話和不需要父母的過程。
同事說,她以前送兒子去上學,在校門口都會和兒子抱一下,母子倆都很喜歡這樣的親子細節,覺得暖暖的,但是後來兒子上到三年級的某一天,他突然和媽媽說:“哎呀別抱了,同學看見了多丟人啊。”
同事說,那一整天,她都挺難受的。
我們總是擔心孩子能不能獨立、成熟,而等到他真的開始走向獨立的時候,我們又會因為他們不那麼依賴和需要我們而覺得失落。
就像以前,我總是嚴格執行和孩子分房睡,生怕影響了娃獨立性的培養,不過現在,我倒是也“佛系”了很多,我們和小小常約定好:
週日到週四,他自己睡;
週五、週六,他可以和我們一起睡。
所以每到週五的晚上,他都非常積極地抱著他的小枕頭,拿著當晚要讀的繪本,屁顛屁顛跑到我們的大床上,開心地在床上翻來滾去。他在中間、我們在兩邊,三個人一起讀繪本,那種溫馨的感受,很可能再過一陣,小小常就因為覺得自己是個“大孩子”,而拒絕和我們共享這美好的睡前時刻了。
所以,我很珍惜孩子在對世界充滿美好想象、對爸爸媽媽充滿信任和依賴的年齡段裡,多增添一些美好的親子回憶。
我不知道“牙仙子”和聖誕老人的童話,還能再“騙”小小常幾年,從功利的角度來說,讓孩子相信或不相信這些,對孩子的發育發展,也沒什麼太大作用。但我還是認為,我帶給他的這些驚喜和儀式感,給我們生活增添滋味,是非常值得的,同時,也會在他的心裡種下一顆善良美好的種子:
聖誕老人“不遠萬里”去非洲給他送巧克力,他感受到了世間存在的善意和誠意;
牙仙子給“不怕掉牙”的小朋友的獎勵,給了他面對恐懼時的安慰和勇氣。
這或許會成為他最初看待世界的濾鏡,也給他的人生底色增添一分力量,那就是——永遠保持愛和希望。
雖然他最終會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現牙仙是假的、聖誕老人也是爸爸扮的,但是在這個時期,小小常對掉牙不再恐懼、對驚喜充滿期待、對童話充滿想象,這些情感,無比真摯而熱忱。
小小常已經7歲了,我不知道還能再“騙”他幾年,但只要他還願意相信,我就會一直一直,做他的牙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