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資訊>

我的知青生涯之二十 劉學倫創作

多年來,陽洪西大隊社員的飲食習慣和上幾輩人一樣,早上糝子晌午面,一天兩頓,條件好的晚上非正式地吃一個渣渣辣子夾饃,或者蔥就饃,一般家庭沒有晚飯。

糝子裡面經常下些紅芋、番瓜,喝一口糝子,咬一口麥面、玉米麵對半攪的冷饃,就渣渣辣子、涼調紅白蘿蔔絲、蒸菜疙瘩,冬天時不時還就些蔓菁菜。

上午的湯麵裡面倒一小鐵勺菜油或棉籽油爆蔥花下鍋菜,全家人所有的脂肪營養都在裡頭;條件好的吃涼麵,挿硬撬軟,擀薄切寬,辣子著紅,陳醋調酸,調好攪勻端著老碗趷蹴到大門外面糞堆尖尖上向過往熟人和生人炫耀。

各家各戶基本都養豬餵羊,但不大吃豬肉羊肉。並不是有啥宗教禁忌,而是捨不得吃。豬喂肥以後一般都要交給公家設在集鎮上的生豬收購站完成任務;羊養大了,一是下羊羔供娃娃喝羊奶,二是交羊肉泡饃館做羊肉泡。

一個月能吃上一頓肉的家庭,必然有人在縣上、公社幹事,或者在國營單位上班掙錢,其他的家庭除過年外,大體有三種打牙祭方式:

一是買縣上國營肉店轉村叫賣的“臘汁肉”。“頭肉七毛八”,非常好吃,大部分社員一次稱三、四兩,拿回家一人切一小片夾熱蒸饃吃。有的吃肉時故意用肥肉在嘴唇上抹幾下,然後出門往人多的地方湊,希望別人看見他油油的嘴,知道他吃肉了,取得心理上的優越感。

我的知青生涯之十六 劉學倫創作

二是上縣城的泡饃館吃一碗羊肉泡饃。經常兩個人買一份掰四五個饃分開吃,吃完每人免費加一碗湯喝飽。別人給自己幫了忙、辦了事,請吃一頓羊肉泡饃;相互打賭,賭注往往也是一碗羊肉泡。

三是“搭份子”。我所在的二隊和一條街道的三隊每年組織一半次,基本在冬季農閒時進行。所謂“搭份子”就是幾十家人合在一起買一隻羊,費用平攤,羊殺了,肉煮熟,大家平均分肉分湯分骨頭。“搭份子”分為幾個步驟:先是隊上年輕人饞得不行了,拉著德高望重的能人發起“搭份子”;其他社員報名“入份子”;發起者物色目標羊並與羊主人談好價錢;向“入份子”社員公佈目標羊和每戶平均款項;收錢、買羊、殺羊、支鍋、煮肉、分肉分湯分骨頭。

殺羊一般在後晌進行,天黑後開始煮肉。鐵鍋用飼養室的“鐵河”,爐子用胡集現盤。因為絕大部分社員都入了份子,“搭份子”可視為生產隊的集體活動,所以柴火就用集體場裡的麥草或者弄些玉米芯芯、幹樹股。肉下鍋以後,入份子的社員尤其各家的小娃娃就像過年一樣集中在爐子跟前看熱鬧。爐頭下了調貨包,挖半馬勺大顆粒“青鹽”倒進鍋裡,手握馬勺不停地沿鍋邊打沫子。伴隨著爐子底下大火的熊熊燃燒,羊肉的香氣就漸漸冒了出來。小娃娃湊近鍋臺用鼻子狠勁吸幾下鍋裡冒出的香氣,爐頭不停地呵斥:“擠!擠!擠!沒見過你爸跟你媽連蛋?!”村裡的黃狗、黑狗也跑到鍋臺周圍轉悠,這聞聞,那瞅瞅,期待一蛋子羊肉或一根骨頭。

由於羊肉煮熟煮爛需要七八個小時,燒火、打沫就由爐頭和幾個小夥輪流值班。大部分社員等不到肉熟,漸漸回去睡覺了,娃娃們也瞌睡得著不住和大人一起回家。個別特別想吃肉、家裡又管得松的娃娃就地躺在附近柴草堆裡睡覺。

我的知青生涯三十一 劉學倫創作

大約凌晨四點左右,肉煮熟起鍋。值班小夥子一人回村裡敲鐘,同時高喊:“分肉了!”有莊子深叫不醒的還要打門扣門栓單個叫;爐頭和另外的小夥將所有的熟肉以及雜碎肥瘦搭配平均分成二十多份。入份子的社員每戶來一個代表,端一隻老碗、一個盆子,領回自家的羊肉和羊肉湯。家裡養狗的還可以領回一兩根骨頭。圍在鍋臺周圍的黃狗、黑狗第一時間叼著骨頭跑向黑暗隱蔽處“打牙祭”;沒有人喚醒附近柴草裡睡覺的娃娃,爐頭頂多往他身上蓋幾層麥草,他們直到太陽出來才被大人喊回家。

一隻羊出二十多斤熟肉,每家可以分到一斤左右的羊肉和一盆羊肉湯。羊肉領回以後,家裡的婦女就開始烙鍋盔,再泡點木耳、粉條、黃花菜,擇幾根蒜苗,羊肉、肉湯、掰碎的鍋盔加這些菜品一鍋煮,香噴噴的羊肉泡饃就做好了。全家一人一個大老碗,相當於過一回年。吃完飯出工,就見有社員邁著六親不認步子、一邊走一邊高聲喊唱:“吃飽咧來麼喝脹咧,我跟皇上他二爸一樣咧!”

我在外婆家吃飯,領回羊肉和羊肉湯以後就又去睡覺了。外婆做好泡饃,再喊我起床。

我的知青生涯二十九 劉學倫創作

“搭份子”一般選綿羊,綿羊肉肥,尤其大尾巴上全是羊油,正好滿足常年見不到葷腥的社員對脂肪的渴望;找不到綿羊時,就選山羊,山羊肉少骨頭多,羶味重,饞得不行了也得用山羊頂。“搭份子”平均下來每戶幾毛錢,比在館子裡吃羊肉泡饃划算得多,這也是“搭份子”經久不衰的內在原因。由此聯想到現在網購流行的“拼多多”,不就是當年的“搭份子”嗎?真要論起輩分來,“搭份子”就是“拼多多”他爹的祖爺爺!

我離開農村四十多年,幾乎走遍了全國各省市區的大部分市縣,眼見得南方人天天吃肉,中原地區、關中地區的北方人現在肉食增加了還是比南方人吃得少,但北方人普遍高大威猛而南方人相對瘦小纖細,就弄不明白吃素吃葷對身體健壯度的影響了。

目前大概只有一個問題弄明白了,那就是,當年如此“打牙祭”的根本原因,並不完全是社員不習慣吃肉或者不想吃肉,而是在國家百廢待興之際,農民將絕大部分生豬和鮮蛋交給了國家給城市人民做了貢獻或者支援了世界革命,自己勒緊褲腰帶過如此清苦的生活。就憑這一點,應該永遠記住勤勞善良的中國農民對這個國家建設復興的偉大貢獻!

15
最新評論
  • 1 #
    聽這上面的語言,應該是運城一帶的吧?只有運城那塊叫羊肉泡,西安的叫羊肉泡饃。
  • 2 #
    素材真實,鏡頭生動,感人
  • 3 #
    當年的農民苦啊,有同感
  • 4 #
    誰家羊肉煮七八個小時,都煮化了吧
  • 5 #
    我就喜歡這樣樸實無華的文章。
  • 6 #
    每月供應一定數量的肉吧,記得有肉票
  • 7 #
    那年代,農村農民的生活狀況不是一個苦字所能概括的,還有一個難字等著哩。
  • 8 #
    好久沒看到這麼樸實又這麼有帶入感的文章了
  • 9 #
    沒有華而不實的詞語,都是樸實無華的語言,就喜歡看這樣的好文章。
  • 10 #
    歲月依舊,生活已經改變,往事不堪回首,珍惜當下的流年。
  • 11 #
    滿滿的農村生活氣息。八十年代前,山東農村,村裡的耕牛老死以後,也是這種場景。
  • 3本作者大大最好的一本小說,劇情讓人拍手叫好,連看三遍也不膩
  • 節目談論口味差異,顏如晶描述食物太貼切,感覺已經聞到味道了